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象比类,挖掘任务驱动类作文的深层意蕴
侯仰斌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在2015年高考语文作文中新出现的题型,它要求学生读懂材料,在读懂的基础上按照任务指令作文,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因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更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因而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这就要求考生会选取一点深化、细化,并通过概念辨析、多维度比较等方式呈现思维的深化,而不能面面俱到地议论。
取象思维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之一,取象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以想象为媒介,直接推论出一个抽象事理,比类是将事物归属到原来取出的自身性质,两种方法联合起来,能够从事物的表象得到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而探究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任务驱动类作文所给素材是新闻事件,是一个个的“象”,任务驱动表面上是解决个别问题,实则是让考生探究这一个个表象后面的“类”,寻求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给人们以启发教育。如果考生能够做到这一点,就会挖掘出任务驱动类作文的深层意蕴。事实上,有很多考生弄不明白命题人的这个意图,只是对新闻事件就事论事,表面上看是完成任务了,实则在事件的表层推进,不但立意肤浅,而且在写作过程中难以为继,只能硬着头皮往下“挖掘”,反复陈述正确的废话,就像一个自说自话的祥林嫂,自然难以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眼。笔者认为,通过取象比类,是挖掘任务驱动类作文的深层意蕴、使文章跃入发展等级的好办法:
1.横向联系,通过拓宽“象”面探讨本质属性。社会生活中的事物是纷繁复杂的,要想得到事物的本质,就必须由一个具体的物象,进行拓宽联想,进而把握这一类事物的本质。如2016年全国卷Ⅱ的作文题目: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与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教学、社会生活实践。
命题人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如果就事论事,就会从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三个方面写作,会流于表层的论述,论述三个方面的好处是什么,如何进行等。如果进行横向联系,我们可以联想到课堂有效教学的内容有哪些,它的本质是什么,课外大量阅读有什么好处,它跟课堂有效教学有什么区别,社会生活实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有什么好处等。通过层层追问,我们发现,课堂有效教学的本质就是系统地语文学习过程,它包括各门学科、不同阶段的学习,因而能提高语文素养;课外大量阅读能够让我们跟书中的人物产生思想的碰撞,进而开阔眼界,增加知识的储备;而社会生活实践则是让中学生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人生冷暖,通过感受生活来提高语文素养。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三个途径实则代表着三种本质的学习,如何抓住本质进行学习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而非就事论事,浅层次地论述。
2.纵向思考,通过加深“象”意挖掘本质属性。有些事物仅从横向方面还难以发现其本质,这时就需要考生进一步思考,对“象”意进行纵深挖掘,进而把握其本质属性。否则,就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所在,论述仍然会流于表层。如这样一则材料:
高考成绩下来后,小章同学的成绩刚够本省二本段,小章犹豫不决:上二本,就得到偏远地方,将来就业就可留在那里;要上高职专科,一辈子可能就是蓝领,难以出人头地;重新复读,又担心明年上不了一本,又耽误一年。
假如你是小章的同学,根据小章的情况,请你帮小章做出选择,明确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这则材料叙述的是小章面临的选择问题,如果就事论事,单纯劝说小章选择哪一种情况,似乎不能把文章写深刻,我们通过进一步思考发现,小章犹豫不决的是自己的前途,材料中列举的三种担忧,其实就是小章对自己生命前途的犹豫不决。第一种是到偏远地方,将来就业就可留在那里,实际上是关于自己的个人价值能否实现的担忧,第二种是担忧一辈子可能就是蓝领,难以出人头地,实际上是关于自己的社会地位的问题,第三种是担心明年上不了一本,又耽误一年,实际上是关于时间跟生命价值之间关系的担忧。综合起来,是命题人让考生写关于自己的前途的思考,是更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还是看重个人的社会地位,抑或看重时间跟生命价值的关系等,如果考生能够从小章的选择上升到这样三个方面来谈,无疑会发现事物的本质,使文章的立意更加深刻。
3.多角度思考、提问、回答问题,在提问中深化意蕴。当我们面对一个新闻材料时,要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多角度进行提问,在提问中思考,在回答提问中深化意蘊。一般而言,我们可以从事件或人物的条件、性质、措施和结果等方面提问,进而挖掘出事件后面的本质属性。条件方面可以从需要什么、哪方面需要的角度提问,性质方面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谁、有哪些重要性等方面提问,措施方面可以从遇到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方面提问,结果方面可以从事件会怎么样、有什么意义价值和前景等方面提问。如这样一则材料:
2015年5月1曰,《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正式实施。自此,视力残障者可携带导盲犬进站乘车。大部分人对导盲犬乘车表示理解, 但也有人表示担忧,比如车厢内有小孩,见狗就哭怎么办?车厢环境密闭,导致过敏人群感染怎么办?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判断。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这个任务驱动作文,如果就事论事就会落入浅层次的具体回答,不能抓住事物的根本性质,所以,我们应该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提问,发现其深层内蕴。我们可以从材料的性质提问,视力残障者属于哪一类人?对他们的方便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有一部分人在担忧?在思考之后,我们发现,视力残障者属于弱势群体,对他们的方便是一个社会文明的表现,一部分的担忧是因为不能对弱势群体的体谅和帮助,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也应该考虑多数人的利益等。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型作文应善于缘象溯源,分析事件背后根源、挖掘潜藏于事中的因果得失,深入分析,这样才能深入论述,使自己的作文立意深刻,跃入发展等级。
[作者通联:山东阳谷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