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被铭记的“苏联呼声”广播电台

    杜桦 吴秋雅

    【摘要】抗战时期,在上海短时期存在过一个由苏联出面创立并直接领导的“苏联呼声”广播电台。电台虽然由苏方控制,但其节目内容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期刊——《时代》周刊、《苏联文艺》的影响。本文以上世纪40年代上海为背景,从诸多史料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线索和史实,还原了“苏联呼声”广播电台从起步创建到初具规模的历史片段,对研究人民广播史学、中苏关系史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时代》周刊 ? ?《苏联文艺》 ? ? “苏联呼声” ? 广播电台

    【中图分类号】G220 ? ? ?【文献标识码】A

    2020年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80周年。1941年9月27日,“苏联呼声”广播电台在上海开播。这个电台一方面向世界传递了苏联抗击德寇和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最新消息,另一方面致力于向听众介绍苏联革命文艺作品和“五四”以来中国的新文学作品,对抗战中的中国军民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关于“苏联呼声”广播电台的建立,较权威的介绍是“苏德战争(1941年6月22日)爆发后,苏联为加强在上海的宣传工作,以苏商名义创办了中文版《时代》周刊和‘苏联呼声广播电台”。①这个介绍把《时代》周刊和苏联呼声电台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联系在了一起,但容易让人误解为“苏联呼声”电台是苏联单方面为加强远东宣传而发起建设的,遮蔽了从创办《时代》周刊到建立“苏联呼声”的过程中中共地下党文委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并最终影响到我们对“苏联呼声”电台性质的判断。

    造成这种缺憾的原因在于《旧中国的上海广播事业》《中国广播电视史》等权威汇编、著作关于“苏联呼声”的主要信息来自《时代》周刊1941~1943年的几期内容。②受时局限制,当时的《时代》周刊显然不能把幕后信息和盘托出。“苏联呼声”的创建过程到底是怎样的?电台主要的编播力量是怎样的?《时代》周刊以及稍晚创立的《苏联文艺》与“苏联呼声”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则需要更翔实的史料支撑。

    一、中文版《时代》周刊和《苏联文艺》月刊创立始末

    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后,英美等国和苏联结成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以英美势力为主的上海租界当局开始允许苏联人在租界进行宣传活动。这时,中共主办的《译报》因为敌伪破坏已经被迫停刊。为了开辟新的宣传阵地,中共派姜椿芳③与时任苏联塔斯社上海分社社长的罗果夫④商议,由苏方出面办一份中文日报。罗果夫认为出版日报目标太大,但可利用苏联犹太商人匝开莫在俄文《时代》半月刊中增办一份中文版的《时代》周刊,经费由苏方承担,编辑和翻译力量由中方组织。⑤这就是1941年8月20日创立的中文版《时代》周刊。

    《时代》周刊创刊之初,由塔斯社提供国际电讯,姜椿芳组织翻译。主要编辑和翻译由中共党员或进步的文化工作者担任,如陈冰夷、陈君实以及当时还是中学生的草婴等。周刊主要刊载国际国内要闻和本埠要闻、国内政局述评、战局形势分析,并刊登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消息、各地民主运动和解放区发展动态等内容。此外還设有半个版面的文艺副刊或专刊内容。⑥

    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对美宣战,同时占领上海租界,所有借用洋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刊都被迫停刊。基于1941年4月25日签订的《苏日中立条约》,苏商出面主持的《时代》得以在停刊三周后,于1942年元旦改为双周刊继续出版。

    在主持《时代》周刊翻译工作时,姜椿芳不断接触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优秀文艺作品,他希望能将苏联和俄国革命前的文学艺术作品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读者,以此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在地下党组织支持下,姜椿芳向罗果夫提出在时代杂志社创办《苏联文艺》月刊的请求,罗果夫表示同意。1942年11月7日,十月革命25周年纪念日当天,《苏联文艺》月刊出版了创刊号。为应付日伪审查,由罗果夫出面担任主编,实际由姜椿芳负责编辑工作。

    《苏联文艺》最初的翻译工作由姜椿芳、叶水夫、陈冰夷等承担,抗战胜利后陆续有戈宝权、草婴等加入进来。《苏联文艺》主要设置有小说、诗歌、剧本、电影、音乐等栏目。苏联文艺巨匠如普希金、莱蒙托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诞辰或逝世纪念日,则在“文录”栏目发表纪念文章并配发其代表作。⑦

    二、选择在上海创建广播电台对于党宣传抗日主张具有重要意义

    自日军占领上海后,中共江苏省文委急需拓展抗日宣传阵地,以广泛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传持久抗战、全面抗战。特别是1941年1月7日“皖南事变”之后,国民党顽固派污蔑新四军“抗令叛变”。1月19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全军发出指示,要求各抗日根据地通过各种形式,揭露和声讨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的罪行。此时刚刚建立不到一个月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迅速投入到宣传攻势中,向全国播发了中共中央军委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1月28日,中共中央指示中共江苏省委“利用各种矛盾、一切可能,有计划地发动对国际、中国内地、敌占区的宣传工作”,⑧并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很重要的任务”。1941年6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党的鼓动宣传工作提纲》,指出:“在现代无线电业发展的情形下,发展通讯社的事业、无线电广播事业,是非常重要的。应当在党的统一宣传政策之下,改进现有通讯社及广播事业的工作。”⑨

