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广播绽放思想的光辉

    申启武

    【摘要】 新媒体时代,置身于多元传播格局的现实语境中,广播媒体应该正确认识自身的社会功能,本着“新闻立台”的理念,在生产和经营实践中发挥自身优势,借助媒介融合的发展契机,在创新与融合中将自己打造成思想媒体。

    【关键词】新媒体 社会功能 新闻立台 思想广播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传统的主流媒体,广播媒体应积极发挥社会功能,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而社会责任的履行意味着广播必须成为一个思想媒体,因为“思想媒体就是一种以主流思想为出发点,以民本思想為落脚点,在新闻传播中,通过信息解读和观念表达来实现传播理想的媒介形态。在残酷的竞争中,广播媒体只有不断制造出具有鲜明主流倾向的声音,凭借思想的力量,整合日益多元的社会价值观,自觉抵御广播自身的娱乐化、低俗化倾向,才能有效提升广播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新媒体时代,置身于多元传播格局的现实语境中,广播媒体在生产和经营实践中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借助媒体融合的发展契机,在创新与融合中努力将自己打造成思想媒体。

    一、正确认识广播媒体的社会功能

    媒体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提供娱乐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社会遗产传承等则是媒体主要的社会功能。在社会机体相对脆弱、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多发以及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多元这一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媒体的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社会遗产传承等社会功能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遗憾的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包括广播在内的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被严重扭曲。一些媒体人将媒体的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社会遗产传承等社会功能抛向脑后,肆意放大媒体的娱乐功能;有的甚至将娱乐功能看成是媒体的唯一功能,打着监视、协调的幌子行娱乐之事。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大众传媒中出现了,即新闻娱乐化导致主流的核心价值观被逐步消解,低俗和庸俗之风不断蔓延,主流媒体在“去主流化”思想作用下成了丧失理性精神的谋取利益的工具。结果,短期的经济利益换来的是主流媒体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丧失。

    当然,娱乐是人类的天性,娱乐消费本身也是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但是低俗化和庸俗化恰恰是利用人性中的某些弱点,用粗俗不堪的垃圾信息来“娱乐”大众,满足他们粗鄙的感官刺激,使他们疏于思考,懒于动脑,一定程度上导致人类理性精神的弱化和思维能力的减退,愚钝者变得更加愚钝,粗鄙者变得更加粗鄙。这无疑是民族的不幸,人类的悲哀。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多少应该给今天的广播工作者一些警醒。其实,早在上世纪40年代末,拉扎斯菲尔德(Lazarsfeid)在充分认识到传播的社会地位赋予功能和社会规范强制功能的同时,也看到了作为传播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并指出:“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来说,如果不加以适当的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更大。”这一观点让我们认识到,大众传播对社会的作用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由于信息传播是媒体最主要的一种行为方式,所以无论其作用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媒体与社会互动的结果。广播媒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应该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方针,讲究伦理道德,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推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做维护公共利益、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的平衡器,积极推进社会的文明进程。同时为社会提供高品位的艺术产品以丰富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正面的社会作用,用思想的力量展示自身的良好形象,彰显自身的价值和魅力。

    二、牢固树立“新闻立台”的理念

    “新闻立台”要求广播媒体在内容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应该增加新闻信息量和新闻节目类型,将新闻节目作为所有节目的骨干并形成强势,同时遵循新闻的传播规律,提高新闻的报道水平,确立新闻的主体地位,强化新闻的主导作用。

    “新闻立台”并不是新鲜的命题。“中国共产党的广播事业自诞生之日起,就履行传播新闻信息、引导舆论的基本职能。1940年12月30日开播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主要面向国统区和沦陷区,听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广播的人,对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了解增多,认识加深,不少青年冒着生命危险,穿过层层封锁,奔向延安及各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广播电视节目要“以新闻节目为主体、骨干,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广播、电视各类节目的改革”的基本方针以后,伴随着“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运行体制的确定和落实,“新闻立台”的理念在全国各级广播电台建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在广播决策者那里,广播新闻不仅是广播事业的立业之本,而且成了广播电台的立台之本。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广播产业功能的日益凸显,为了应对残酷激烈的媒体竞争,广播媒体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频率专业化改革。于是,不同类型的专业广播在全国各地涌现出来,在社会市场化大潮的冲击下,在频率创收的压力下,“新闻立台”的理念开始被稀释。当然,在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尤其是突发性的新闻事件面前,广播媒体往往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应有的热情,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采制一些优秀的新闻节目并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有的电台也会在新闻广播中打造一两档具有品牌价值的新闻栏目用以提升频率形象。但总的说来,与“新闻立台”的愿望和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新闻立台”并没有从根本上在广播界形成共识。

