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阶段作文素材积累应急施策
冯碧凤
作文素材的积累是高三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现阶段,高三学生时间紧,往往会漠视对语文作文素材的积累,以致出现学生在考试时,要找论据进行论证时,往往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运用的老是“中国的李白、杜甫和外国的乔布斯、爱迪生”等老套例子,怎么帮助高三学生找到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见缝插针”地高效积累素材的途径呢,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三教学实践,谈谈几种应急招数。
首要的前提是要求每生必备《素材专用本》,随身携带,随时记录积累备忘。
一、向曾经学过的课本要素材
充分挖掘课本素材,一向是高中老师指导学生积累素材论据的常用常新的办法。高二下学期的暑期就要布置学生任务,利用网络渠道,收集课本素材,网络上关于高中课本素材,分类分主题,资料详尽清楚,我们为什么不借鉴使用呢?学生毕竟学过这些课文,对这些素材的识记自然也快。所以,引导学生运用论据的时候,可启发学生,向學过的课本文章寻找相类似的人或事件等,只要我们引用适当,也往往能让教材里的事例或事理焕发新的活力,派上新用场。
二、向高考模拟试卷习题要素材
许多高考真题、模拟题的各种题型,都可以作为学生的素材积累的二次利用的资源,其中论述类文本其内容大都涉及到政治、经济、教育、历史、社会、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实用类文本阅读题涉及到新闻、调查报告、人物传记、访谈、科普论文等,这些文本很多都选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刊物,如“中兴事件”“区块链”“大学生择业”等相关主题的文章出现在现代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等栏目中,内容贴近现实,时代感强,其丰富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但很多学生都只是“为做题而做题”,往往忽视其内容的“利用价值”。
三、向历年高考优秀范文要素材
到高三,我们都会推荐历年来的全国卷、各省高考优秀作文给学生阅读,这些优秀作文对高中生来说,不管是在构思还是语言等方面都很有借鉴价值,而其中优秀议论文的论据,则是我们积累素材的一个很好的渠道。这些论据,有的是详例,有的是简例,有的是名人名言,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其进行整理,为了节省学生时间,要求学生就在优秀作文上批注式勾画圈点,旁边备注适用主题,这样一本优秀作文,其实也是一本可以随时二次运用的素材。
四、向身边同学的佳作要素材
高三阶段,大大小小考试、平时课堂、课后作业等过程中,都会产生很多学生写的优秀作文,我们教师往往都会推荐加以展示,在班级的宣传学习栏中张贴出来,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借鉴这些优秀佳作中的论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方面,因为学习的文章有可能就是你旁边朝夕相处的同桌的,所以倍感亲切,也可以进行心理暗示,他都可以写得这么好,你也可以,达到互相激励的效果;另一方面,自己的佳作被学习的同学也会对作文的信心倍增,更喜欢写作,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五、向一线语文老师提供的最新时事要素材
大部分高三学生忙于学业,基本上都远离手机和网络,对时代素材的积累薄弱,教师要善于以各种渠道积累素材,为学生及时提供时代的最新素材。
下面是素材积累的应急招数在课堂上的具体实践运用。
2016年江苏卷作文题: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这篇材料的最佳立意:面对现实中的尖锐问题或者敏感问题,很多人都选择做“沉默中的大多数”,但总有“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的人的存在,这就是一群有“个性”、有勇气、有胆识的人,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稀缺的,所提倡的。
以此立意,学生“招数在手”,就能胸有成竹。
曾经学过的课本素材: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就可以选用的人物如《记念刘和珍君》的作者鲁迅,鲁迅的“个性”体现在:别人都选择沉默,而他,是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小狗包弟》作者巴金,在那闹剧迭出的荒谬年代,在人都不能成为人、人都不能保全自己命运的时候,在很多人选择对荒唐社会的无奈,保持沉默时,巴金却以文学家的良心发起对荒唐社会含泪的控诉。
已做过的试卷习题中素材:高考模拟仿真卷中论述类文本人物传记《潮打空城寂寞回—朱偰的人生和石头城》中的朱偰的事例,也符合此立意。
历年高考优秀范文中素材:2015年福建高考满分样卷《巉岩何足惧》中的原句:“……康有为公车上书,吹响变法的号角;北京学生挥起五四大旗,革新思想传遍中国。在欧洲,有伏尔泰为卡拉冤案奔波劳碌,有左拉为德雷福斯案愤怒控诉……面对体制与社会的悬崖峭壁,这些富有智慧的勇者并不畏惧,而是勇敢地呼号控诉……”。
这些优秀作文里的论据可以为我所用,指导学生结合观点,对论据重新整合,改头换面,重新包装。
最新时事素材:教师每周提供的素材,如前不久发生的娱乐圈的范冰冰的“阴阳合同”逃税的轰动事件,崔永元“实话实说”敢于发声,就非常适合这个立意。
总之,平时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多在这几方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多一双慧眼挖掘,多一份心思积累,见缝插针,相信日积月累的力量,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因积累的相关素材多,选用论据的机会多,写起文章自然能“下笔如有神”了。
[作者通联:福建漳州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