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现状及优化路径
韦麟璧
摘 要: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得益于旅游资源的富集,促使其旅游产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但是受到某些问题的影响,致使现阶段旅游产业发展受到较大限制。本文从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入手,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优化途径和措施来推动旅游产业朝着高质量的方向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优化途径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引言
贵州省临近云南、四川、湖南等省份,因其地理位置优势成为西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之一,贵州省下辖3个自治州、6个地级市、8个县级市。纵观现阶段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其受到人才匮乏、布局不合理等因素的制约,致使其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收效甚微,不仅影响当地旅游经济效益,还严重影响当地民众的就业。基于此,如何借助科学途径优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成为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一、贵州省民族地区发展现状
基于《贵州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旅游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促使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加大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1]。随着其旅游规模呈现出逐年扩大的态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总收入得到大幅度提升[2]。2017年,其旅游产业总收入超过1 980亿元,相较于2011年将近403亿元的总收入,增长率高达55.9%。以贵州省总旅游收入为基准,进行民族地区旅游总收入占比的分析,整体呈现出占比先降后增的趋势,以2011年其总收入占比28.2%为参考,2012年民族地区总收入占比降至26.15%,随着贵州省对民族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2019年其占比提升至30.1%。另外,贵州省自治州旅游经济发展也呈现出逐年增高的态势,2011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旅游总收入约为187.3亿元,游客接待量约2 375万人次;2016年黔东南州旅游总收入增长至553.7亿元,游客接待量超过6 704万人次;而到2019年,黔东南州旅游总收入超过900亿元,游客接待量超过10 800万人次,在其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中,旅游收入占比超过90%。二、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布局不合理
尽管近几年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在经济收入方面逐渐增高,但是受限于资源分布不合理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地区发展严重受限[3]。笔者从旅游景区层面进行分析,在景区数量与级别方面呈现出分布不平衡的状态。例如,黔东南州各县市旅游发展,凯里市旅游经济收入遥遥领先于其他县市,并且镇远、施秉、雷山等县市获取的经济效益也明显高于其他县市。黔东南州的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上述几个县市,而其他县市因旅游资源匮乏而发展受限。其中又以岑巩县最为明显,2017年岑巩县旅游总收入仅是凯里市的1.6%。纵观其旅游发展现状,除了存在旅游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之外,各地区之间缺少有效地合作与联动,也是导致其旅游发展受阻的关键问题。
(二)旅游人才缺失
人才匮乏问题是制约产业、行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4]。而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因其专业人才的缺失,使旅游产业即使在政策支持下也难以获得显著的成效。笔者从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本科院校相关专业的开设进行分析,其中凯里学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等,虽然设有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但是尚未依据其实际发展需求设立旅游专业或管理专业的硕士学位,致使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相关从业人员缺少可以深造、进修学习的途径与机会,并且相关专业学生获取本科学历资质已经成为最高上限,对于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极为不利。正因旅游教育的开展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存在严重脱节,导致旅游业发展无法通过服务质量水平的提升而增大其经济效益。目前,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急需应用型、复合型、综合型人才,从涉及领域方面而言,其需要加大营销、导游、策划、管理等方面人才的培养。
(三)联动发展不合理
目前,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仍存在旅游联动发展不合理的問题,并且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得大部分县市旅游发展多以“景点旅游”为主,即通过对饭店、景点、旅游区等项目的规划来实现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且大部分地区旅游景点建设呈现封闭性特点,即按照固定的旅游线参观游玩,其旅游发展模式缺乏创新性和个性化。例如,以黎平景区为终点,凯里出发需要消耗大约4小时,期间涉及到大巴换乘[5]。纵观民族地区整体旅游产业发展,各区域产业联动效果不明显,并且在基础设施、生产制造、工农业、装备制造、营销生产、电子信息、旅游金融等产业融合方面创新,这就使得旅游产业发展缺乏能够提升其影响力、知名度的附加值。三、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优化路径
(一)优化品质旅游辐射空间
要想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旅游的发展,要构建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等特点的发展格局[6]。以黔东南州为例,需依据对其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构建高品质、完善的旅游格局,确保黔东南州旅游发展有完善的格局支撑。同时,要结合当地旅游资源构建集“一核”“三区”“三廊”“多中心”等功能的旅游发展空间格局,其中“一核”是指在地区旅游发展过程中进行核心城市的确定,其中凯里为最佳选择;“三区”是指依托于当地旅游资源发展养生度假区、地质公园旅游区、旅游度假区;“三廊”是指构建契合当地旅游发展需求的旅游走廊,其流域选择可以以阳河流域、都柳江流域、清水江流域为主;“多中心”是指以各县市为载体,构建旅游中心。
此外,要加大对黔东南州地区旅游产业促销与公关力度,依据当地特色资源强化旅游宣传,如定期举办民族旅游节庆活动来提高黔东南州的知名度,并采取多媒介、多渠道等加大地区旅游宣传力度。同时,做到在旅游宣传过程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如在各县市人流密集地区进行旅游宣传,增设可触摸式的旅游信息显示屏,以便游客自主进行相关旅游信息的查阅,通过拓宽旅游宣传范围与力度,加深游客对黔东南州地区品质旅游的印象。