    “新闻立台”之所以无法在广播界形成共识,原因在于,一些决策者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对广播的社会功能缺乏认识;再就是认为“新闻立台”讲求的是社会效益,加大对新闻广播的投入难以像交通和音乐广播那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其实,这是对广播新闻的一种误解。在笔者看来,“新闻立台”在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只要坚持按广播的规律办广播,按新闻的规律办新闻,广播新闻就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诚如有的研究者所言:“贯彻新闻立台方针,把新闻节目做好了,社会影响力大了,市场的影响力也会增强。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新闻栏目也是打造品牌、参与竞争、拉动广告创收、积聚受众人气、获得市场回报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效益越好,社会效益也会越广泛。”中央电台中国之声自2004年1月1日开播以来,始终将“新闻立台”作为第一要务,“在创新与责任的理念下,传递中国的声音、促进社会和谐、彰显媒体责任、引导主流舆论;面对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时不缺位、不失语;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和传媒生态的巨大变化时不动摇、不懈怠;面对传统媒体挑战剧增、市场份额下降和网络传播咄咄逼人时不气馁、不放弃;最终,形成了风格、塑造了性格、打造了品牌。”如今,中国之声不仅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成了中国广播的标杆和旗帜,而且经营创收能力也遥遥领先,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新闻广播第一频率。

    所要强调的是,“新闻立台”在注重广播的社会责任和产业功能的同时,并不排斥广播的娱乐功能。在广播频率专业化的传播格局中,如果通过音乐、交通、文艺等专业频率传播先进文化,既能够满足广大大众提供休闲娱乐的需求,又能够获取可观的经济收入,这本身就是两全其美的好事;更何况作为主流媒体的广播是有义务、有责任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先进的文化激励人的,所以应该提倡。东方卫视所倡导的“新闻立台”“文艺兴台”“影视强台”的办台理念值得广播决策和管理者們借鉴。笔者认为,在坚持“新闻立台”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努力办好音乐、交通、文艺等其他类型的专业广播,不仅不会影响“新闻立台”理念的贯彻落实,而且会促进“新闻立台”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用思想解读新闻,用新闻承载思想

    正确认识广播媒体的社会功能,牢固树立“新闻立台”的理念是打造思想广播的前提和基础,用思想解读新闻,用新闻承载思想则是打造思想广播的有效路径。

    用思想解读新闻,要求广播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必须站在思想的高度,对那些蕴含着深刻社会意义的新闻信息进行深入的解读、分析和评说,藉此以表达广播媒体鲜明的社会立场与思想观点。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置身于“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新闻记者”的现实环境中,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控制舆论、垄断信息的传播格局已被彻底颠覆。只要拥有一个智能手机,用户便可能随时随地获取来自这个星球某个角落的各种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新闻信息。问题在于,这些信息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尤其是那些涉及政治、政策、民生、公共安全的新闻信息更容易被误读、被猜测、被转发,潜藏着巨大的舆论危机。因此,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广播理应担负起其肩负的社会责任,站在思想的高度,对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新闻信息加以梳理、解释和说明,进行深刻性、全面性和权威性的新闻报道,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还事实以本来面目,将有助于舆论危机的有效化解。

    用新闻承载思想要求广播新闻工作者本着更加专业化的精神,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带着崇高的人文理想去观察社会、体味生活、捕捉新闻、探寻意义,并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通过新闻信息的解读、分析和评说来彰显人文的光辉和思想的力量。

