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林建平

    摘要:主要分析了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断措施,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词:猪传染性胃肠炎;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11-0043-01

    猪传染性胃肠炎为常见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病毒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带毒猪及病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可经乳汁、粪便、呼出气体、呕吐物、鼻分泌物等排出病毒,并对饮水、用具、饲料及空气等造成污染,由呼吸道及消化道传播造成感染。10日龄仔猪死亡率较高;成年猪仅增重受到影响,死亡较少;5周龄病猪病死率较低。该病可对养殖户经济造成严重损失,对其可持续、稳定发展具有一定影响,需引起重视,做好早期有效诊断,加强综合防治。

    1 猪传染性胃肠炎诊断

    1.1 临诊症状

    成年猪潜伏期约为2~4 d,仔猪约12~24 h。发病初期,哺乳仔猪可突然出现呕吐,随病情发展产生水样剧烈腹泻;呕吐多发于哺乳后,粪便呈黄绿色、灰白色,并恶臭,含有凝乳块;后期由于脱水,病猪粪便稍黏稠,且体温下降,消瘦,发病2~7 d内可死亡;小于5日龄仔猪死亡率较高,可达100%。育肥猪患病率较高,发病后有食欲不振、水样腹泻表现,粪便呈黄褐色或灰色,含有未消化食物,含量较少;腹泻初期,病猪可有呕吐症状,增重比较缓慢,病程约7 d。大部分成猪患病后无明显症状,仅有少数病猪可出现一时性软便及水样轻度腹泻,不易影响体重。母猪多与仔猪同时发病,患病后有体温升高、食欲不振、极度衰弱、呕吐、严重腹泻、泌乳停止等症状;妊娠期母猪症状较轻微,或无明显症状,偶有流产。

    1.2病理变化

    小肠、胃是主要的病变部位,在肉眼观察下可见明显脱水。哺乳仔猪胃胀满,并有消化不全的凝乳块滞留;部分3日龄猪胃横膈膜的憩室部黏膜有出血斑,小肠内有黄绿色液体或白色液体,含有未消化及泡沫小乳块,胃底部有程度不同的出血或伴有充血,肠壁无弹性,变薄,肠系膜出血,肠管扩张,半透明状。腹泻后肠上皮细胞出现脱落,肠系膜淋巴结出现严重或轻度肿大、充血。纵向剪开空肠,并使用生理盐水冲掉肠内容物,铺平,少量加入生理盐水后在显微镜下可见其绒毛缩短,细胞变性并脱落。

    1.3 实验室检查

    对病死猪小肠黏膜进行涂片,自热干燥,使用丙酮对其进行固定后进行染色、镜检及水洗等,阳性可见绿色荧光。除此之外,被动血凝及血清中和等试验也能检测该病。

    2 防治措施

    2.1 积极治疗

    对病猪适当进行减食、停食,同时防止病猪过度饥饿。饲喂时,应保证饲料易消化,保证饮水干净,及时补充葡萄液及生理盐水等,预防脱水;做好患病期间饲养管理,保证养殖环境干燥、适宜温度。药物使用氯化钾(0.5~1.0 g)、氯霉素(0.25~0.50 g)和阿托品(0.5~5 mL),相互混合后对病猪进行肌肉注射,也可使用氯霉素(0.25~0.50 g)、维生素B12(2~5 mL)和氯化钾(0.01~0.03 g),对病猪交巢穴进行注射[1]。中药可使用焦麦芽、焦山楂和焦神曲等,用量各为10~30 g,水煎后混入饲料给予病猪喂食。

    2.2 综合预防

    定期对猪舍进行清扫,做好日常消毒工作,保证猪舍内卫生、干燥;气候突变、冬季时,应加强猪舍保暖;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做好合理、有序免疫工作,进行免疫时应按照说明书规范进行,可先进行母体免疫,减少免疫对仔猪造成的应激;坚持“全进全出”原则,加强对引进猪种的相关检疫,切断病毒来源,创造良好的防疫环境。

    3 小结

    猪传染性胃肠炎对猪健康及生长发育构成较大危害,可直接引起经济损失,危及养殖户发展。早期诊断及综合防治是减轻疫病危害、控制疫病发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