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改革开放以来法国通史作品在中国的出版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法国通史的著作和译作已有一些出版积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科研究的进步,这些作品已不能满足国内专家与读者了解法国历史和现实的需求。应当更多地引介视野开阔、立意高远的法国通史作品,缩小国内外学界的认识差距,推动法国史学科建设和知识传播。
【关 键 词】法国通史;乔治·杜比;全球视野
【作者单位】郭可,商务印书馆。
【中图分类号】G237.9;K500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08.029
专题性的学术研究固然重要,系统的知识传播也不容忽视。由于国内学界注重课题申请和论文发表,衡量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水平往往看其项目和学术论文,因此外国通史著作的翻译和引介在“科研成果”考核中几乎不占份额,法国通史的编纂和翻译引介情况也不例外。正如沈坚先生在一次会议上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国史研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但中国学者对法国史研究的影响力不大,研究队伍和人数依然不足,现实关怀依然不够,还不能完全满足了解法国历史和现实的需求[1]。
单从法国通史的编纂来说,早年有张芝联、沈炼之主编通史教材,后有吕一民、陈文海撰写通史,这不仅有利于整体的学科建设,也有利于法国史专业的教学工作,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人对法国史知识的渴求,其影响和贡献有目共睹。
法国通史的翻译和出版工作近些年也有进展,如乔治·杜比主编的《法国史》(Histoire de la France: Des origines à nos jours)、乔治·杜比与罗贝尔·芒德鲁著的《法国文明史》(Histoire de la civilization franaise)、帕特里克·布琼主编的《法兰西世界史》(Histoire mondiale de la France)等,颇受学界和读者欢迎。
一、国内学者研究与撰写法国通史的现状
张芝联主编的《法国通史》[2]是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一部法国通史,该著中规中矩,依然以阶级分析法为叙述主线。稍后出版的沈炼之主编的《法国通史简编》[3],结构、观点、内容新颖,力图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社会经济史为重点展现法国历史全貌,在体例和历史分期上有一定的突破。该著继了传统政治史骨架的编年史方法,从法国的史前史一直写到1988年,突出法国现当代史的内容,对中法关系的演变更有专章论述。从内容看,《法国通史简编》多层次、全方位地讨论了法国的社会、经济、外交和文化等,把法国的工业化过程、资本主义形成、经济现代化等置于重要位置,既是完整意义上的法国通史概要,也反映了当时我国法国史研究的新成果。这部通史简编资料丰富,史论一体,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较为客观。不足之处是没有突出巴黎公社,对启蒙运动性质的判断也有待商榷,缺少插图和译名表,部分资料未注明出处。同一时期还有刘文立主编的《法国史纲要》,因内容过于简略,影响不大。
吕一民的《法国通史》对法国近现代叙述较详尽,偏政治史,文化史也占了较大篇幅。该著总体脉络清晰,图文并茂,适合初涉法国史读者,但就整体内容而言,略显薄古厚今。作为全球通史系列中的分册,《法国通史》从法国史前史写起,下至20世纪末,突出法国疆域变动、法兰西精神溯源等主题,贯通法国史,体系完整,线索清晰。书中还配有插图,方便普通读者阅读。
陈文海主编的《法国通史》内容比较翔实(篇幅600余页),语言活泼,叙述流畅。该著包括九章内容,从“史前时期与古代高卢”“法兰克人的统治及衰变”“领土聚合与城乡社会生活”“君主制的绝对与相对”到“大革命与拿破仑时代”“政體轮回与社会进步”“再建共和与复仇情结”“战争与危机的交织”“新体制的调适与完善”,既涵盖了法国历史的主要事件和发展脉络,也有专题性的深度解析,在同类通史著作中别具一格。
近年,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资助下,浙江大学沈坚教授领衔编纂的多卷本《法国大通史》已接近完成,该书顺利出版后将成为我国学界法国通史研究和撰述的集大成之作。
二、法国通史研究专著在中国的翻译和出版
