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评价:互生教学的触发点
张兵
【摘 要】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及时捕捉评价的生成点,进行多角度多元化多创意的评价,引领师生合作互进,内化互生环境,开发互生资源,拓展互生空间,探寻互生途径,促使学生从自信到互信,合作到互动,互动到互生的转变,让课堂教学的生态环境变得和谐健康,师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生成性评价 互生教学 互生共进
互生教学是以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相互交往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上协作同进,互利合作,互生共进一种教学变革。互生教学提出的“情境导学、探究问学、合作互学、展示品学、训练做学、提升思学”教学六要素,对课堂评价的环节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有不确定性和生成性,这意味着教学评价也是动态的生成,教师要利用即时动态评价来推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让课堂教学的生态环境变得和谐健康,来激励学生开展学习,从“学会”向“会学”递进,从“被动”向“主动”转变,从“活动”向“互生”提升。
生成性评价不是一种具体的评价方法,而是基于教学过程动态生成的特点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新的评价理念,它是在课堂平等互动中,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顺学而导”的动态评价,它在本质上是协商对话、互动发展的伴随着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说,生成性评价是促进师生、生生互生共进的触发点,是互生教學的重要课程资源。那么在互生教学中,如何借助生成性评价转变课堂教学生态,引领师生合作互进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实践。
1.注重思维和情感体验,内化互生环境
语文教学课程体现人文性,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尊重,要坚持正确的评价价值取向,“让评价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就是评价的最大效益。”在某种意义上,被评价者认同比知识的正确性更重要。教师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独特的、闪耀着创新思维火花的独特见解体验,充分利用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学生个性化理解产生的矛盾与冲突,抓住学生探究交流的兴奋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富有启发性的点拨评价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解读,让学生收获自尊和自信,有效促进课堂动态生成,提高课堂评价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学习情感的完善,创设课堂绿色生态环境。
2.使用精彩评价语,开发互生资源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双向交际活动过程,是一个多维互动的和转换生成的过程。教无定法,评无定则,这个过程是否成功取决于教师良好的口语素质、先进教学理念和深厚教学功底。课堂教学中通常有许多突发事件,教师对突发事件情况的评价是否得当,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应变能力。这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正确理解和运用人文精神,理解和辨识教育中的人文取向,才能抓住课堂教学细节采用精彩而恰当的评价语言,点燃学生互动合作的热情,发掘潜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给学生指引正确的互动方向,深入理解探究,展示自我,开发教与学的新资源。
3.运用多元评价方式,拓展互生空间
互生教学的课堂是多声对话的课堂,要创设一个安全的、关爱的、有序的绿色生态环境,让每一个学生享有挑战学习的机会,教师要灵活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促进课堂动态资源的有效生成,让学生从自信到互信到互助的有序转变,拓展互生教学空间。自我式评价可以树立自信、交互式评价可以建立互信、合作式评价可以促进互助。
4.抓住课堂的“意外事件”,探寻互生途径
互生教学的课堂是丰富多彩的,多变的学习场域,教师要抓住课堂的个性化的意外,用巧妙的评价语触发学生合作探究的热情,让学生获得学习自信,也为师生互生共进提供新的路径。
(1)“节外生枝”,互动生成
苏霍姆林斯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意外的“突发性”的事件,老师要学会随机应变,充分利用教学中这个宝贵的意外资源,将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一些看似与课文教学无关或意料之外的回答,通过巧妙的评价语言引导,别巨匠心地促进教学内容的生成,实现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借以实现学习者的“自我建构”,增加课堂教学的丰富课堂内容。
(2)错误回答,智慧生成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有失偏颇或离题太远。老师若以“错了,坐下!”“不对,下一个”,这样的语言来回答,就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课堂气氛死闷,即使想回答的学生也不敢说了。我们教师要利用这个错误,善于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评价语言去纠正、鼓励学生重新思考回答,化解学生不良情绪导,引导新的探究点。
(3)深入追问,探究生成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时候,恰恰就是最佳的点拨机会。教师要及时、充分利用有效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不失时机地利用巧妙的追问,带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捕捉课堂评价生成点,进行多角度多元化多创意的评价,运用巧妙得体的评价语言促成和谐互动的课堂生成,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从自信到互信,合作到互动,互动到互生的转变,促进师生的互生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打造多声对话的课堂世界.中国教育报,2016(9)
【2】张华,石伟平,马庆发.课程流派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马克斯·范梅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