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水城农民画的艺术特征与传承路径
摘 要:农民画是由农民创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贵州水城农民画作为全国农民画体系中的支脉,其历史悠久、特点鲜明、别具一格,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贵州水城农民画在其发展及传承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难,文章出于促进水城农民画传承和发展的考虑,对其发展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传承路径。
关键词:贵州水城农民画;艺术特征;传承路径
农民画是农民在闲暇之余,利用画笔描绘生活和生产场景的绘画形式,往往蕴含和表达着他们自身的思想和情感。农民画创作时不受绘画技巧和规制约束,风格随心所欲、自由奔放,其构思、造型、用色均具有抽象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农民画于质朴中体现激情,于自然中体现和谐,于稚拙中体现典雅,对农民画的研究不仅利于了解当地特色的民族文化,更利于丰富我国传统文化内涵。贵州水城农民画作为我国农民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特色民族文化的缩影,对了解、弘扬和发展当地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今种种原因导致其陷入困境,深入推进贵州水城农民画的发展和传承意义深远。
一、贵州水城农民画发展概况
水城县位于贵州省西部六盘水市,苗族、彝族、布依族、仡佬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均居住于此,原始古朴形态长期存在且保留完整,多民族文化高度聚集且相互融合,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全面绽放,神秘而庄重的民族风俗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为水城农民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水城农民画起源较早,在清朝乾隆时期就已经存在。经过历史的洗礼,少数民族的刺绣、剪纸、雕刻等民族手工艺术为水城农民画提供了借鉴,农民画以此为基础展开创作。直到20世纪80年代,水城农民画逐渐兴起并引起了各界关注,这对当地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88年,水城县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通过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水城农民画对外展示和传播的机会逐渐增多,因其独特的风格,逐渐在全国农民画体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影响力日益突出,甚至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俨然已成为当地民族文化的名片,具有极强的代表意义[1]。
二、贵州水城农民画面临的困境
(一)古朴的原生态环境逐渐弱化
农民画主要描绘农民最原始的生活和生产状态,这是农民画的一大特征。传统的、原始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和生产方式是农民画的灵魂,更能凸显农民画的自然、古朴的意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全国各地乡村风貌都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机械化、电子化、自动化程度也不断提高,原始的村落风貌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这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农民画的创作环境,原生态的特性逐渐弱化[2]。
(二)农民画传承后劲不足、后继乏人
农民画虽然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但是其经济价值却相对不足,这种不平衡影响了多数人的价值观念。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们受到多种文化思想、娱乐方式的影响,有了更为广泛的选择。而且,由于农民画经济价值有限,有些创作者为了生计或者更好的生活质量,不得不另谋出路,放弃创作农民画。再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农村,进入大城市发展,他们不仅对农民画缺乏兴趣,对传统民间工艺及民俗文化也不甚了解,农民画发展缺乏年轻力量。同时,政府部门的宣传和投入力度不够,也是当前农民画处境尴尬的重要原因,传统文化意识不能在全民中得到提升,创作者及传承者权益也无法得到保障,严重影响了水城农民画的发展和相关人员文化传承意识的培养。
(三)创新意识不够
目前,由于缺乏年轻的新鲜血液的补给,农民画的创作者大多数年龄偏大,创作思维相对固化,创新意识相对不足。随着乡村风貌及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老一辈创作者赖以创作的古朴环境及风俗习惯已经发生改变,传统的创作元素相对不足。同时,面对日新月异的乡村新景象、新风貌、新特色,农民画创作者无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对社会和文明发展的风向缺乏敏感度,不能精准抓住时代发展的特点,创作者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还需加强。
(四)市场化运作缺乏
水城农民画虽然近些年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和其他同类型民间艺术相比,发展仍然较慢,创作者数量不足,作品产量较少,创作形式单一、变化少。面对市场化发展需求,水城农民画缺乏强有力的市场化运作,没有合理有效的运作模式和运作团队,其商业价值、经济价值、衍生文化产品等运行和开发不足,影响了水城农民画的良性发展。
