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的情感认同研究
范国盛 欧阳慧
摘 要:德育过程的多端性和青少年富于情感的特征决定了情感认同可以作为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的切入点,进而通过情感认同增进理论认同和政治认同,这是以情感认同促进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的理论逻辑。在实践中,促进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要加强和改进思政课程的情境性,提高情感认同的温度;推进红色基因研学旅行考核,增强情感认同的深度;融入日常生活实践锻炼,保持情感认同的强度。
关键词:青少年;红色基因;情感认同
中图分类号 D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1)01-079-0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传承,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作用。情感具有一种强大的内驱力,情感认同对人的行为具有引导、选择、调节、激励作用。传承红色基因要以情感认同为着力点,通过激发红色认同,产生情感共鸣,让青少年“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2]。
一、概念界定
(一)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一词最早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视察原兰州军区时提出,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到“红色基因”一词。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红色基因的内涵。首先从红色基因产生的来源来看,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过程中产生的。具体来说,红色基因是诞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都得到了传承和发展,这就说明红色基因具有历史性、时代性,新时代的具体实践也给它注入新的内涵。其次,从红色基因的内涵来看,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3],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是在思想理论、精神道德、作風实践中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4]红色基因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标识,并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流血牺牲凝聚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红色基因包含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乃至今天的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等,都是红色基因谱系的重要因子。再次,红色基因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红色基因的价值和作用进行了论述,有的研究者认为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是铸牢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宝贵资源;是我们党永葆初心的重要保障。[5]有的研究者认为能为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魂提供了政治引领;为强化意识形态、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有效手段;为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认同奠定了思想基础[4]。有的研究者认为是党不变质、国不变色的遗传密码;是推进自我革命的理想信念源泉;是推进自我革命的滋养借鉴宝库[6]。还有的研究者认为红色基因对于高校立德树人具有重要价值[7]。鉴于红色基因的重要价值,研究者一致认为红色基因必须大力传承。
(二)情感认同
“认同”译自英文identity,源于拉丁文idem(即相同),是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最早提出的。他把认同看作是一种心理上把自己放在他人位置上的思维,是潜意识中对他人的模仿[8]。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伦森指出“认同的目的在于同自己所认同的个体或团体一样”,当个体在认同中对自己和所认同的个人或群体所发生的关系感到满意时,他们就会在活动中采取与所认同的对象相同或相似的行动。因为这一行动反映了个体内心深处的希望。如果个人发现某一其他个人或群体对他产生了强大吸引力或感染力,那么会增进他对群体的认同和模仿,最终使他们在群体心理上趋于一致。心理学认为,认同是一种主观归属感的反映和体系,是认同主体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对他人的体认与模仿,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之相近,即“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范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9]。情感是认同产生的前提。情感认同指的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人和人的心理相容性在情感上的体验。它是一种心理应激反应的固化。是以情感和情绪为反应主体,在情感和情绪上对感知对象的接受,并成为其他心理交流的基本前提”。[10]情感认同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体验是社会交往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反映,即情感认同的客体能满足主体某些方面的需要,主体对客体产生积极的、促进的情感反应并能够对自身的认知和行为产生促进作用。情感认同贯穿品德形成过程的每个环节,对于认知、意志和行为有很强的选择和推动作用,它是以一种精神性的力量对个体品德形成产生影响。根据态度形成理论,态度形成可划分为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依从是对外界规范和限制的遵守,个体要求和行为总处在矛盾之中,往往被动地与他人保持一致;第二阶段,在情感的影响和作用下,个体开始主动选择和接受他人的观点和社会规范,并努力使自己的言行和社会保持一致;第三阶段,个体真正地从内心深处转变自身的态度站位,主动将社会规范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当中,并用其指导自身的行为。在这三个阶段中,认同是关键。情感认同又因为其强烈的情感因素,因而对行为的触动和发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情感认同促进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的理论逻辑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在知、情、意、行四要素中,四要素在个体中具有不平衡性,德育过程也具有多端性[11],可以从任何一个环节入手。在当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说教型灌输性多,而从情感入手,耐心细致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少,因此从青少年的情感认同着手能够使传承红色基因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情感认同是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的切入点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起飞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在情感特征上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表现为丰富却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情绪上容易有巨幅波动。他们富于情感、正直善良、具有责任心,同时又容易冲动。青少年的情感特征决定了要关注青少年的脆弱易感的内心世界,关注其情感发展,促进其人格完善。“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信仰、理想、信念、宗旨、优良传统和作风等精神品质和英雄气概的综合体,是革命事业永续发展的精神密码。”[12]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人物,他们的报国热情、英雄壮举、崇高品质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吸引力,容易为青少年所崇尚和效仿。