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中线的构成探析

    关雨琦

    摘 要:从几何学的角度讲,线是看不见的实体,是点移动中留下的轨迹。可线却在人类最初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线条在诸多艺术形式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文章对我国绘画和西方绘画过程中线条的不同表现展开了细致的分析,探究中西方绘画艺术中线条的发展与相互融合的情况,并且对现代构成关于线条表现的内容展开了研究,以丰富线条的艺术表现形式。

    关键词:中西方绘画;线;构成;情感

    线条是最为简朴的绘画语言,早在人类的原始社会时期就被运用于岩石壁画上绘制出简单的符号与图案。纵观中西方艺术史,线和线性结构的表现语言都在绘画艺术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线条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将线发展为一种基于中国古典哲学、中华民族传统审美及精神内涵的艺术和美学形式。西方绘画中线条的运用也在艺术发展的长河中由最初的分割、再现形体轮廓边线演变出多种不同的线性结构表现。

    一、中西方绘画中线条的不同表现

    (一)我国绘画中线条的表现

    线条与中国艺术有着不解之缘,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线条就成为人们表达对世界认识的原始手段,由线条所组成的八卦图成为上古时期先人对于世间万物的抽象概括,这一观物取象的方式对中国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言,“无线者非画也”,中国绘画中的线有利于表现客观物象的形态特征,但实则中国绘画中线条的作用远远超过了造型本身,而是作为一种感性存在,成为借物抒情、传情表意的媒介。所以在整个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过程中,运用线的不同张力、不同线形,用笔的浓淡干湿变化,线性结构的穿插、疏密、虚实等,赋予画面线条独一无二的生命力,这种独特的线条表现是画家内心情感的外化体现。

    (二)西方绘画中线条的表现

    在20世纪前的西方绘画艺术中,线条通常起着再现、描摹对象形体轮廓的作用。阿尔贝蒂《论绘画》中对线有过专门论述,文艺复兴时期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是一种再现严谨造型的手段,即“艺术是对自然的直接复现和模仿”。在达·芬奇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精准严谨的边缘线恰到好处地融于形体当中,克服了生硬的轮廓,与背景融为一体。在疏密得当的画面中可看到达·芬奇对于真实再现镜像的理性艺术分析,是欲将绘画等同于科学的艺术观念。然而阿恩海姆提出:“没有不偏不倚的或绝对忠实的自然主义,任何对现实的复现都不是自动的和机械的。”再现不是为了得到复制品,而是运用一定表现语言创造出新的物象,于是,物理对象在西方画家的笔下转换为了画布上的不同线条。

    二、中西方绘画艺术中线的发展与融合

    (一)我国绘画艺术中线的发展

    我国绘画艺术中线条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御龙图》能够显现当时画工的勾线情况,画中人物面部线条清晰,人物身上的装饰飘带随风拂动暗示着风的走向,可以说在战国时期勾线就已经非常准确清晰了。

    而到了秦汉时期,在我国绘画艺术中初次有了立体形象的尝试,这一时期的线条彰显出类似隶书书写笔法气势磅礴的表现力。以画像石为代表,通过以刀代笔的形式,线条多了几分刚健与浑厚,展现出了刚柔并济的艺术效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代表性画家顾恺之非常擅长人物的精神面貌刻画,不同于战国时期的帛画,他的勾线能够准确地描绘出对象的生命力,线条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人物性格、精神跃然纸上。

    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此时的绘画艺术方法更加成熟,线条表现力开始出现了转折。以吴道子为代表的人物画家,通过对于线条力度、速度以及顿挫的处理使线条的表现力被极大释放。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画家,转变了传统刚劲的线条勾勒手法,选择笔墨兼顾的皴法。皴法亦可以看作是线条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如披麻皴,线条起笔弯转勾勒山峰,其后向下运笔,墨色由浓而淡,显出山石平缓起伏的肌理以及明暗关系,线条的走势与墨色的浓淡形成了非常酣畅的视觉效果。

    元代的绘画线条不像宋朝时期那样精细理性而是多了几分松弛,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作者想要传达的物象特征。明清时期则更加注重的是绘画造型基础,以清代中期出现的扬州八怪为例,他们在绘画作品情感的表达中善于运用极端形式的线条表现,凸显当时国画独有的写意风格。

    (二)西方绘画艺术中线的发展

    西方绘画艺术中线条的发展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古希腊艺术家们的绘画风格相比于埃及艺术来说有一定的突破,通过运用“短缩法”,以某一视角作为画面内容的取舍标准,并且线条也更为自由,造型更加优美。罗马艺术作为希腊艺术的沿袭,由于更加注重写实,出现具有象征性的内容来取代描摹的形象,因此不免造成线条过于生硬。

    而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画家乔托在古希腊的“短缩法”基础上,通过在平面中制造视错觉的形式来使绘画更加具有生动性。也正是此时出现了一批卓越的艺术家,如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等。在文艺复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如荷兰画派等在线条表现方面总体上都是写实性的,线条的表现并没有根本改变。

