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弗兰尼茨基的社会主义观

    林琳

    摘要:弗兰尼茨基作为实践派的重要代表,在批判斯大林主义基础之上构建了其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即对其社会主义观进行了初步探析。

    关键词:社会主义观;异化;自治

    弗兰尼茨基社会主义观的建构过程与南斯拉夫实验紧密结合,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并实现共产主义有重要理论价值。弗兰尼茨基的社会主义观方法论基础中较为重要的就是在实践进程中对斯大林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批判。通观南斯拉夫实践派学者的理论不难发现这一共性特征,弗兰尼茨基关于社会主义学说的提出、完成与批判斯大林主义交融一体,可以说弗兰尼茨基社会主义观与其对于斯大林主义的抨击是同一进程的不同方面。在他看来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从开端就具有着先天的不足,当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时代到来时,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先天不足演变为更大的残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点的背离被其称为“完全社会主义”。但是“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国家和政治垄断基础上建成的社会主义,不但从经济领域,而且从整个社会领域来看都不是社会主义。”这样的国家集权主义并没有按照先行者的预定那样,将不断实现工人掌控自己的历史命运作为努力的重心,而是把工人的命运、个体的意义消解在国家这个整体之中。由此,弗兰尼茨基认为,斯大林所建设的社会主义并没有按照马恩所预言的那样,逐渐实现人的异化的消除,为实现人的创造性、自由性进而实现人类解放奠定基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相反,斯大林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将国家、集团等异化形式绝对化,其本质与国家资本主义并没有两样,只是用集权国家取代了资本家、垄断集团对于劳动者的剥削与压迫。劳动者仍然处于生产、分配等环节之外,无法左右自身命运。而纯粹的社会主义,能够称得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必然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这也是其社会主义观的出发点。

    一、社会主义是一个“破坏”与“建设”的过程

    解析任何一种社会主义观所必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对此,马克思已然为我们进行了指引: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在弗兰尼茨基看来,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或初级阶段是一种过渡性的社会模式,绝非是固定的社会经济形态。因此也必然得出社会主义绝不会像斯大林所描述的“完全的社会主义”的图景的结论。

    在弗兰尼茨基看来,任何社会结构的产生必然有其土壤,而社会主义生长的土壤并不是社会主义本身,而是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对立面资本主义社会。因此,在武装夺取政权之后,社会主义的革命并没有结束,全面的社会主义变革必然是其革命的延续及重要组成。植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即使夺取了政治领域的主导权,但仍然要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中残留的旧的关系,如果社会主义在这个过程中将其绝对化,也将走上斯大林集权主义的偏差道路。任何认为社会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革命仅仅是夺取政权,社会主义是一个结果而非过程的观点终将被历史的进程摒弃。弗兰尼茨基指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应该包含有“破坏”与“建设”双重意蕴。这个过程中的破坏仅仅是一个开端,社会主义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必然指向共产主义的达成,事实上,社会主义这个初级的、低级的阶段到不断成熟、发达的过程就是共产主义最终实现的过程。因此,社会主义不是一个平面的、单一的过程,而应该一个“破坏”与“建设”的立体的双重过程。如前所述,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的内部产生出来的,因此必然要向遗存的一切旧的不符合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关系宣战,这就是社会主义的“破坏”。弗兰尼茨基认为真正意味的社会主义绝不应该将这些导致人异化的旧的关系绝对化,相反,应该不断克服并使其消亡。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共产主义的萌芽也在不断生根发芽,这即是社会主义的“建设”,当破坏不断完成,建设逐步深化,发达社会主义实现之日也是共产主义到来之时。因此,在这个破与立的进程中,社会主义绝不是一个完成了的斯大林主义式的封闭圆圈,而是一个指向共产主义不断克服异化的过程,因此异化并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相反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也更加不能回避异化的问题。与其他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不同,弗兰尼茨基并不同意异化现象仅仅存在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看法,他认为在社会主义中仍然存在异化,甚至可以断言异化是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关系中,由于人对于普遍存在的异化结构处于麻木的认同下,资本主义社会并不会把克服异化作为其历史使命并予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则不同,它一直把克服异化作为重要课题,致力于一种人类历史非异化的过程,并在此非异化过程中实现人的自由性与创造性。在弗兰尼茨基看来异化并不是历史中的偶然性存在,而是一种历史必然性,是内化于人类历史结构之中的。那么异化是如何产生的呢?他认为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随着人类对于必然性认识的深入,逐渐获得更大的自由及创造空间,但与此同时人的产物也不断外化于其自身而存在,并成为一种力量与人对立时,此时异化现象必然会产生并存在。弗兰尼茨基断言,“人的历史也就是人的异化以及排除各种异化形式的历史。”这种异化的表现呈现多样性的特质,涉及到一切人类历史活动领域内,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可以得出这样一种图景,异化伴随人类历史展开并涉及诸多领域,正因如此,内化于历史架构中的人类的异化并不绝然是一无是处的,纵观人类历史,“异化的每种形式都会展示出一种特定历史内容和作用”。即使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阶级、集团、国家也曾对于人在彼时历史条件的发展具有价值意蕴,也必然曾是进步的力量。只是随着历史的前行,这种异化的表现已然不能实现人的自由、创造本性,并成为制约人的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倒推力量,呈现出令人无法忍受的特质,因为他们的异化也象征着一种分离,即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的分离、劳动者与其生产活动的分离。分离 ?新的异化形式将不断克服和超越旧的异化,“迄今的历史过程都是创造种种异化形式,同样也是一种非异化的过程。”对于社会主义来说,它的历史亮相也带有异化的形式,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并不是要将这些异化形式绝对化以加强自己的统治,相反,它必定跃出异化形式,创立并发展新的社会关系、历史形态,即共产主义的实现。

