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
任雨晴
摘 要: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历史悠久,其中仕女服饰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服装样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论是现存最早的帛画《龙凤仕女图》,还是卷轴仕女画,如东晋画家顾恺之依据曹植《洛神赋》创作的《洛神赋图》,或是唐代画家周昉描绘晚唐时期宫中妇女生活场景的《簪花仕女图》,都反映了仕女所处各个时代的政治背景、经济发展以及民族风俗,也体现了仕女画作为古代人物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文章依次分析历史上各个朝代现存的仕女画,并且结合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来探究仕女服饰的发展。
关键词:仕女画;传承;女性形象;仕女服饰
一、仕女画中服饰的重要地位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文明的产物,服饰需要满足人类两点需求:一是敝体、保暖的基本生理需求;二是装饰形体、彰显地位的精神需求,这也是服饰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仕女画描绘了仕女的形象和日常生活的场景,它的表现对象也在不断扩展,描绘的形象从上层社会的妇女慢慢扩展到中下阶层以及不同环境的妇女。中国古代的仕女服装大量引用了民俗、民间的吉祥语等,等于把服装变成了一种无字的书,用图像来表示,使其成为文化的载体。人们根据当时的社会观念和个人心理感受,为了使图案的审美功能转化为更加重要的精神文化功能,便赋予这些造型复杂、色彩鲜艳的纹案样式某种象征意义,正所谓“意识本无所谓意识”。仕女服饰的变化发展不仅反映了一个朝代的发展变化,更体现出了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趣与美学体系。服饰作为修饰人物形象的载体,在画面中占据一定空间,其纹样、颜色、形制等都对画面主题的体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历代仕女服饰的发展
(一)魏晋仕女服饰:褒衣博带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汉人大多数迁移到南方地区,在战争和民族大迁徙的社会环境下,不同民族、地域的思想文化融合交流,服装样式面貌也有了新的变化。战乱下,佛教成为人们新的心灵慰藉,使人逐渐形成新的审美观。褒衣博带的佛教服饰与曹衣出水的佛像,均体现了西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碰撞之下形成的新的审美火花。
著名画家顾恺之根据同名辞赋所创作的名画《洛神赋图》中,洛神所穿的衣服在当时风靡一时。传说,辞赋《洛神赋》是曹植以其梦中所见女性“洛水之神”为灵感所作。洛神以其清新脱俗的相貌、精致优美的装扮,成为当时人们心中向往的女性形象。对洛神的向往,使得洛神的装扮也为当时代的女性所推崇。洛神穿着当时最美丽的华服——杂裾垂髾服,服饰特点是将三角形的布料接在深衣的下摆,又将带有许多飘带的围裳系在腰间,这样,女性在挪动脚步时韵律飘飘,显得非常灵动飘逸。洛神所穿的当然不是一般女性所穿的服饰,魏晋女子常穿的是衫裙,衫裙紧身合体,衣衫袖筒宽大,褶裥密集,配上下摆十分宽松的曳地长裙,显得飘逸潇洒。归根结蒂,魏晋时期的服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追求和精神文化状态。
(二)唐代仕女:丰满华丽
唐朝通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开创了万邦来朝的盛况,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女性的地位也在这一时期空前提高,还出现了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这一時期发挥得最为协调有效,文化上极具思想包容性,人文环境上极具开放性,美学内涵和审美体系渐趋走向成熟。仕女画的发展,也在这个时期达到顶峰。
盛唐流行丰满健硕之美,服饰风格开放包容,雍容华贵。仕女们在行走时都在肩膀和胳臂上披上一条帔子,这样是为了让服装更加典雅高贵,富有艺术魅力。还有一种披帛,比帔子更长,以薄纱罗为布料裁成,用金银线绣以印花或者其他图案,既有保暖遮风的功能,也能修饰出女性曼妙的身姿。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画《步辇图》,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的场景,画面中的仕女上身穿着小袖衣,下身穿十二破高腰长裙,服饰风格大致接近隋朝。大袖衫也为上层贵族妇女所喜爱,其由丝绸布料制作,轻薄飘逸,显露出女性娇嫩丰润的肌肤。仕女所穿长裙十分宽大,为了走路不被绊倒,只得穿脚尖带有翘起的鞋子,长裙束至高耸的胸部,搭配上薄纱罗材料的披帛,女子千娇百媚的姿态尽显无疑,女性的魅力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展露。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仕女即身着这种服装样式。唐代是仕女画发展的顶峰时期,女性服饰的发展同样如此。
