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最佳作文
唐惠忠
1.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最佳作文】
勤自手边起,劳动兴家园
安徽一考生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我演讲的主题是“勤自手边起,劳动兴家园”。
听,“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悠悠古训自数百年前回响至今;看,每时每刻,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用脚踏实地的劳动与辛勤汗水描绘中华民族的复兴蓝图。“劳动”二字,于己、于家、于国,皆有其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的意义。对同学们来说,勤劳需自手边起,劳动方可兴家园。
或有人言,身处如今高度智能化的服务型社会,何需劳动?我想说,纵然人工智能或服务人员已遍地皆是,然而“民生在勤”,热爱劳动作为民族传统,在当今社会仍有其现实意义。
于己,劳动为修身之道。身体力行中,方知脚踏实地、勤恳务实才得心安;汗水挥洒与咬牙坚持中,才能磨砺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坚忍意志。唯有亲身体验劳动之不易,方可领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之深意。“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投身点滴劳动,才能淬炼出青年之精神。
于家,劳动为立家之本。坐吃山空、好逸恶劳之例,不必赘述。先哲有云:“成由勤俭败由奢。”在如今的大好时代,只要肯吃苦、愿劳动,自能收获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脱贫致富,奔向小康,哪一个靠的不是辛苦劳动呢?
于国,劳动为兴邦之基。你们可曾听闻“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二字,终须落到劳动之上。如今,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国家也大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大国工匠”凭的是劳动中的不断探索与提升,靠的是数年如一日的不懈坚守与勤恳。若无劳动者,哪来港珠澳一桥连三地,创造世界第一的辉煌?若无劳动者,哪来华为公司绝地反击、惊艳全球的骄傲?若无劳动者,哪来“一带一路”上共筑复兴梦的欢歌?国家发展需要劳动,尤其需要我们新时代青年的劳动!
劳动需自手边起,或小或大,或简或繁,或体力或脑力,但凡可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添砖加瓦者,皆是劳动。今日,我们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完善自我是劳动;明日,我们成为祖国高速运转的大机器上任意一颗螺丝钉,努力工作也是劳动。科研团队日夜攻关是劳动,烈日炎炎下建筑工人一砖一瓦铸造“中国高度”也是劳动。劳动无贵贱,我们应怀一颗平等敬畏之心,热爱劳动,尊重劳动。
同学们,听,上课铃、开工号已响彻神州大地,国家正在召唤我们;同学们,看,国家的未来等着我们去书写!让我们勤自手边起,劳动兴家园,为中国之复兴共同努力!
谢谢大家!
【点 评】
这是一篇见解新颖、结构严整的优秀之作。
1.思想深刻,语言凝练。思想内容上,考生既能结合传统,又能扣住现实,对劳动的内涵和劳动的价值均有自己的思考,如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学习与劳动、科技与劳动等,其立意鲜明、深刻。行文表达上,长短句错落有致,文言与白话有机配合,表意准确,显示出深厚的语言功底。
2.入题迅速,结构严密。文章开头提纲挈领,开门见山亮出观点;第二段引述材料,有破有立;四、五、六段以分论点的形式组合,分别从于己、于家、于国三方面阐述主旨;第七段深析材料,将议论引向深入,言简意赅揭示了劳动的内涵;结尾则与开头呼应,完美收束。这种既有层进又有并列的清晰结构,极易获得阅卷教师青睐。
以劳动之我,创巍巍大国
山东一考生
复兴中学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能在今天向大家发表演讲。
古语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植根于血肉的永生之花。在中国复兴崛起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对劳动有清醒的认识与思考,方可将其付诸实践。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热爱劳动的深厚传统。君可见,三国刘备躬耕垄亩,以其劳动爱民之心深受人民爱戴;君可见,陶潜笔下的武陵人以劳动守住了自己的桃花源。不可否认,中华儿女身上早已打上了“劳动”的深深烙印。看今朝,榫卯匠人王震华以微缩版祈年殿而获世界技术大奖;常州技师学院学生宋彪顶着40摄氏度高温在车间日复一日苦练,斩获世界技能大赛最高奖。凡此种种,皆是劳动之力,皆是劳动之美。试问,若无劳动,则个人何以立足,社会何以进步,国家何以强盛?
