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探析

    冯传坤

    摘要: 动手操作能力是学生学习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从宏观角度看,是新时代教育创新的必要举措,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手段。从微观角度看,动手操作能满足学生急需弄明白科学现象奥秘的愿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策略进行发探索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 动手操作能力;小学科学教学;综合素养;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0-093

    引言

    小学科学实践课这一课程,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开拓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小学科学老师也需要朝着这些教学目标前进。卢梭曾说:教育是培养既能行动又有思想的人。这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培养思维,而且当今时代仅靠知识是不能在社会站稳脚步的,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才能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一、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在上课期间可以创设一个与本节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中,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不自觉地参与动手探究实践过程中。这也就是说,老师在设计课堂时应该从小学生的情感特点这一角度出发,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贴近的教学情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例如在学习《研究磁铁》这一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实现准备磁铁和几根针,一开始将几根针放在一个平面上,让学生挑战最短的时间寻找针,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们就会发现由于针太小,需要浪费很多的时间,接着老师在引申出磁铁这一物体,让学生尝试着再用磁铁寻找针,这时小学生就会发现耗费的时间大大减少,只需要把磁铁放在桌子上,针就会主动地粘在上面,最后老师再让学生用磁铁吸一下我们常见的桌子、笔和纸等物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总结出磁铁的特性。

    二、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结合所学习的科学知识进行探究学习。同时,教师也需要结合小学阶段中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与教师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教师也要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知识探究学习过程中,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光的反射》时,为了调动学生对于科学实验动手操作探究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为学生准备激光笔、平面镜和可以对折的半圆形硬纸板。并且为学生创造实验探究的学习情境:羊村发明了新武器激光枪,喜羊羊想通过激光枪把灰太狼彻底消灭,但是激光枪打偏了。同学们能否结合课堂上所学习的科学知识,在不移动激光枪的情况下,帮助喜羊羊消灭灰太狼?此时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探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教师课前准备的平面镜,进行反射实验的操作,这样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让学生准备上课材料,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一堂课中,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在小学科学实验活动中,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而科学实践探究活动中肯定少不了材料,因此老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要准备充足的实践材料,当然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准备实践材料,例如在学习《蜡烛在变化》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从家中拿一根蜡烛,然后让学生在上课期间将蜡烛点亮,观察蜡烛的变化,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为实践课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让学生意识到课堂与自己是息息相关的。但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活动材料都需要由学生准备好,有些材料是比较少见甚至学生不认识的,就需要老师自己准备,例如与人体器官相关的材料,或者是线路等。

    四、贴近日常生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除了进行课堂知识学习之外,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平常生活中,观察、感受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并且结合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记录,由此提高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力。在学生进行观察学习之后,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互相讨论探究,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够提高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学生结合所学习的科学知识,提出问题的能力也能够日益得到提升。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例如,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专门留出 10 分钟时间来引导学生探究平时生活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生活现象,在观察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样通过长时间的培养和熏陶,学生可以很好地观察、记录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促使学生在课后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五、组织开展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具有比较强的可塑性,他们对于生活中常见的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验活动,鼓励学生结合教师的引导,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亲自进行实验操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学习《芽长成苗》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课余学习时间,种植自比自己比较喜欢的植物, 然后让学生把所种植的植物放到窗台上,学生就可以在课下观察植物的成长和发芽情况,并且每天为它定时施肥浇水,在培养学生觀察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植物发芽生长的直观认识。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就需要让学生对这一门课程产生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上,老师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从而在课堂中顺利地开展小实验或者是动作制作,有利于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好习惯,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妍. 培养小学生科学动手能力的实践探索 [J]. 神州,2020(9):145.

    [2]杜荣香.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 轻松学电脑 ,201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