法国通史译著主要来自法语和英语世界。改革开放前,20世纪60年代夏尔·瑟诺博司的《法国史》(上下)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是法国19世纪传统史学的代表作,原名《真诚可靠的法国史》。改革开放后,学界注重译介新史学代表史家的著作,如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多卷本《法兰西的特性》(LIdentité de la France)。该书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也是布罗代尔晚年回归民族史的结晶,是其史学思想的体现。布罗代尔强调所谓历史的“长时段”,因而用较大篇幅描绘法兰西的早期史,以及由来已久的地理格局等长期性历史要素。
乔治·杜比是20世纪后半叶法国史学界的领军人物,领衔主编了多部集体论著。我国学界译介了他主编的拉鲁斯版的近200万字的《法国史》。该著的作者多为当时法国史学界各个领域的杰出代表,学术水准得到有效保障。但由于该著时段分割较为细碎,一些主题性话题反而缺乏连续性。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四卷本《法国文化史》(Histoire culturelle de la France)弥补了这个缺憾。该著的作者亦为当代法国学界的翘楚(如西里奈利),涉及论题大多是我国学界不熟悉的。但遗憾的是,这套著作没有引起应有的反响和讨论,这说明我国法国史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此外,乔治·杜比和罗贝尔·芒德鲁于半个多世纪前撰写的《法国文明史》(上下册)最近才被翻译出版。该著分为“中世纪”“现代法国”“当代法国(19—20世纪)”三部分,共十八章,每章先简要概括论述主题、重要观点,起到引导读者的作用。当然,文明史不等于通史,更侧重经济、社会和科技上的内容,《法国文明史》就体现了这一点。所以,乔治·杜比和罗贝尔·芒德鲁对法国的法律、制度描写得相对较少,这可能由于他们主要研究中世纪和近代早期,对现当代关注不够。
而近三十年来,现当代史研究成为法国史学的一个热点,西里奈利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两部译著最能反映新时代的法国史书写,一部是皮埃尔·诺拉的《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另一部是近年才问世的《法兰西世界史》,其作者是法兰西公学的中世纪史教授帕特里克·布琼。国内学界对这两部著作都有评论,如黄艳红的《“记忆之场”与皮埃爾·诺拉的法国史书写》[4]和汤晓燕的《一部全新法国史对法国民族性认同的挑战——帕特里克·布琼主编的〈法兰西世界史〉及其引发的论战》。
《“记忆之场”与皮埃尔·诺拉的法国史书写》是一部5000余页的巨著,包括论文100余篇,中译本只节选了其中的10余篇。简单来说,该著是法国的民族认同在面临新挑战时的一种史学回应。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益兴起的记忆浪潮侵蚀了传统的民族意识。19世纪的传统史学致力于构建所有法国人的民族认同,因而它压抑、排斥各种与这个目标不符的记忆和认同,如地方身份、移民的外来族群意识,等等。但这些被忽视、被压抑的声音纷纷要求自我表达,人们开始强调自己是布列塔尼人,是外来移民,有人甚至抨击说,歌颂法兰西民族的光辉与伟大的传统史学是一种“民族神话”。所以,记忆浪潮对传统民族认同是一种解构性的元素。面对这种挑战,诺拉试图盘点凝结着各种冲突和矛盾的记忆场所,从过去对民族国家的历史记忆中追寻一种没有民族主义的民族意识,通过这种方式使法国人重新认识这个统一又具有多元化特征的国家的过去。由于诺拉面临的问题背景与当下中国所处的条件很不一样,因此该著在国内的理解和接受有一定难度。
布琼的《法兰西世界史》可以说是法国学界对当下流行的“全球史”转向的回应,虽不能说是一部高水准的成熟论著,但肯定是一部顺应时势的作品。对法国而言,全球化已经造成十分明显的影响,移民及其后代在巴黎等中心城市学校的占比已经超过一半。在这种条件下,向他们宣传法国过去的辉煌不仅没有意义,有时还会造成冲突。面对这种新挑战,显然需要新的法国史叙事,将法国置于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互动中。除了体例上另辟蹊径,《法兰西世界史》在内容上也进行了大胆创新。本应该在法国史书写中浓墨重彩的部分,如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的起因、《人权宣言》的发表等,在《法兰西世界史》中都占据不多的篇幅。更让法国专业史家不能接受的是,本书为了突出“全球史观”而关注一些无足轻重的外部事件,几乎弱化了“法国民族特性”[5],因此引发了较大的争议。布琼面对专业史家的质疑如此回应:这是一部面向大众的作品,本书展现的全球史方法是为了尊重每一位撰稿人的写作风格,并不是替代性的而是补充性的。本书所体现的全球史,并不是抛弃或否定民族国家的历史,而是为民族国家的历史提供一种不同的理解方法。