青少年富于情感的特征和红色基因中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元素决定了情感认同可以作为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的切入点。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是人们在活动过程中,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青少年在接触红色基因的过程中,如果从情感上认同中国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所作所为,必然会对红色基因产生一种敬仰和认同,在内心里接纳红色基因,在行动上传承和践行红色基因。有研究表明,当前青少年总体上认同红色文化,认可红色文化的价值,但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却存在一定的冲突,表现为对红色文化不太感兴趣,主要原因就是红色文化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不够灵活[13],未能增进青少年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14]。鉴于情感认同的重要作用,及其在青少年品德教育中重视不够的情况,以情感认同为切入点,从薄弱环节入手,有利于补齐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的短板。
(二)情感认同是青少年对红色基因理论认同的发力点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15]道德情感是青少年道德形成不可缺少的因素,对道德行为起重要调节作用,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它能推动青少年对周围事物和行为采取追求或舍弃、赞成或反对、适应或改造的行动。在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中,理论认同可促成情感认同,情感认同又能为理论认同发力,两者相辅相成。毛泽东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16]。一方面,道德认识可以提升道德情感,促进情感认同;另一方面,情感认同反过来又可以升华理性认识,促进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是青少年对红色基因所产生的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在情感认同的前提下,人们会主动接受、传承红色基因,在这一过程中对红色基因理论认同的广度和深度又得以提升。在传承红色基因中,要善于运用情感的力量,激发青少年对红色基因的兴趣,产生情感认同,主动学习红色基因背后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在实践中主动践行红色基因,把红色基因转化为青少年自己的内心需求。当青少年在践行红色基因过程中,其高尚的行为和情操因代表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而得到肯定或褒奖时,其行为会得到正强化,从而促使青少年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去学习和思考,去践行和担当。如果青少年对红色基因没有情感认同,单纯的说教灌输是不可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即便勉强去实践,也不可能持久。思想政治教育中理通情不通就是因为情感上没有得到认同。因此,从情感上对红色基因产生认可、接受的态度,将促进理论上的学习和深化,从而促进理论认同。青少年在践行红色基因的过程中对理论的检验及其深化又将强化理论认同。在这双向良性循环过程中,既要抓住情感认同,促进对红色基因理论认同的顺应和接受,又要通过对红色基因的理论认同,升华青少年学生的情感认同,帮助青少年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志向,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三)情感认同是青少年对红色基因政治認同的关键点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生活,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某一政党的党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17]。对红色基因的政治认同是对红色基因的政治认识和情感反应。青少年的政治情感热烈而真挚,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因而可以通过建立正确政治认识,引导政治情感,帮助青少年建立起对红色基因的政治认同。青少年在情感上认同红色基因,有助于在身份上认同和接纳红色基因,并进而产生政治认同。在青少年对红色基因的政治认同中,青少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会得到加强。他们会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对于国家、集体和社会的责任,并把个人和集体结合起来,并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在政治认同中,青少年会因为和共产党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力量感,进而产生一种崇高和永恒,个体的生命在无限的事业中得到升华和永恒。如果青少年对红色基因产生情感上的不认同,就会对红色基因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出现情感障碍,导致对红色基因的政治不认同。国内外反动势力千方百计地诋毁红色文化,目的就是要激起青少年对红色基因的情感敌视,进而否定我们的党和国家。因此要把握青少年政治认同的关键点,不断增强对红色基因的情感认同,消除情感障碍,进而顺利增进对红色基因的政治认同。
三、情感认同促进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的行动路径
行动路径是在情感认同理论指导下的情感认同实践。它要求在青少年的日常教育、生活实践和社会大环境的优化中遵循情感认同的原则,重视情感元素,通过情感认同促进道德认知、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发生,促进红色基因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2]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要抓住薄弱环节,从薄弱环节入手,以情感认同为切入点,通过情感认同,促进理论认同和政治认同。
(一)加强和改进思政课程的情境性,提高情感认同的温度
思政课是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推动红色基因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讲好讲透,“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8]。2019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9]。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偏重理论灌输和说教,忽视了促进青少年情感发展的元素。在思政教育中,重思政内容的传播和知识点的识记,对思政内容缺乏深度挖掘,忽视青少年的情感需求,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在的、本质的、人性化的内容的忽视,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形式化的“外烁”教育,难以从实质上触动他们的灵魂。情感发展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方面,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部分,也是薄弱环节。单向的规训将会影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效果,难以有效激发他们的情感认同。一旦青少年的个性化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情感要素得不到促进,则会使青少年产生消极抵触情绪,无法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要加强和改进思政课的情境性,思政教师要提高传授方式的温度,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互信、亲近友爱的关系,教师只有重视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主体,才有助于学生情感迁移,进而“亲其师,信其道”,在讲授内容和内容呈现方式上,要善于挖掘红色基因的内涵,化冰冷的知识为生动的形象,抓住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善于挖掘红色基因中蕴含的情感元素,注意引起学生的共情,思政课还可以突破课堂的限制,到历史的发生地去学习,通过良好情境的创设,提高情感认同的温度,促进红色基因的传承。