    当时,上海是远东地区规模最大、人口最多、工商业化程度最高、广播业最发达、国际影响力最强的城市,是建立广播电台的首选,但是由于租界管理当局迫于日本占领军的压力,禁止中国人在租界范围内开设广播电台,即使是英美商人开设的电台也受到日方的种种严苛限制,要想在上海创办能够发出“中国吼声”的广播电台必须突破重重壁垒。1941年4月,苏联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客观上为我党通过苏方在上海设立广播电台提供了一个突破口。在上海建立广播电台成为中苏两党共同的利益诉求。

    三、《时代》周刊成为“苏联呼声”重要的编播力量

    1941年9月27日,“苏联呼声”电台开始正式播音,呼号XRVN,发射功率500瓦,频率1470、1480千赫。办公地址在静安寺路778弄23号,发射机房在九江路220号,播音室在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620号。后来改为两处播音,1470千赫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992号,设华语节目;1480千赫在天主堂街620号,用俄语广播。⑩

    “苏联呼声”广播电台建立后,除播送战时消息,还开办有文学、音乐等文艺节目,由进步青年李德伦、李频?、作家师陀等负责。卫仲乐(1908~1997年,演奏家)教授主持中国音乐节目。后来,上海地下党文委负责人之一王元化的三姐桂碧清以及岳嘉澍也加入播音。

    根据苏方人员弗拉索夫的回忆:电台建立的资金是向上海俄国移民募集,技术方面主要依靠苏方力量,编辑力量则是在时代出版社范围外另行组建的较小规模团队。俄国俱乐部的经理瓦连京·瓦林帮我们物色了中、俄、英、法四种语言的播音员,中文播音员是上海的大学生卡特。电台命名为“苏联呼声”,开始曲是一支电影插曲。

    苏方的回忆和以《时代》周刊为代表的刊物记载似乎都说明,“苏联呼声”电台是由苏方发起、苏方控制、传递苏方宣传内容的一个电台。而时代出版社同人中仅有姜椿芳和当时还是中学生的草婴对“苏联呼声”有较多回忆,其他人则鲜见提及。这也给人留下时代出版社和“苏联呼声”电台似乎是各行其是、不相往来的印象。

    造成上述印象的深层原因是:苏德战争爆发初期,苏联在西线战场压力极大,为了确保日本在远东不会发起进攻,苏方相对严格地遵守了日本占领军对租界广播电台的一些无理要求,避免引发外交纠纷。例如不进行抗日宣传,避免暴露与中共的合作关系等。所以电台的一些公开工作基本由苏方出面。

    综合《时代》周刊和《苏联文艺》的办刊情况以及《时代》周刊刊载的“苏联呼声”部分播出节目单,可以大致勾勒出这样的工作模式:“苏联呼声”电台的新闻信息类节目主要依托《时代》周刊的编译力量,而文艺类节目则主要依托《时代》周刊的文艺副刊和后来的《苏联文艺》。刊物和广播电台体现的实际上是同一个宣传思路,而这个思路的核心决策和执行力量就来自以姜椿芳为代表的上海地下党及其所团结的进步文化工作者。

    四、结语

    由姜椿芳受地下党委托创办的《时代》周刊以及由时代出版社出版的《苏联文艺》虽然在形式上保留有“苏商”或苏联的印记,但实际上是由中共地下党发起创办,接受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宣传方针,由坚定的中共党员和进步知识分子掌握的党的刊物;罗果夫及其继任者作为苏方协作代表给予了坚定的支持。而“苏联呼声”电台虽然是由苏方出面创立并直接领导,但在电台节目内容尤其是中文内容的開设方面,则以李德伦、李菊萍、桂碧清、师陀、草婴等为代表,团结在党周围的进步文艺工作者对节目的编播有主要影响 。在我们隆重纪念人民广播诞辰80周年的日子里,不应忘记“苏联呼声”。

    注释

    赵玉明 :《中国广播电视通史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68页。

    ②《时代》周刊1941年10月1日第7期、1943年8月28日第34期、10月16日第41期、11月27日第47期等。

    ③姜椿芳(1912~1987):曾任哈尔滨团市委宣传部长、共青团满洲省委宣传部长、省委秘书长。1932年被党派到“英国亚细亚通讯社”当电讯翻译。英亚社实际是由英商出面经营的苏联塔斯社分社。1936年转移到上海后负责地下党文委的小剧场领导工作,后受党指派专门负责时代出版社工作。解放后历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等职务,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事业奠基者。

    ④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罗果夫( В. Н. Рогов 1909~1988 ):苏共党员,1937年起任塔斯社驻中国记者。利用自己塔斯社远东分社社长(驻上海,也有材料误作塔斯社上海分社)的身份,为我党在上海抗战时期的宣传工作提供了宝贵支持。

    ⑤姜挺、纪恒俊:《姜椿芳传》《常州文史资料》,常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汇编。

    ⑥褚晓琦 :《民国时期塔斯社上海分社在华宣传活动》,《史林》,2015第3期。

    ⑦曹辰波 :《中国第一份苏俄文学译介专刊编译理念概述》,《上海党史与党建》,2016年12期。

    ⑧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著 :《中国共产党上海史1920~1949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9页 。

    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册, 新华出版社, 1980年版,第 110页 。

    ⑩上海广播电视志: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ode2245/node4510/node10159/node10168/node63808/userobject1ai12104.html.

    ?李菊萍(1920~2003):又名李频、黎频,李德伦的五妹,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演员。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本文编辑:黄一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