    真正出现转折的时期是印象派的出现,从那之后线条的作用才逐渐凸显,“笔触”的艺术形式出现。艺术家塞尚的绘画作品运用水平与垂直线来勾勒出画面的秩序感。凡·高在作品当中,运用弯曲旋转式的笔触线条效果来表达绘画的情感。而抽象派的出现使绘画作品跳脱对客观事物的描绘,用纯粹的颜色、笔直的线条构成绘画。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西方的绘画作品从再现性到表现性有着明显的转变,线条的意义愈发引起人们重视,逐渐发展为一项独立的元素用于艺术家精神世界与情感的表达。

    (三)中西方绘画中线条的相互融合

    20世纪的西方艺术经历着从再现到表现的转换,绘画新观念的形成使二维平面构成成为画家注重的方向,线條的表现性在印象派以后的绘画中越来越被重视,线成为画面结构的主要元素。塞尚打开不规则形体的大门,线不再囿于轮廓线以描摹自然形态,而是成为组织画面的重要支撑。无论是几何组合还是其他任意组合都使得画面拥有了一种力量感,这是一种具有画家个人特点的形式生命线。20世纪的西方绘画发展过程中,许多西方艺术家在创作时都对中国的线条进行了借鉴,如马蒂斯、毕加索,他们的作品运用了颇具东方特色的线条,以单纯的粗线条和鲜亮色彩构成画面。克林姆特也深受中国传统艺术影响,注重用线条的表现性达到划分空间的作用,优美柔和的线条与富丽斑斓的色彩完美结合,清晰地展示其精神世界。

    长期以来,中国画家也在积极寻找中国传统绘画元素与西方绘画语言相结合的可能性,寻求中西方绘画的融合与创新,进而创作出既富中国文化精髓同时独具创新的现代油画。在吴冠中、赵无极、苏天赐的作品中能深刻感受到从线的表现性出发的中西观念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中国传统技法与西方绘画语言相得益彰,在具象中捕捉抽象的形式表现,使观者看到了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在中西方绘画中,线条这一重要因素以最简单的方式长久存在,在艺术发展的长河中体现出简单却无穷的魅力。中国的线条看似和西方绘画语言毫无关联,但实际上相得益彰,在彼此的发展过程中二者一直在进行融合与渗透。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方油画,线条都在画面审美效果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现代构成关于线条表现的探究与情感内涵

    线条在绘画活动中最为简单的形式,包含了人的本能直觉表现。康定斯基指出,线条是最简单但信息量最丰富的形式。线由点生,由点入线,点只有张力没有方向,而线是方向与张力兼备。由此可见,与点相比,线条感性得多。

    20世纪以后,如何使画面的构成因素之间张力均衡,成为现代艺术家们探索的方向,画面出现了由富有变化韵律的线条分割成的颇具装饰趣味的图案,线条的作用在画面中被强调。如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在画面当中能看出毕加索对于二维平面中的画面构成关系进行了几何处理,人不再以具象形态存在,而是一种由线组合出的具有抽象意味的几何形态,画面当中的线也不再是传统的轮廓线,而成为画面框架的重要支撑。《亚威农少女》标志着画家对于“形”在画面当中的构成关系第一次因为线的表现方式的变化而产生了改变。极简主义画家布莱斯·马登更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书法的抽象意味融于油画创作当中,以酣畅的线条使人物形象抽象化,画面中跳跃、重叠、缠绕的线条相互交织,给人以一种呼之欲出的运动感。由此可见,现代构成中关于线条的表现形式正如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提到的“内在需要原则”,即艺术家选择的每一根线条,都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同時康定斯基还将情感作为理念的“内在因素”,艺术作品必须有情感的存在,只有追随情感的表现,艺术才能获得无限自由精神。

    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线的不同形式表现都成为映射画家内心真实感受的手段,以此探寻线与画面的形式关系及其中的意味并得以发展。中西方绘画艺术在此有了相交点,伴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两种文化相互渗透与交融。线条这一重要元素,无论是在中国画还是油画中都影响着画面的审美。许多西方艺术家对中国画中的线条进行了借鉴,在画面中融入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线条元素。中国老一辈艺术家们也积极地寻找着西方绘画语言与中国传统表现形式、个人与时代内在精神契合连接的可能性,在跨文化的背景下进行不懈的艺术观念探索与取舍,使线性自由表现获得了一种基于中国传统精神的审美价值重构。

    参考文献:

    [1]贺征.中西绘画艺术中“线”的发展进程之对比[J].艺术评鉴,2020(15).

    [2]李云鹏.中西方绘画中线条的运用比较研究[J].美术文献,2020(3).

    [3]薛若哲.中西方绘画中用线方式的对比研究[J].艺术品鉴,2019(36).

    [4]李媛琪.从线条表现的差异浅谈中西方绘画[J].西部皮革,2019(23).

    [5]贾荣.试论线条在中西方绘画表现中的差异[J].传播力研究,2019(34).

    [6]阿尔贝蒂.论绘画[M].胡珺,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7]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查立,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