(二)推进红色基因研学旅行考核,增强情感认同的深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青少年由于远离革命战争年代,在和平富饶的今天对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生活缺乏直接体验和直观感受,对红色文化历史也不可避免地产生隔阂感、陌生感和疏离感,难以从当时环境背景条件出发去理解当时的红色文化和红色人物。因此,推进红色基因研学旅行,有助于拉近青少年与红色文化的距离,通过近距离地感受和体验增强情感认同的深度。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20]。因此,各地中小学包括大学都要充分依托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集中一段专门的时间,或者利用节假日、纪念日,组织学生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活动。红色研学旅行与坐在教室里的静听有着明显区别,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情境性、动态性和参与性等特点,能给学生留下令人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它是让研学者置身于历史的发生地,通过实物、照片、音频、视频等构筑的一个模拟的逼真历史场景,通过研学者的亲身参与和实践,触发研学者的联想和思考,近距离地感悟革命先辈的伟大与崇高,于潜移默化中对红色基因产生情感认同,并增进理论认同和政治认同。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21]“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2]推进红色基因研学旅行,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研学考核,不能把研学旅行简单地当成旅行,而要实现研学的初衷。因此,学生在研学旅行中要深入学习红色历史,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增进对历史的认识和对红色文化的情感。
(三)融入日常生活实践锻炼考核,抓牢情感认同的强度
红色基因传承,离不开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实践锻炼。脱离青少年日常生活实际,红色基因传承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日常生活实践锻炼,是强化青少年红色基因情感认同的重要途径。经常反复的实践锻炼,有利于青少年保持情感认同的强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正如王阳明所说:“久则礼貌习熟,德性坚定矣。”因此,第一,要做好传承红色基因的常态化工作,把红色元素融入校园生活。在中小学,要坚持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要让中小学生在庄严肃穆的升国旗仪式中感知崇高和敬畏,让他们在长期的升国旗仪式中增进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要打造优良的校园环境,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把红色元素引入校园,比如革命英雄的塑像、红色文化宣传栏、标语、图片、墙报等,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红色文化纪念馆或网上红色文化学习园地,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增进情感认同。第二,学校要把国家重要节日的纪念活动予以制度化,通过制度化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在国家重要节日,如十一国庆节、七一建党节、五四青年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开展纪念活动或庆祝活动,对红色基因进行强化。第三,要大力开展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活动,要到实践中去体验红色基因,认同红色基因和传承红色基因,要组织青少年走出校门,到基层农村、社区、敬老院、革命故居遗址、博物馆等参加社会实践、生产劳动和志愿服务,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用结合、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锻炼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对红色基因的认同感。要找到社会实践与红色基因的契合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符合青少年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访谈红军后代,听革命先辈讲述英雄故事等,不断增强青少年和红色基因的联系。第四,要在青少年中间大力开展党团活动、少先队活动,如举办红歌比赛、朗读红色家书、红色文化讲坛、红色征文比赛等,通过活动,营造氛围,激发热情,加强对红色基因的认同,同时通过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做红色基因的传人。在实践活动中要端正青少年的态度,严格要求,实践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鼓励活动参与者积极表达情感,互相学习,相互感染,增强对实践活动的理解和认同。青少年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激发道德情感,在经历各种实践之后增强对红色基因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从而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習近平在安徽调研时强调 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 加强改革创新开创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04-28.
[2]? 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 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 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N].人民日报,2019-09-19.
[3]? 刘建平,王昕伟,周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基因的重要论述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20(04).
[4]? 程小强.红色基因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J].人民论坛,2021(01):106-108.
[5]? 刘建平,王昕伟,周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基因的重要论述研究[J].湘潭大学 学报,2020(04).
[6]? 吕红霞.传承红色基因 推进自我革命[J].红旗文稿,2019(23).
[7]? 黄恩华.高校应成为红色基因传承的主阵地[J].中国高等教育,2019(03).
[8]? 李苒.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升路径研究[D].桂林理工大学,2017:12.
[9]? 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68.
[10]? 邓国锋.情感认同及其对教育接受的影响研究[J].桂林工业电子学院学报,2004(02).
[11]?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96.
[12]? 程中才.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N].光明日报,2020-12-28.
[13]? 杨玉冰.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34-35.
[14]? 李彬彬.加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情感认同的路径研究[J].科技风,2019(29).
[15]? 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17.
[16]?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6.
[17]?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501.
[18]? 习近平.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
[19]?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9-08-15.
[20]? 中国政策汇编2016:第2卷[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7:1456.
[21]? 徐京跃.习近平韶山献花篮称红色旅游景点是常学常新的课堂[N].人民日报,2011-02-24.
[22]?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01.
【责任编辑:刘中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