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摘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但教育的实效普遍存在低迷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文化意识,借助文化视角创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极具可行性。本文立足于文化视域,探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关键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视域;创新

    一、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大学生是国家及民族未来的希望,其思想品质、道德修养、政治态度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构建,而当前属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类信息文化的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及思维方式,使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思想问题及情况,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在完善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政治信仰,促进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予以实施,但教育的实效普遍低迷,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枯燥无味,兴趣不高,单纯的知识灌输与政治说教往往将大学生置身于被动受教育的地位,使学生陷入机械接受知识的怪圈,不仅难以掌握知识,也逐渐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而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能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便捷快速地获得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广而杂,远远超出了课堂上教师所教的内容,这些现象一方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更关注新兴事物,也不断提升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思想问题,诸如浮躁、脆弱等,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应不断探索新的路径,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及实效性,才能切实为社会培养拥有科学、正确三观的事业接班人。

    二、借助文化创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文化意识,借助文化视角创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极具可行性。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属于文化一种文化现象,是传递并践行特定的文化成果,而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便是文化的产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人文精神的引导,依托文化熏陶的支持,才能跳脱出简单的政治说教及知识灌输,培养出思想活跃丰富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不是思想僵化空洞的形式主义者。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育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文化,顾名思义,即“人文教化”,作为社会历史的沉淀物,文化体现了国家、民族的精神财富,其博大精神的内涵本身就具有育人的功能,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息息相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弘扬并发展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文化育人,以文化凝心聚力,充分运用文化的育人优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再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化的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是相互契合的,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文化往往被用做是改变社会成员思想政治品德的有利资源,而当前的高校同样倡导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其内在要求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及优秀人格,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内容高度契合。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以明确的政治取向汲取广博丰厚的文化资源,并以政治需要对育人的规格进行规导,势必深受文化的影响,而文化则成为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载体,二者相互交织渗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可借助文化不断创新教育的路径,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人文精神的引导,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形成提供养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探讨文化视域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师的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是大学教师必备的重要素质,是人通过理性分析而取得对文化的特点的认知。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活动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首先需要增加文化育人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核心内容与大学教育理念的实质是人才培养,文化的终极目标就是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不断提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文化育人意识和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队伍,包括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等,应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文化进行植入式、培育式等方法,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人生观、苦乐观、荣辱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为民族建功立业的崇高志向,为祖国和人民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崇高理想。而专业学科教师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队伍,他们是与学生日常接触最为频繁,根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深入挖掘学科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内涵,在课堂教学里结合学科特点,因势利导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使学生既学到学科知识,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最终达到知识、能力培育和价值观培育的有机统一。其次思想政治教师要提升自身文化能力。思想政治教师既以学问教人,还要以道德育人,自身文化能力非常重要。一是要多读好书,都德就说过“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 遇到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可以多读古今中外的文化典籍,包括《西方政治思想史》、《论语》、《庄子》等,可以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除了书籍外,还可以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取知识信息。二是多参加各种培训和研讨活动。思想文化需要交流,也需要研究,通过参加不同的培训活动和研讨会,可以与其他专家学者进行充分交流,达到取长补短,博采众长的目的,以此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能力。

    (二)提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

    首先,充分依循教育规律及科学发展的要求,不断挖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加强多种学科的融合与交叉,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合作,发挥出学科之间的互补优势,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多维性问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将人文社会科学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当中,将人文与科学有效融合起来,不断拓展大学生的人文视野,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及思想修养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发挥文化的软实力作用,以不断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对当今复杂的社会现象有正确的认知,坚定其理想与信念。其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及内容是通过有的放矢地教育,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思想政治课堂、走进宿舍网络,从而深入到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以解决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程度不一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通过生动的理论讲授和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根本价值取向,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整个过程,与高校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目标有机融合,充分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党的基本路线为纲领、改革开放为契机、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的教育,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夯实学生的思想基础,使其内化成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及精神追求。总之,文化视域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应不断提升其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学校及地域优势,深入挖掘具有特殊的文化资源,打造文化精品,并适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充分发挥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力与感染力=,不断提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优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包括物质文化载体、制度文化载体、精神文化载体等,需要对这些文化载体进行优化,促进各项文化载体的协调发展,以此充分发挥出文化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的理论成果运用到实践中。一是优化物质文化载体,物质文化载体的优化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硬件保证,能增强大学师生的归属感及自豪感,提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物质文化载体的优化可以从基础文化设施及校园环境着手。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兼具服务、学术、艺术功能的文化场所及活动中心,加强媒体传播设施建设。并以人文性、文化性、艺术性为原则,打造美好、和谐、典雅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物质文化载体的审美功能、育人功能。二是优化制度文化载体。制度文化载体不仅能对大学师生的言谈举止起到约束作用,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能形成特殊长效的文化氛围。首先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制度、工作奖惩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制度、日常管理制度等,其次是加强对这些规章制度的宣传内化及执行监督,通过各种校园宣传途径全方位地对规章制度进行宣传,营造遵守制度的校园氛围,并加强检查监督,对违背规章制度的观念及行为及时予以纠正,提供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及惩罚措施。不断将规章制度内涵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心信念及需求。三是优化精神文化载体。精神文化载体是大学思想政治文化载体的核心所在,以特有的校风、教风、学风全面指导大学师生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模式及道德规范,精神文化载体的优化可从师德师风建设、学风建设、校园精神三个方面着手。完善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机制,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思想观念教育,开展名师评选、师德征文、教师表彰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浓郁的师德氛围。学风建设则需加大教师的人才引进力度及培训力度及考评制度,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同时搞好对学生的入学教育及奖励制度,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根据学校特色、办学思想及治学风格,提炼校园精神,包括科学、求真、求实、竞争、团结等精神内涵,使之成为激励学生、鼓舞学生的内在动力,继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及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刘大勇,陈设,李国义.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

    [2]纪晓蓉.依托传统文化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

    作者简介

    姓名:罗丹,出生年月:1972年10月13号,性别:女,.籍贯:贵州省兴义市,单位:贵州省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现任职称:高校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