    打造思想广播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艰苦工作,因为思想内容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理性思考与人们生来就喜欢在媒介消费过程中追求休闲与娱乐的天性是相悖的,尤其是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世界里,“碎片化”生产、互动化传播、娱乐化消费已经在媒体和用户之间形成一种默契。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新媒体时代,打造思想广播似乎是一厢情愿的事情。但是,主流媒体肩负的社会责任决定广播媒体绝不能随波逐流,而应该发挥广播自身的功能和优势,在满足受众休闲娱乐的同时,用思想启迪他们的心智,用思想净化他们的灵魂。当然,打造思想广播应该突破传统的说教模式,在全面深入地研究新媒体时代受众消费心理和消费愿望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对广播媒体新的期待和要求。为此,广播新闻工作者在生产和经营的具体实践中借助媒体融合给传统广播带来的发展契机,在创新与融合中实现广播新闻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1.借鉴网络媒体的生产方式,凸显节目形态的“碎片化”特征,让听众在相对轻松的状态下接受思想熏染

    “碎片化”是网络媒体一种主要的生产方式。而这种“碎片化”的生产方式不仅催生了网络信息内容的海量化,而且为用户点击、分享、收藏和下载提供了方便。但是,这种生产方式“由于缺乏信息传播的议程设置,往往使受众无法获得对信息的系统认知和本质把握。有分析证明: 当信息碎片化程度达到最高的时候,传播价值恰恰最低。”即便如此,在笔者看来,广播媒体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有必要借鉴网络媒体“碎片化”的生产方式,不光是用信息的密集集结和即时刷新来满足受众了解外部世界的愿望和要求,而且是根据新闻传播的议程设置安排一些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的新闻评论、新闻专题等深度性的新闻报道,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分析、介绍和评说,以“碎片化”的形态样式呈现给广大受众。这样,受众既可以在一种相对轻松的状态下收听节目,又能够对新闻信息有一个系统认知和本质把握。强调对那些蕴含丰富思想内容的新闻报道进行节目形态的“碎片化”处理,更多的是出于对广播媒介质的规定性的考虑。广播是单信道传播的声音媒介,声音是受众在收听节目时唯一可感知的信号,所以传统意义上的解说加音响的节目形态模式尤其是篇幅较长的新闻评论和新闻专题等深度报道往往会因为声音元素的单一以及传统形态的呆板而让听众感到沉闷、单调和乏味。