(二)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要想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经济效益,需要分析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从业的人员现状,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与完善力度[7]。在实際发展过程中,需以《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为参照,在充分掌握现阶段人才分布现状的基础上构建契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战略[8]。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以期通过制定落实人才发展战略,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培养具备经营能力、商业头脑、营销管理等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同时,优化旅游人才引进机制,依据当地情况进行候鸟型复合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对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现有的技术人才、旅游人才、实用人才、管理人才等加大培养力度,引导其不断进修学习。另外,为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自产能力,需要高度重视对高校旅游相关专业进行优化创新,积极推动当地旅游景区、企业与高校合作,依据对现阶段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建设契合实际需求的产学研基地、人才培训基地等,并重视对人才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借助订单培养、项目驱动等形式来促进旅游人才专业素质能力的提升。
(三)注重开发多元化旅游模式
多元化旅游模式的开发有助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9]。依托苗侗布依族等民族特色资源,构建集民族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的依托型发展模式。所谓特色景区依托型旅游发展模式,是指依据对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促进苗族、侗族、布依族等特色景区的发展,通过特色景区的发展来带动周边旅游发展,在整合周边旅游产业的同时,提升旅游发展品质,对生态功能旅游模式而言,其是指在品质旅游发展过程中,重视对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开发与利用,以期通过民族地区特色化的自然生态、文化资源、自然遗产等资源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在贵州省乃至全国旅游业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同时,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开发,进而实现以特色产业促进旅游产业创新发展。例如,依据对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各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加大对农文旅、特色加工业、运动康体、民族文化等产业的发展,并视情况进行特色产业的之间联动发展,进而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品质旅游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外,少数民族地区需要通过资源整合的形式来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依据对现阶段融资情况的分析,借助多元化渠道来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融资力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交通、商品、酒店等软硬环境建设。要依据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来丰富基础配套设施,确保旅游目的地服务功能得到改善与优化。
(四)协调开发、保护、发展之间的关系
虽然贵州省在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尚存欠开发的问题[10]。目前,部分地区依旧存在乱砍乱伐、无序开采等问题,部分旅游线路受到砂石场随意开采的直接影响,有些村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烈,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黔东南州环境空气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部分县市的SO2浓度已经远远超过规定标准。部分地区对于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环境治理项目的建设仍不到位,个别县市仍存在自然排污、垃圾填埋处理等现象,使得生态环境问题限制旅游产业发展。与此同时,受限于教育水平、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地区民族文化呈现出断层化发展的态势。倘若上述问题未得到及时的处理与制止,势必会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阻碍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鉴于此,要想优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切不可将全部精力投入资源开发中,需要立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做到在开发过程中进行相关生态资源的保护,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进行资源的合理利用。针对部分因贪图利益而出现的文化、环境破坏现象,需第一时间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制止。要积极倡导退耕还林事业的开展,加大对植树造林的力度,以期通过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效营造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只有做到对开发、保护以及利用之间关系的正确认知,才能实现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并为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生态文化资源。四、结语
要想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优化发展,需正确认知现存的人才匮乏、布局不均衡、联动不合理等问题所造成的影响,明确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对于促进经济水平提高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其旅游发展现状,以环境保护为全局角度,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重视对旅游辐射空间的延伸与拓展,并构建契合当地发展需求的多元化旅游模式,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投资力度,进而实现在发挥少数民族地区优势的同时,借助科学措施解决现阶段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绿色化、长久化发展提供支撑。参考文献
[1] 黄艳萍.苗侗民族村寨民宿产业现状及发展途径: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为例[J].决策与信息,2017,463(3):104-108.
[2] 刘化雨.贵州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2):26-28.
[3] 陈宇.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7(22):63.
[4] 单晓娅,潘康,滕文.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发展现状评价与特征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182(4):33-39.
[5] 蒋焕洲,尚海龙.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村寨旅游扶贫模式研究[J].北方经贸,2019(10):155-158.
[6] 潘冬南.全域旅游背景下边境民族地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优化研究[J].当代经济,2020(04):80-84.
[7] 王超.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包容性发展动力模式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6):135-138.
[8] 李甫.黔东南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花溪区镇山村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6(2):130-133.
[9] 苏洁.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6(10):120,145.
[10] 杨硕.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19(20):27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