然而今日之劳动,亦有别于昔日之劳动。传统观念上,劳动多与体力活、辛劳苦痛连接在一起。可在科技日新月异、信息飞速流转的当今世界,“劳动”一词早已褪去了其最原始的含义。今日之勞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并驾齐驱,高素质劳动力不断涌现,劳动越来越科技化、智能化。但劳动的意义与作用却从未随时代变革而打半分折扣。相反,它越发重要。过去的一切成果,是无数先驱者以劳动创造,而未来的一切希望,仍要靠劳动来创造。
诚然,当今社会是劳动的社会,劳动是时代的潮流,但总有人背离时代潮流,他们不尊重、不理解劳动,乃至不愿意劳动。当下不少“啃老族”年轻人以不劳动之行来拖累父母,成为社会的累赘,甚至对环卫工人等劳动者嘲讽鄙夷、不屑一顾。试问,这些人有什么底气与资本来鄙夷劳动?依附于父母的不劳动者如同寄生虫,可怜又可悲。他们背离时代,终将为时代所弃。
“夙兴夜寐,洒扫庭除”,古人劳动的画面仍时时浮现在我们眼前。身为新时代接班人的我们,应当时时谨记时代领路人的嘱托,复兴路犹长,奋斗正当时,以劳动之我,创巍巍大国,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点 评】
中心论点,鲜明突出。本文用中心论点做文章标题,结尾部分再次点题,与标题遥相呼应,十分醒目,做到了旗帜鲜明。
命题材料,巧妙运用。命题材料,可用可不用。如果要用,那么一定要用得艺术。本文作者深谙此道。无论是在第2段使用“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还是在倒数第2段使用“夙兴夜寐,洒扫庭除”,都不动声色,与所写文字结合天衣无缝,用得艺术而巧妙。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或举典型事例,或联系实际,或分析说理,如丝如扣,滴水不漏,让人心服口服;不仅如此,作者还多次使用反问,动之以情,让演讲富有感染力。
2.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最佳作文】
我们要在这迷雾里发光
重庆一考生
同学们:
今天来到天安门的,不只是北大一所学校;今天聚集天安门的,不只是北平的青年;今天与我们同苦、同悲、同怒的,不只是北平城的市民!
来这里的每一个人,喉中都咽不下一口气。那是什么气?是胶州湾又将被割让给日本的令人发指的消息吗?也许是,可仅仅如此吗?如果没有把胶州拱手交给德国,我们会面临这样的处境吗?数十年前,我们自以为还有回天之力,割地割地,总能换取自强的时间……八年前,民国初建,我们自以为还有可乘之机,天真者甚至自以为能看见这世界的光明了……
可是到现在,内弱外辱交杂,终究是给了我们最清醒的一击!我们看见了一个个官员在国弱面前低头,在危难之下低头,低头,低头,就只看得见脚跟,看不见尊严了!曹汝霖、章宗祥如今还在他们的宅子里吃吃喝喝不管不顾。可枉了我们还叫中国人,竟然一个个把身子伸向国外,再把脚下的土地改换成租界了。那袁世凯不也是如此?披着改头换面的外衣,却把根扎在腐朽的土地里呼吸!
所以,今天的诸位,我们是不是该痛哭,是不是该生闷气,是不是该看着天地间的迷雾,然后再笑着,踏上与他们相同的路?
我们的回答当然是不!
面对现实,我们不再迷惘,不再悲叹,不再置身事外,因为我们明白:内弱和外辱,正在一步步摧毁我们的国家,正在一天天吞噬国人心中残存的那点自信。
同学们,青年们!现在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现在到了必须行动的时候,现在到了必须奋起抗争的时候!