(三)宋代仕女:端严秀丽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政治局面安定,商品经济发达,经济富足,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改变。著名学者陈寅恪曾说:宋元至明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宋代推行程朱理学,目的通过宣扬封建伦理纲常来强化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宋朝的服饰文化也趋向重视沿袭传统,崇尚简洁、朴素和理性化,导致了封闭保守的社会风气的产生。宋代尚文之风盛行,滋生了重文轻武的文化氛围,对后世影响很大。
宋代流行一种叫做背子的服装,它的基本样式是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衩,也就是前后片在腋下不缝合,上面缀有带子,带子并不系结,只是沿袭古代的服装样式,表示穿着者不忘祖训,代表儒家好古存旧的思想。宋代佚名所作仕女图《蕉荫击球图》中,仕女就身穿这种服装样式。宋襦裙作为宋代女子主要的服饰,在形制上大多沿袭前朝,衣襟方向或左或右。由于程朱理学的儒家思想禁锢,宋代的女性服饰不再奢华艳丽,唐代露出胸前肌肤的装束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简洁淡雅。与唐代开放的风格不同,宋襦裙遮挡功能更强,上衣衣领较长,整体风格也不似前朝雍容华贵,更倾向于清丽灵动。在纹饰与色彩上,宋代仕女服饰十分讲究,有彩绘、染缬、销金、刺绣、点缀珍珠等方式,种类颇多,精巧别致。当时仕女服饰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坐落于今山西省太原市晋祠的彩塑仕女像中得以窥知。
(四)明代仕女:弱柳扶风
明代仕女服饰在沿袭前朝的传统之下而又有所创新,重世俗而又不乏雅趣。在这一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的政局得到巩固,中国的版图大致奠定,文化趋于保守,在服饰领域中也基本沿袭前朝。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明代蚕桑生产规模扩大,织绣技艺空前提高,使得服饰制作加工更加精密巧妙。气度宏美、仪态端庄的明代服饰一度成为代表中国近代服饰的典范。
霞帔,是以锦缎为布料制作的带子,佩戴方式是将其挂在脖颈垂于胸前,下端缝制一颗金玉坠子,如美丽的彩霞一般。“裁衣学水田”诗句描绘的是明代服饰水田衣,它由许多块零星布料缝制拼接而成,需要卓越的缝制技巧。水田衣取材方便,样式新奇,以浪漫新奇的美学效果,受到明末女子的普遍喜爱。明代服饰在沿用前朝的服饰又加以创新,增加彩肩云袖等新的元素,使得仕女更加动人,唐寅《孟蜀宫妓图》中服装样式体现了这种服饰特点。裙子多为六幅,这也是遵循古训“裙拖六幅湘江水”。有一种十幅裙色彩雅致,每一幅绣以彩线,风吹裙动,裙摆交叠错落,具有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被称为“月华裙”。还有一种“凤尾裙”同样用金线绣以花鸟纹饰,在《千秋绝艳图》画作中的仕女服饰有所体现。一言以蔽之,明代仕女服饰制作精良,形制丰富,色彩搭配和谐,为前朝服饰所不及。
(五)清代仕女:清雅脱俗
清朝作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农耕经济发达。在高度的皇权意识下,由于男权加强,审美的创新性受到了一定限制,仕女形象偏向空灵,服饰松垮,体现了一种“病态美”。清朝统治者为满族,满族十分重视对本民族服饰的继承与发展,汲取了汉族服饰部分特征,如纹样、图案等,但在形制方面仍恪守满族传统。庞杂繁缛的清代服饰,也影响着中国近代的服饰。
清代宫廷内的后妃和命妃,在服饰上大多承袭明俗。普通仕女服饰大多流行“上衣下裳”制,服装多呈松垮的感觉,流行圆领套衫,清代仕女画家改琦在《金鼎和美图》画作中所描绘仕女就身着这种圆领套衫。清代的刺绣和镶嵌工艺都非常发达,把旗装装饰得极为华丽和高贵。汉族仕女在服饰方面基本承袭明代,仍然流行着“月华裙”、云肩、“凤尾裙”,制作更加精良,款式更加豐富。清代仕女服饰发展到清代末年,一度形成“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做短衣裳”的局面。满汉服饰交融,造就了中华民族服饰的经典。
三、结语
从古至今,仕女画中服饰的风格流变一直在进行。这些风格大大丰富了女性的形象,也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步。古代仕女服饰的美学观对当代也有着诸多影响,当代画家在进行创作时总是要先从古代经典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华五千年辉煌灿烂的历史给画家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和灵感来源。如,当代画家王美芳在进行《红楼梦人物——元春》这幅画的创作时,就是从古籍《红楼梦》中汲取灵感,塑造出了雍容华贵的元春形象,其画面设色典雅,造型婀娜,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今天,汉服的爱好者也遍布各个行业,“汉服热”这一现象体现了古代服装颇受现代人的喜爱。总的来说,古代仕女服饰不仅推动了当代绘画的发展,也给世人展示了中国传统审美追求下女性的独特气质和风采神韵。
参考文献:
[1]郑雨蒙.以《簪花仕女图》为例谈中国服饰之美[J].艺术大观,2019(5).
[2]余静洋.古代仕女画人物形象流变浅探[J].书画世界,2019(9).
[3]黄培杰.唐代工笔仕女画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王宗英.宋代仕女画风与宋代社会风气[J].艺术百家,2009(S1).
[5]张嘉俊.当代女性题材工笔画研究[J].艺术科技,2016(11).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