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境教育
朱新英
[摘要]温家宝总理在去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大力抓好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提高每个人环保意识,而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培养公民环境道德。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有效开展环境教育。本文对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结合在环保工作中实际经验,阐释了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初步分析了我国特定国情环境教育的含义和基本内容,并提出了环境教育体系构建的设想。
[关键词]环境教育;科学发展观;节约
一、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一)环境保护的需要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复杂,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对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然而正是在人类开发利用环境和资源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种种环境损害行为归根结底是由于人们缺乏对环境的正确认识。
(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根据这种发展观和发展道路方针的指引,我们党和人民努力实现的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然而,无论是文明发展道路的实现,还是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都有赖于环境教育的贯彻和开展。
(三)我国的现实国情的推动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突出表现在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在“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中,得到的结论是:我国公众对环境状况恶化的严峻形势缺乏充分认识:人们对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有一定的认识,然而,只有当环境污染直接侵害到个人利益时,才会有较多的人愿意采取行动:该调查表明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对环境的认识及重视程度都有待提高。
(四)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要求
我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环境立法工作,时至今日,可以说是已经做到了“有法可依”。然而,我国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是“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归根结底也是环境意识的问题。
二、环境教育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1、环境包括社会、物质和生物三个方面,因此,其内容必然涉及各个领域。环境内容之广,决定了环境教育的过程必定是一个整体过程。因此,环境教育也必定具有跨学科性质。
2、环境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各级各类教育领域中的环境方针和政策,环境教育的规划、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3、环境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四个方面:意识、理解、技能和价值观与态度。
综上,我们对环境教育做如下的定义:环境教育是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使其能够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获得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态度的跨学科的教育科学。同时,从另外一个层面上看,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传授一种自然和生态平衡的价值观。
三、环境教育体系构建的设想
(一)设立专门的环境教育管理机构
我认为,我国应当借鉴美国和英国的做法,专门设立一个类似于环境教育司的行政机关,隶属于教育部,这样,既不至于造成机构的过于庞大和臃肿,同时又将环境教育置于比较高的地位,有利于环境教育的发展和落实。
(二)尽快制定环境教育专门立法
我国目前面临着全球性环境问题,与此同时,应当看到的是,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还没有达到美国公民的水平和程度。正是由于环境质量的恶化,生态平衡的破坏,以及公民对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视程度不够,政府用于环境教育的资源也很不足,因此才有制定环境教育法,由政府集中力量,强制性地对公民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
(三)环境教育的评估
可以说,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是制约环境教育的一个瓶颈,在应试教育体制中,各级学校都把提高升学率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由于环境教育不是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就必然受到忽视,环境教育效果也就必然会大打折扣。笔者的初步设想是将纸面试题与实验考试以及模拟考场相结合。测验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基本环境知识:动手实验考查的是考生动手解决简单的环境问题的能力:所谓模拟考场,就是给考生设计一个模拟的自然环境或者人造环境,让其发现其中的问题或提出改进的方案。
环境教育关系到环境质量,也关系到人口素质,更与新时期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实现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环境教育需要立法、教育甚至财政等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对于个人来说,这是一项终身的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突破,是一项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才能实现的任务,但同时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