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各版本新教材的比较分析与教学建议
周义钦
摘 要:从2020年秋季新学年开始,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新教材的试用,对各版本教材进行比较研究,汲取不同版本的长处并整合各版本的资源,有利于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更好地服务于新教材的教学。文章以必修第一册“地球的演化历史与圈层结构”为例,对各版本教材的栏目体系及体例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对核心内容进行整合与梳理,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关键词:地球演化历史;地球圈层结构;比较;教学建议
2020年,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1]编写并通过国家审定的高中地理教材共有5套,分别为人教版[2]、中图版[3] 、鲁教版[4] 、湘教版[5]和沪版[6] 。受编写理念和历史传承的影响,这些教材风格不同、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对各版本教材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汲取不同版本的长处,整合各版本的资源,以服务于新教材的教学。
本文侧重于必修第一册“地球的演化历史与圈层结构”部分内容,对各版本的栏目体系及体例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对核心内容进行整合与梳理,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以期为一线教师研读教材、备课设计提供参考。
一、各版本教材的栏目体系及变化
由于各版本教材的编写定位和总体设计有所不同,编写组对课标的理解也会见仁见智,导致各版本教材的体例结构、主体内容及栏目设置都有所不同,如表1所示。
二、各版本教材的体例结构评析
1.共性特点
在内容框架上,该部分对应的有两条课标点。其中的地球演化史为新增内容,各版本教材的内容材料也相应为新增。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除上海版外,其他版本皆为在老教材基础上的改造。从总体的篇幅容量看,上海版和中图版较详细,其他版本较简略。
在目录体系上,各版本皆分为平行的两节内容。其中人教版和鲁教版先介绍地球的演化历史,后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而其他版本则相反。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各版本皆为从内部圈层到外部圈层。地球的演化历史部分因是新内容,各版本差异较大,精彩纷呈。
在逻辑结构上,本章节的两部分内容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诠释了地球的演化历史和空间分层。在时间角度上,从古到今;在空间角度上,由内到外。二者的叠加,构成了地球科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为揭示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奠定基础。
在内容处理上,本章节的两部分内容有详有略,详的是地球的演化历史,略的是地球的圈层结构。有关地球演化的地质年代表,有两分法(前寒武纪、显生宙,以鲁教版为代表),有三分法(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以中图版为代表),也有四分法(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以人教版、湘教版、上海版为代表),目前尚未统一。在具体写法上,大都以演化历史为线索,有侧重于显生宙的,以人教版、湘教版为代表;有把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平行架構的,以中图版、上海版为代表。而鲁教版以演化项目为线索,再按时间顺序介绍演化过程,可谓异曲同工。
2.个性差异
人教版:两节的内容简洁,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栏目丰富,注重学法指导和思维培养。在逻辑结构上,地球演化历程部分把“前寒武纪”作为子目录,虽具概括之效,但其非地质年代专用术语,且与不同等级的古生代、中生代等子目录并列,显得有些异类;地球圈层结构部分有地壳、地幔、地核的子目录,但却没有相应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子目录,厚此薄彼,显得体例不尽统一。
中图版:地球圈层结构内容经典,但相关栏目的材料无变化,较陈旧。地球演化过程内容具体,但在逻辑结构上有些不顺,如第一个子目录“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非重点内容,可以归到“地球的演化史”目录下。
鲁教版:内容最简约,栏目的实用性较强。在逻辑结构上,第二节的三个子目录中,“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与“地球演化过程”内容有交叉。在内容处理上,“前寒武纪”一词的使用虽有国际惯例,但其非地质年代单位,现正式列入地质年代表,似不妥;在地球演化过程部分,从演化项目的视角分类描述,虽角度独特,但削弱了地质年代表的指导作用,在相关时间线索上有局限。另外,有关泛大陆的形成时期需审核。
湘教版:内容具体,栏目丰富,结构严谨。如逻辑结构上,把“前寒武纪”与“显生宙”并列,是比较合理的做法。在内容处理上,增补的“地震波”有利于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但把“地质年代表”融入地球的演化史中,未单列子目录,显得不够突出。
上海版:内容最丰富,体例结构较合理,注重学法指导,活动栏目富有新意。在内容处理上,有关“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示意图”“某次地震波谱示意图”“穿越地心示意图”“四大圈层关系示意图”等的难度可能偏大。
三、课文系统整合与教学建议
受结构体系的制约,各版本教材的课文系统有较大差异。从便于教学参考的角度,现对各版本教材中本章节的精华内容进行整合,汇编成教学纲要,并列举分析各版本的典型材料及差异,最后对相关教学重点及注意事项进行说明,作为教学建议,如表2所示。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与内容梳理,目的是帮助一线教师了解各版本教材在本章节的不同和相同之处,据此对所用教材进行校本化处理,以活用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文中的一些评价仅为个人观点,囿于资料和水平的限制,其中的不足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3] 中国地图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 [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2019.
[4] 山东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9.
[5] 湖南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9.
[6] 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华地图学社.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 [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华地图学社,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