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封建侵蚀留下的危难的中国,是租界四起,被不断袭击的缩小的中国;可我们站出来,更应该做的,是拯救眼前迷茫和衰败的中国。让社会各界的人们,在我们的声音中醒来。这是一种改变,需要的是新生的力量,而此刻,没有人比我们更清醒,更新生!
今天来到天安门的,不只是北大一所学校;今天聚集而成的,不只是数千同学们手中的火光。历史将我们推向了舞台中央,是时候该让我们发光,去承担青年人的使命了。“誓死力争,还我青岛”,这是我们坚定的目标!“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这是我们斗争的开始!“打倒列强,救我中华”,这是我们始终不渝之志向!
同学们,今天的所有阻碍,都将是铺成明天光明道路的石子,所以无论发生什么,请坚定我们的本心。
我们,定要在这迷雾里发光!
【点 评】
文章以1919年5月4日为背景,面向青年学生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充分展示了有志青年奋起救亡图存的急迫愿望,读来一气呵成,感情饱满,情绪高昂。考生将自己浓浓的爱国情融入娴熟的写作技巧中,反复、设问、排比、反问……各种修辞手法巧妙运用,将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内弱外辱的现状撕裂开来,血淋淋地摊在众人面前,一次次让听众、读者直面惨淡的现实,一次次调动起听众、读者的情绪,一次次实現与听众、读者的共鸣。对于考场作文来说,本文不仅赢在技巧,更赢在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此外,行文表达着意模仿民国时期的语言风格,由多处可体味到鲁迅杂文的味道,增强了时代气息,强化了表达效果。
以青春之我,筑青春中国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观后感
辽宁一考生
“五月四日是个无风的晴天,却总觉得头上是一天风云。”五四运动的亲历者杨振声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正是这一天,愤怒于丧权辱国、苦闷于报国无门的青年们,终于爆发!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就此开启。
救亡图存,挽狂澜于既倒;思想启蒙,发历史之先声——五四精神作为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财富,历经革命年代、建设年代、改革年代,代代传承、历久弥新。
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发扬五四精神的重要要求,深情寄语当代青年“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的,站在新时代的舞台上,青年理应奋勇接棒,以青春之力顽强拼搏,为中国未来、为世界未来添砖加瓦。
在我看来,“五四精神”并非一个空洞的概念,它就体现在国家砥砺前行的步伐中,体现在以青春热血铸就青春中国的拼搏奋进中。
发扬“五四”精神,需要我们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理想中,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在古老的敦煌,有一座名为《青春》的雕塑——齐耳短发的女孩意气风发,迈步向前。她的原型是初到敦煌的樊锦诗。1963年大学毕业后,上海姑娘樊锦诗毅然西行。黄沙漫卷,喝咸水、点油灯、睡土炕。“条件很苦,但我没想离开。”半个多世纪相伴相守,青丝熬成白发,她开拓性地利用数字化手段,让千年莫高窟“容颜永驻”。樊锦诗常言,人在时代中。事实上,青春永续只因为有着不变的信念,只因为在历史与现实的回响中,五四精神如高擎的火炬,照亮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发扬“五四”精神,还要把树立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统一起来,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难发现,正是无数普通人的芳华,汇成了时代的精彩。两次巡岛,观天象、护航标、写日志……这是每一天的工作;三只小狗、用来净化水的泥鳅和几只不会打鸣的公鸡……这是生活的圈子。这样“平凡得无聊、艰苦得离谱”的日子,王继才从26岁开始,坚守了32年,直到他突发疾病倒下的那一刻。这个感动了中国的守岛英雄曾说:“如果你觉得一件事没有意义,那是因为你没有认真去做。”其实,在奋斗中绽放出生命光芒的劳动者还有很多,忙碌在一线的工人、勤耕不辍的农民、孜孜求索的科研工作者、无怨无悔的军人……新时代的中国故事里,写满了他们脚踏实地、青春无悔的华章。
百年风云变幻,不变的是精神;百年沧海桑田,不老的是青春。当前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就是让五四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那么,何不让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宣誓:
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让青春在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点 评】
这是一篇内容厚实、条理清晰的考场优秀作文。考生先追溯百年前五四运动爆发的概况,由此引出“五四精神……代代传承、历久弥新”的观点;进而紧扣“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的“深情寄语”,亮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简略过渡后,文章分两层展开论述,樊锦诗、王继才二例属于“点”上的详例(既述其行也引其言),“忙碌在一线的工人、勤耕不辍的农民、孜孜求索的科研工作者、无怨无悔的军人……”则是“面”上的铺叙,点面结合,翔实有力。篇末处用“让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宣誓”作结,深化了全篇主旨。
文章行文表达简明流畅,“它就体现在国家砥砺前行的步伐中,体现在以青春热血铸就青春中国的拼搏奮进中”“百年风云变幻,不变的是精神;百年沧海桑田,不老的是青春”等语句还不乏意蕴。
3.全国卷Ⅲ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据“小林漫画”作品改编)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最佳作文】
理解老师,感谢师恩
四川一考生
毕业前最后一节课上,班主任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
读图之后,陷入深思。想起曾经流行的一段话:老师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与学生没有血缘关系,却愿意因学生进步而高兴,退步而着急,满怀期待,助其成才,舍小家顾大家并且无怨无悔的“外人”。
是啊,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老师何曾把自己当过外人?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呵护心灵,托起希望……记得班主任在一次班会上说:“孩子们,你若不离,我定不弃,你若攻读到深夜,我必点灯相依。”老师幸福着我们的成绩,悲伤着我们的退步,为我们的学习指路,为我们的成长护航,与我们同甘共苦、荣辱与共。老师早已把我们当成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样一些不把自己当“外人”的人呢?
我们要尊重老师的劳动,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我们成绩的取得,有我们的不懈努力,更有老师的付出与奉献。为了我们,有的老师抛下不满周岁的孩子,克服重重困难按时到校辅导早晚自习;有的老师精益求精,不厌其烦修改学案、课件和教学设计;有的老师不顾自己的身体,把病推到假期看,把手术推到假期做。还有我们的班主任,每天天不亮就到校,夜里查完寝室再匆忙往家赶。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爱,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事业,所以不惜年华流逝,不惧霜染白发,不畏疾病缠身。但是,只要我们取得进步,他们衰老也甘心,累趴也情愿,我们求知的眼神,就是他们永不衰竭的动力;我们成才成功,就是他们永恒的追求。在这个6月,我们能考入理想的大学,就是他们人生中最大的幸福。
我们更要感恩老师,关爱老师。
成长的道路上需要常怀感恩之心。在我们失败的时候,是谁给了我们鼓励?在我们迷茫的时候,是谁给了我们指引?在我们跌倒的时候,又是谁给了我们爬起来的勇气和力量?成长,需要我们自己摸爬滚打,更需要老师的呵护与教诲。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迷茫过但从未迷失,我们失落过但从不彷徨,我们跌倒后又振作起精神,重新背起青春的行囊。冰心老人曾言:“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怀揣感恩,关爱老师,我们前进的脚步才会更有力量。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在科技兴国、教育兴国的今天,我们更应高举尊师和感恩的大旗,尊重老师的劳动,理解老师的严厉,感恩老师的用心。人的一生中,有那么几位令日后回忆起来鼻头发酸、眼睛含泪的老师,绝对是生命中不可多得的财富。
是啊,蓝图绘就自应扬帆破浪,感谢师恩更须策马扬鞭。
【点 评】
此文立足漫画寓意,确定了“理解老师,感谢师恩”的观点,其立意精准,切合题意。在此基础上,文章还有三大优点:
一是思路特别清晰。引论部分强调“老师早已把我们当成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论部分递进着分写“我们要尊重老师的劳动,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与“我们更要感恩老师,关爱老师”,结论部分收束以“在科技兴国、教育兴国的今天,我们更应高举尊师和感恩的大旗,尊重老师的劳动,理解老师的严厉,感恩老师的用心”,可谓脉络明晰、结构严谨。