在英语国家有关法国通史的著作中,柯林·琼斯的《剑桥插图法国史》(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France)[6]值得重视。作者是研究法国大革命的专家,通过其英国人的视角或可发现法国人不太自觉的问题。另一部是(正在翻译中)尚未出版的《剑桥简明法国史》(A Concise History of France),作者罗杰·普赖斯主攻19世纪法国史,该著吸收了一些较新的研究成果,如对维希政权的评述等。
三、中国学界对法国通史译著的需求
最近十几年,国内引介的法国通史或类似于通史的著作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气息,代表了法国史学界的新思考。我们不能继续将法国史学仅限于年鉴学派等几个传统话题,学术译介应该紧跟学术前沿,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域外史学的借鉴功效。
1.真正贯通法国古今的著作
很多史学工作者都有写一部通史的意愿。所谓的“通史”,按刘家和先生的辨析,就是必须具备一种把历经古今变化的历史视为一体不断发展的过程(或者说把历史视为常与变的统一)的精神[7]。因此,断代史、专门史中蕴涵了通史精神。反过来说,一部通史性作品,不仅集中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状况,甚至还置入了作者的师承。读者可以通过作者所构造的故事,找到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和伦理训诫。所以,贯通法国古今的法国通史的翻译和引介是非常必要的。
2.包含法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各个方面的整体史
法国历史的演进内容丰富而过程复杂,一部好的法国通史应该包含物质文明、精神生活、文化传统、军事、经济甚至饮食起居、妇女地位等方方面面,年鉴学派倡导的整体史观已为读者所熟知,但我们对年鉴派著作的引介还不够, 对最近三十年来法国史学界新锐作品的译介更是不足,尤其是那些体现历史学家性格、兴趣和爱好的法国史作品。从目前所见的法国通史作品看,以经济社会视角为基础,讨论历史上法国人的“习俗”“集体心理”“思想” “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不仅有利于读者掌握法国史知识,也有利于专业研究者借鉴和吸纳其中的史学理论和方法。
3.顺应世界文明大趋势,具备全球视野的法国通史作品
法国史研究有不同的学术热点和不同的学术视野。一般而言,国内引介法国通史也有选择,前期主要着眼于政治史,尤其是法国大革命及其相关问题,因此托克维尔著作一度畅销;后期着眼于经济社会史,尤其是对年鉴学派作品的介绍和引进,包括布罗代尔等人的理论与方法。进入21世纪,全球史、医疗社会史、环境史、帝国史等成为历史学研究的新视点,跨国的史学同行对话逐渐增多。因此,我们应该翻译和引介法国通史作品中那些视野开阔、立意高远的著作,以缩小国内外学界在法国史领域的认识差距。
总之,在我国法国史研究还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吸收国际学界最新的法国史研究成果,翻译和引介高水平的法国通史作品是必不可少的。若能在引介作品和吸纳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良性的学术批评,去伪存真,给学界和普通读者以清晰的引导,就能推动我国法国史学科建设和历史知识的有效传播。
|参考文献|
[1]澎湃新闻.李剑鸣、沈坚:中国学者如何研究美国史和法国史[EB/OL].(2018-11-22)[2020-03-11].https:// www.sohu.com/a/277065783_260616.
[2]张芝联.《法国通史》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3]沈炼之.法国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黄艳红.“记忆之场”与皮埃尔·诺拉的法国史书写[J].历史研究,2017(6).
[5]汤晓燕.一部全新法国史对法国民族性认同的挑战——帕特里克·布琼主编的《法兰西世界史》及其引发的论战[J].史学理论研究,2019(3).
[6][英]柯林·琼斯.剑桥插图法国史[M].杨保筠,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7]刘家和.论断代史《汉书》中的通史精神[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