因地制宜兴产业盘活资源创新路
夏宇 史慧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反映了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的新要求。”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攻克贫困难题,实现稳定脱贫,就必须高度重视产业扶贫,使产业兴旺起来。近年来,南昌市高度重视产业扶贫,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紧扣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定位,结合当地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构建了民宿经济、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种植养殖等产业扶贫的全新格局。据悉,南昌市80个贫困村基本上都有卜2个扶贫产业,共有4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39个农民合作社、1202个家庭农场参与扶贫产业发展,有效带动了贫困人口增收受益。
先行做好产业扶贫规划
做好产业扶贫,规划是前提。为此,南昌市制定了《南昌市农业农村局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计划(2019-2020年)》,结合全市每一个贫困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至少1个扶贫产业发展方向,同时制定了农业产业化带贫行动实施方案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扶贫行动计划。各县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分别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产业扶贫规划,如南昌县提出聚焦特色瓜果、绿色有机蔬菜、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等产业,发展一批贫困村特色种养产业基地进贤县依托土壤“富硒”等山水资源优势,按照一乡一基地的总体目标,推行“五个一”产业扶贫新模式和“一领办三参与”产业合作机制;湾里区瞄准特色休闲农业、林业生态、旅游等三大扶贫产业,大力推动产业扶贫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
选对、选好、选准扶贫产业,对于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安义县石鼻镇罗田村村内有许多明清时代的古建筑,是安义千年古村群古村落之一,2016年以来,石鼻镇将古村深度开发和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利用古村原有的资源禀赋,大力开展闲地变宝地、旧宅变金屋、景区变学区、农田变果园、农民变职员的“五变”行动,发展民宿产业、观光采摘农业、餐饮服务业等,打造古村莲蓬和花果园两个旅游采摘基地,在不断丰富古村旅游业态、成功助推安义千年古村群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同时,贫困户也从中获得租金、劳务工资、水果销售等收入,罗田村也由此于2018年底顺利退出贫困村。湾里区太平镇泮溪村依托梅岭风景区独特地理位置优势,以原有自然生态、天然无污染环境为依托,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园建设,促进农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该村大力调整农林业种植结构,发展葡萄、油菜经济作物种植;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及客源优势,发展农家乐产业;盘活闲置房屋,发展民宿,开辟农民致富新途径;挖掘传统工艺,培养手工粉皮产业。泮溪村积极开办农家乐、民宿、特色种植,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农家乐示范村。
推进龙头企业带动
近年来,随着南昌市现代农业园区、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等建设的兴起,各地、各部门大力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进而全面带动现代农业繁荣发展和产业扶贫发展。据了解,南昌市25个田园综合体建设主体中,共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1家、市级龙头企业20家,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55家;吸引了南昌市政集团、南昌市水投、南昌市国资公司、昌工控股等国有平台和南京巴布洛、贵州镇远镖局等国内一流企业参与投资,辐射引领带动了当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同时,企业与当地贫困村、贫困户均建立了较为完善、可持续的利益联结机制,成功助推了脱贫攻坚。
建立有效利益联结机制
鼓励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村能人和贫困户等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达到共赢的效果,是产业扶贫的一个工作重点。湾里区罗亭镇义坪村抓实利益联结,变“一家独享”为“利益共赢”。该村运用“镇引导+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发展模式,明确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责任,把风险分摊到企业和合作社的头上,让农户(贫困户)轻装上阵,让企业、村集体和农民赚到“票子”。一是企业主销。立足发展订单农业,重点与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建立联结,由企业负责对接市场、销售产品,解决农产品“谁来卖”和“卖给谁”的问题,切实打通“产销对接”这一关键环节。二是合作社主管。合作社主要负责土地流转、技术指导、产品收购等服务和管理,在向企业提供管理服务过程中获取收益。三是农户主产。采取“保障农户根本收益、实现利益共赢”的模式,农户主要负责种植,并从中获取土地流转金、入股分红金、务工工资等收入。
搭建电商平台售产品
农产品虽好,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当前有不少贫困村、贫困户的农产品出现滞销局面。如何拓宽销售渠道,顺利将农产品销售出去,电子商务不失为一个好的平台。南昌县南新乡九联村为解决扶贫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立了电商平台。该电商平台通过“党建+电商+村集体+合作社”的模式,与乡里的味蛋加工、大米加工、菜籽油压榨等作坊建立合作关系,将村民的鲜蛋、稻谷、油菜籽进行收购,加工后再卖出去,既提升附加值,又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极大地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有力地提高了贫困户及村民的收入。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是产业扶贫乃至整个扶贫工作的根本。安义县石鼻镇果田村打造的“沙洲果园”,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精准脱贫模式,是一个以特色高档新型水果种植为主,绿色有机蔬菜种植为辅,集设施农业、淡水养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为带动贫困户掌握技术,不断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沙洲果园”每年不低于四次不定期组织员工、贫困户、农户参加各项技能、技术培训,外出考察学习参观。同时,每年进行评选,评选出以贫困户雷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员工、优秀贫困户代表。湾里区罗亭镇义坪村注重示范带动参与,利用双扶协会、志愿者服務队等阵地,结合村情实际和农民意愿,因人施培、因产施培,开阔发展眼界,增强技能本领,引导村级合作社、村干部、党员、产业大户、致富能手等开展示范种植,让群众看到产业效益和前景,消除顾虑,激发参与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责任编辑: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