二是引证精当。如冰心名言“爱在左,同情在右……”的引述,以及唐诗名句“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的援引,均自然而妥帖。
三是笔端蕴蓄着深情。像“老师幸福着我们的成绩,悲伤着我们的退步,为我们的学习指路,为我们的成长护航,与我们同甘共苦、荣辱与共”“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爱,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事业,所以不惜年华流逝,不惧霜染白发,不畏疾病缠身”等多组排比句,读来都感人至深。
教师的温度决定教育的高度
云南一考生
高考前夕,老师面对学生满怀深情地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中国教师的温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
著名文学家鲁迅曾说:“教育植根于爱。”爱是什么?爱是无私奉献自己,不求任何回报;爱是将船员送到码头的尽头,直到自己不能再向前一步;爱是高考前夕对学生“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的深情诉说与依依不舍;爱是老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的循循善诱。
我国千年来的煌煌史书中,有许多关于师生情的记载;列列青卷,更有数不清的师生情传说。古有岳飞每到朔望之日祭拜恩师的佳事,今有彭德怀专门换装探望老师的美德,程门立雪、张良拜师等历史典故至今仍在传颂,“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长”的说法也一直传承至今。正如新时代领路人所指出的,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任正非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时认为,“我们为什么不能掌握核心技术?這其实是一个教育问题”。我们曾有“钱学森之问”,有“徐匡迪之问”,现在又有“任正非之问”。曾有人说:“美国如果真要打击中国,不用长枪大炮,一个小小的芯片就可以搞定。”前有中兴,今有华为,似乎都在印证这句话。但在我看来:不可能。人类的教育长存不死,中国的教育也永不衰败;中国教师的温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真正优秀又饱含期待的掌舵者——教师,会带领年轻的船员们扬帆远航。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才能巧妙化解“任正非之问”,并且成为真正优秀的掌舵人?
优秀的掌舵者,对年轻船员的“扬帆远航”充满期待。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是的,只有一个心中有“期待之火”的教师,才能点燃学生们心中对知识的渴望之火,对梦想的追求之火。木心先生曾提出“明哲与痴心”这一理论,“明哲”可谓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充足的知识理论。而“痴心”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更触碰人性深处的紧密连接。张伯苓以身作则勇戒烟、陶行知四块糖果教化学生、张家如单腿授课二十余年……这一份份温情与期待,都是能使“佛桌开花”的“痴心”。最后一课,教师一句“你们再看看书”,也是“痴心”的最佳证明。
“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背后,是一个知识有高度、内心有温度的教师,与懂得尊师重教的学生之间的柔情互动。老师们必将成为偌大的轮船、坚固的风帆、日出的方向,带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船员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
【点 评】
这篇文章立意有深度,论述见高度。作者合理地从漫画中引申出“教师的温度”与“教育的高度”这一主题,并能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文章结构严谨,引证、例证典型而有说服力——就引证而言,无论“教育植根于爱”还是“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无论“明哲与痴心”还是“直挂云帆济沧海”,均引述得恰到好处;再就例证来说,“任正非之问”有效强化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张伯苓以身作则勇戒烟、陶行知四块糖果教化学生、张家如单腿授课二十余年……”这组铺排则扩大了文章的容量。
此外,文中的说理还不乏形象化,主要表现为“教师,会带领年轻的船员们扬帆远航”这一比喻反复出现,令人印象深刻。
[作者通联:江苏常熟市高新区常熟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