    二、建设社会主义的有效途径——自治与委员会

    诚然,社会主义面临的问题并不仅是“社会主义是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如何实现社会主义这个历史课题。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到发达、成熟也即是共产主义的实现应该如何成为现实可能呢?南斯拉夫的哲学家结合本国的实践过程回答了这个路径的问题。弗兰尼茨基认为社会主义要向共产主义发展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实现是不够,而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自治程度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的消亡,无产阶级政权的消失即阶级社会的终结。无产阶级民主的实现要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各种委员会如工人委员会或工厂委员会。这其中包含了重要要素,即自治制度的发展。

    如果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实现民主最大的进程,那么它的实现必然要通过自治及各种委员会来实现。在弗兰尼茨基看来“自治的思想和实践的含义是:劳动者成为自己劳动的主人,他限制并废除所有那些在历史上总是篡夺权利而使自己成为劳动者的监护人和精神支柱的领域”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社会阶层逐渐转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在这种关系的对抗里,无产阶级始终处于异化的状态之中,对于自己的劳动、劳动产品,甚至于与自身及他人是一种被剥离的非占有状态,即工人阶级付出越多得到就越少,这是一种非人道的生存状态。因此,社会主义若要克服这种由资本主义遗留下的异化现象,不仅不能使之绝对化,而是要通过自治将其克服。当然,这种自治必然要建立在一定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建立在取代被废除掉的私有制的社会主义原则之上。这种自治是共产主义的应然内涵,同时也包含了更适合于人自由发展的一切社会关系的萌芽。

    弗兰尼茨基看来在马克思或者列宁那里,社会主义中,工人要直接地参与整个社会管理包括生活及生产进程,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主义不断民主化的进程中,资本主义的代议制是受到唾弃的,取而代之的必须是直接民主制,也就是说各种机构要直接建立在社会基层代表上,“对社会的全部管理,即对积累、扩大在生产以及和其他劳动者所从事劳动的地方和组织开始”社会的计划必须又社会的基层提成,经由最高委员会形成最终形式并成为全国共同计划的一个部分。这种由下到上的民主形式最大程度保证了劳动领域与管理领域的合二为一,克服了异化的绝对化,并进而消除异化。这种自治及委员会不能仅仅止步于基层组织,更应该贯彻到上层组织等社会整个机构中。使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者能够自主决定命运,挣脱压迫剥削的束缚。弗兰尼茨基继续指出如果对于自治的领悟仅仅是停留在“共同做出决定”和“共同管理”那就是错误的社会主义观点,社会主义绝不应该像斯大林集权主义那样仅仅是抓政治斗争、夺取政权,把生产资料国有化当做发展的目标。从这个意义来理解,弗兰尼茨基所指出的这种社会主义观应该是独立自主的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普遍发展规律也符合自身特殊性的社会主义社会。

    如果把弗兰尼茨基的社会主义观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难发现其合理之处,其对于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的探讨,对于自治理论的展开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沈恒炎,燕宏远.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第三辑)[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3]普·弗兰尼茨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衣俊卿.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评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