    当然,节目形态的“碎片化”处理方式并不是物质层面上的将完整的产品破坏成为碎片,而是在观点或主题思想统领下,调动广播的一切元素,或采用片头片花根据节目形式的设计与安排以及观点或主题思想的表达需要,将不同的内容区隔开来,以强化节目的层次和节奏;或采用现场主持、嘉宾访谈、采访音响、新闻资料、背景音乐、主题歌曲、传受互动等多种方式与手段,在主持人、嘉宾、听众之间通过信息的分解与组合,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新闻进行解读、分析、介绍与评说,从而形成新闻场,在对听众形成一定作用力的同时,丰富节目形式,淡化节目时长。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新闻纵横》在节目形态“碎片化”处理方面作了成功尝试。该栏目以“追问”取势,聚焦“昨夜今晨”热点新闻,提示今日重要事件,打造了“不走寻常路”的广播新闻节目范式,创造了早间广播新闻的收听高峰。在节目形态的革新方面,该栏目采取“间隔性原则”,分散信息重点,每五六分钟就制造一个兴奋点。这种间隔性“碎片化”的节目形态,不致使听众收听节目时感到疲劳和厌倦,给听众留出休息和思考的余地,加上内容编排的环环相扣,从问今晨、问焦点、问热点、问真相、问新政等到追市场、追现场、追亲历、追前沿、追体坛等,新闻兴奋点不断切换,最大程度地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借助新媒体打造立体化的互动平台,为受众提供表达观点的机会,让广播迸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在物质产品匮乏的年代,人们关心的是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更注重衣食住行等生理需要的满足,对一些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不是很在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衣食住行等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收听广播当然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但是这种精神上的满足同样因心理需要层次的差异而存在的不同收听动机。功能主义社会学认为:“媒介是为各种社会需求——例如加强凝聚力、传承文化、进行社会控制以及发布大量的各種公共信息——服务的。反过来,这也意味着,受众个体同样是为了相关目的——例如获取个人指南、休闲、调整、获知信息、形成认同——而使用媒介的。”显然,听众收听广播的动机与人们的心理需要层次的逐步提升而相对应的。如今,对于单纯的休闲、获取信息已不是很满足了,受众需要的是参与到节目中去和主持人进行直接的交流与对话。笔者认为,这种参与到节目中去和主持人进行直接的交流对话除了实现交流情感以达到自我“调整”外,还有表达思想,分享观点以满足自我实现,形成社会认同的心理需要的动机。日本传播学研究者奥平康弘认为:“就同一信息的演变而言,曾经是受传者的公民以知的权利的主体姿态出现,要求成为‘传播者的公民作为接近和使用信息交流媒介权利的主体而登场”。这种“登场”使受众成分有种主人的自豪感,在针对某种现象的评述的节目中,受众参与评论使受众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同时又满足其心理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受众越来越不满足于“受传者”的角色,而积极要求参与大众媒介的信息发送过程。直播化的播出方式为受众参与广播节目,与主持人进行直接的交流对话提供了可能,为受众打造了表达思想、分享观点的交互平台。也正是因为如此,处于弱势状态中的传统广播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才能在残酷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媒体时代的今天,互动与分享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为社会公众的一种生活方式。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新的信息交互平台,人们可以就某一新闻事件随时随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用户的自我表达成了家常便饭,多元意见的表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社会现实。广播媒体所拥有的热线电话和手机短信等互动方式虽然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体现一定的价值,但是已难以凸显其独有的优势和风采。因此,打造思想广播应该在继续保留热线电话和手机短信等互动方式的同时,借助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搭建新型的实时互动平台,让更多的受众参与到节目中就某个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使节目的观点立体化,评论的主体多元化,以此来拓展广播新闻节目的广度、深度以及听众对节目的忠诚度。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新媒体时代的广播媒介“不再是社会舆论的被动应答者,而应当成为各种意见群体的主动介入和引导者”,并在主动介入和积极引导中扮演着“意见领袖”的社会角色。河南电台新闻广播的《657新闻眼》每天谈论的话题,都提前公布于频率和节目的微博,并通过《豫广新闻》滚动预告。节目进行过程中,除专家、特约评论员的观点外,主持人在节目中还适时穿插听众的观点和评论,并让专家与评论员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其中既有相似或相近的观点,也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使节目有冲突、有交锋,从而使评论的内容更加具有可听性。《657新闻眼》还尝试在全省18个省辖市的热心听众中选聘了一批有见地、有思想、有素养的百姓,在节目中根据内容,通过电话连线形式让观察员表达自己对新闻事件的观点、看法和建议,这样既丰富节目的观点层次,也充分体现了普通公民对新闻评论的话语权,使节目具有广泛的草根性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强调用思想解读新闻,用新闻承载思想并不意味着打造思想广播仅仅依靠新闻传播。纵然广播新闻是广播事业的立业之本,“新闻立台”是广播电台的立台之本,但是广播的决策者和管理者绝不能因为注重新闻节目尤其新闻评论和新闻专题的思想力量而忽视文艺节目在思想传播中的作用和价值。道理很简单,用思想解读文艺,用文艺承载思想同样能够为打造思想广播助一臂之力,只是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目前的广播文艺节目的休闲娱乐功能在各地电台被肆意放大了,没能充分地释放出广播文艺应有的思想光辉。因此,新媒体时代,中国广播究竟如何在创新与融合中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先进的文化激励人依然是摆在广播工作者面前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注释

    ⑦? 王彬《新闻传播需要思想引领》,《新闻前哨》,2011年第1期。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页。

    邵培仁《媒体的当下使命和责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6期。

    李彬、马学清《新闻立台:媒体社会功能所决定的一个公理和通则》,《电视研究》,2011年第7期。

    吴文平、王强《关于“新闻立台”的十大关系》,《新闻实践》,2010年第10期。

    赵子忠《写在中国之声十周年之际》,《中国广播》,2014年第2期。

    ⑧李志明、褚俊杰《浅析新版〈新闻纵横〉的运作理念》,《中国广播》2011年第5期。

    ⑨ 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7~88页。

    ⑩ 奥平康弘《知情权》,岩波书店,1981年版,第66页。

    ?程文杰《用思想铸就品牌——关于打造广播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年第3期。

    (本文编辑:黄一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