三、藝术特征
(一)题材丰富多样
水城是多民族的居住地,水城农民画受到多种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其创作题材丰富多样。水城农民画就是在少数民族服饰装饰、风俗习惯、刺绣、剪纸等民族文化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是对这些传统民间文化的利用和升华。水城农民画题材主要为生活生产场景、节日活动、神话传说、民俗习惯等,具体如日常劳作、洗衣种菜等生活生产场景,“姜央射日月”“蝴蝶妈妈”等神话传说,赶花场、吊打鼓等节日风俗。水城农民画的题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内容丰富、随和、自然,寄托着创作者深深的个人情感。
(二)构图饱满随意
水城农民画创作不讲究绘画技巧条条框框的约束,也不考虑透视、比例等绘画规制的要求,其人物及其他事物的位置、大小、比例随创作者的心意和喜好随意设置,较为灵活、不刻板、不僵硬。水城农民画运用平面化绘画的方式,用简单的方式将各种形象立体的事物呈现出来。受少数民族向往幸福美满的理念的影响,水城农民画往往将画面用各种元素撑满,不留空白处,画面整体饱满自然却不杂乱。同时,水城农民画一幅作品中往往包含很多元素,这些元素有时显得毫无联系,属于不同的时间阶段或空间范围。水城农民画的创作者基于内心思想情感的表达,将毫无联系的很多元素糅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其构图主观化、情感化、理想化的特点。
(三)造型抽象夸张
水城农民画的造型有别于传统绘画,呈现出一种超现实的形象,造型抽象、夸张,以表达内心思想情感为目的,不局限于事物的真实形象,在对人物及事物形象进行抽象、夸张描绘后,又会通过借鉴刺绣、剪纸等技巧进行细节处理,大拙之处显典雅,大粗之处显精致,造型虽然极度夸张,但是看上去却异常舒适、和谐,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
(四)色彩艳丽自由
水城农民画的用色观念和造型特色异曲同工,其用色不注重事物本身颜色,不以写实为基础,色彩的使用和搭配也往往基于个人的情感和喜好。红、黄、橙、蓝等是水城农民画的惯用色,根据不同的场景和意愿进行选择,通过颜色变化使整体视觉和感觉不断变换,或热情,或冷漠,或神秘,或梦幻。用色多以单色、纯色为主,色彩艳丽,相互穿插,形成很强的对比,并造成强有力的视觉效果。农民画整体用色较成熟,根据创作者内心的情感表达,选取合适的颜色和色块大小,通过颜色的搭配和色块大小的排布,有机融合光鲜艳丽的色彩,彰显和谐和美感。
四、传承路径
(一)积极打造并扩展“品牌效应”
当地政府要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形成长效机制。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社交平台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充分发挥各类媒体自身优势,加大对水城农民画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其知名度,积极打造品牌形象。同时,加大对水城农民画的投入,增加农民画对外展览及农民画创作者交流学习的机会,搭建水城农民画研究平台,壮大创作者队伍,做好经费保障,提高作品产量和质量,提升品牌价值。
(二)促进“文、旅、产”一体化发展
根据本土民族特色,合理规划,以度假村、文化村、风俗村等特色村为单元,大力发展本土旅游产业,将水城农民画与本土旅游开发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在旅游区进行水城农民画文化认知和传承宣传。同时,主动突破传统水城农民画形式限制,运用现代化工艺和方式大力发展农民画的衍生产品,可以将水城农民画印制在扇子、衣服、鞋帽、雨伞、围巾等产品上,根据农民画的特殊造型制作玩偶、挂件,也可以制作画册、书册等。通过与全国各地旅游景点合作,达到宣传和弘扬农民画的目的,提高民众对水城农民画的认识,进而提升其对农民画的关注度和传承意识[3]。
(三)加强创新意识
水城农民画应跟随时代发展步伐,与时俱进,突破原有观念和思想束缚,以当前美丽乡村建設为载体,和当地民族文化相结合,积极弘扬新风貌、新风尚。同时,面对日益壮大的其他民族文化带来的挑战,农民画在保持自身艺术特征的同时,要主动走出去,加强学习和交流,将传统技法和现代技巧相结合,在创作形式上、内容上、精神上更上一个台阶。
(四)注重年轻力量的培养
一是通过制定宣传、激励和保障政策,搭建水城农民画学、研、传平台,吸引年轻一代主动学习水城农民画及相关文化,提高其文化传承意识。二是构建各级学校学习传承水城农民画体系,全方位展开水城农民画的传授,使学生了解和学习民族特色文化及风俗习惯,为水城农民画的传承提供充足的、年轻的后备力量。
总之,贵州水城农民画具有自然、奔放、自由、多彩、和谐等特点,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其发展和传承离不开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离不开创新观念的提升,离不开市场化方式的运作,也离不开对年轻力量的培养。贵州水城农民画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对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我国传统民间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启芳,简玲玲,杨燕子,等.水城农民画艺术特征与民族特色探析[J].文化产业,2020(12):35.
[2]陈家燕.原生态民间艺术传承的当下困局及未来走势[J].美与时代(上),2019(8):58.
[3]胡德婷.浅谈水城农民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展望[J].艺术品鉴,2016(3):208.
作者简介:
罗立新,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