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环境要素,助力小说教学
【摘要】小说类文本教学一般要抓住人物、情节和环境三个要素展开。每一个要素都有丰富的价值。在教学环境要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比、思辨等方式感受环境在渲染氛围、推动情节、刻画人物等方面所具有的效果,进而提升阅读与习作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说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3?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編号】1672-0490(2021)15-0077-02
【本文著录格式】罗伟康.关注环境要素,助力小说教学——以统编版六上小说单元为例[J].课外语文,2021,20(15):77-78.
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编排了《桥》《穷人》《在柏林》这三篇小说,并提出了“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的语文要素。环境作为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教学时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笔者就结合该单元的教学,来谈谈在小说教学中落实环境要素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想象再现,感受环境渲染氛围之效
每篇小说都能采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气氛,揭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对于环境所渲染出的氛围特点,教师不应机械地告知学生,而应让学生在真实的阅读体验中去感知。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基于文中的环境描写,展开丰富的想象,切身体验氛围特点。
如《在柏林》这篇小说中,作者奥莱尔设立了“车厢”这样一个空间环境,并有寥寥几句描写。他在小说的开头写道:“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么一句环境描写看似平淡,仔细一想又不合常理。为什么本应男女老少汇聚的车厢“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与思考这一矛盾冲突后,可适时地补充“二战”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到男人要么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要么已经在战场上阵亡。此时,再让学生想象小说开篇的这处车厢里的环境,战争的残酷以及带给人们的灾难自然印刻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小说的结尾则这样写道:“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车厢中的氛围发生了改变,背后的意蕴也是丰富的。此时此刻,车厢里的乘客静静地在想什么?学生可将自己想象成车厢里乘客的一员,可以是小姑娘、老兵或其他人,体味他们的想法。通过想象,再现老兵的一席话对车厢里其他乘客形成的震撼,感受到战争给人带来的死亡的恐惧和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由于微型小说篇幅的限制,作者对环境的描写往往较为简洁,若没有教师的点拨与引领,学生很有可能会忽略。教师给予学生想象再现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为学生走进文本、深化体验搭建认知通道。
二、细读思辨,感受环境推动情节之效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与情节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环境描写的时机选择、位置选择都体现了作者独特的用心和表达的智慧。因此,教师在教学小说时,不可对环境描写孤立处理,还应关注环境描写对情节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深入辨析,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桥》这篇小说中,没有较为集中的环境描写,而是作为线索贯穿着故事的始终。“山洪咆哮着……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等环境描写渲染出死亡正步步逼近的氛围,也为下文父子的牺牲埋下伏笔。再如“水渐渐蹿上来……”“木桥开始发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等环境描写,不仅在推动着情节的向前发展,还暗示着人物的最终命运。
为此,教师可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环境描写?引导学生将删除环境描写后的文本与原文对比,展开文本细读。学生能体会到脱离环境之下的情节尽管能读懂,但给人一种割裂感较强的阅读体验,进而能意识到环境描写到底该在什么时候写,并非是作者的随性行为,而是取决于情节发展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思辨,能打破学生的固有认知,真正明白环境描写不单单起着渲染氛围的作用,还对故事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很多时候,教师需要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可顺着课文的表达特点,精心设计引发学生思考探究的话题。由此,激发他们再次细读文本,运用信息进行思辨、品悟的动力,从而拓展学生的认知,发散学生的思维,也让小说教学在思辨中有深度、有广度、有效度。
三、对比关联,感受环境刻画人物之效
在小说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核心。人物形象不仅体现在故事情节发展时他的一言一行,还和他身处的环境紧密相连。在小说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以环境与人物间的关联为抓手,还可以根据环境描写的内容找准对比点展开教学,使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感受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所起的烘托作用。
《穷人》这篇小说中,列夫·托尔斯泰对桑娜一家的小屋环境进行了简洁而不失细节的描写。小屋中,“地扫得干干净净……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五个孩子……安静地睡着”。读到这里,学生难免会产生疑问:作者已经在第二小节中用文字描绘了桑娜家的贫穷生活,也能契合“穷人”这样一个小说题目,那为什么还要用一段小屋的环境描写给读者营造出一种温馨而舒适的氛围呢?为此,教师可相机给予点拨:在你看来,小屋温馨和舒适的背后体现着什么?学生自然而然地意识到桑娜家虽然贫穷,却靠着女主人桑娜的贤惠、勤劳有着温馨舒适的氛围。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再将第一小节中屋外又黑又冷的一面与屋内温馨舒适的一面挑出,组织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在比照关联下学生能够更进一步体会到桑娜贤惠、勤劳的形象。
随后的教学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对比阅读桑娜家的屋内环境和西蒙家的屋内环境,在温暖舒适和阴冷黑暗的强烈反差下,更切身理解桑娜将孩子们抱回家,“非这样做不可的原因”,体会其善良仁爱的高尚品质。
通过这样的对比关联,可提升学生小说阅读的整体性能力,学生对小说中环境描写的认知也在向着刻画人物形象这一核心阶段进发。
四、聚焦表达,巧写环境润饰故事之色
王崧舟在《点亮语言的灯》一文中指出,当前小说阅读存在两种取向:不是倾向“人物形象”,就是倾向“语言表达”。教师教学生阅读,更要教学生习作。通过本单元三篇小说的阅读学习,学生已感受到环境要素所承担的重要作用。在习作中如何凸显环境描写之效呢?回到本单元的习作话题——“笔尖流出的故事”,教师可借用本单元已学课文中环境描写的范例来唤醒、整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从以下三个方向给予学生指导。
(一)洞察环境描写的选择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选择具有诸多用意和深刻内涵,所写之景的价值不再简单纯粹,而须用心考量。对于教材中给出的三种环境(开满丁香花的校园,冬日黄昏时车来车往的街头,月光下的村庄),要引导学生洞察它们是否具备着某种深意,不妨多思考:為什么是开满丁香花的校园?这丁香花在暗示着人物身上怎样的品质?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与丁香会有什么关联?为什么选择处于温暖与寒冷、光明与黑暗交界的冬日黄昏的街头?这样的环境于故事的发展、人物的刻画有什么作用?
(二)把握环境描写的契机
环境虽作为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却并不意味着环境描写要占据故事中的主导地位,它在文中所出现的时机与位置,应该是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刻画紧密相连的,以更好地凸显人物形象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桥》《穷人》《在柏林》这三篇小说均在开篇便运用环境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的方法,以增加故事的真实性;或是学习《桥》中将环境描写当中的洪水作为故事主线,起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作用的方法。
(三)活化环境描写的语言
北宋诗人梅尧臣说过:“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生动形象的环境描写,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桥》中运用的比喻、拟人和《穷人》中运用的对比等修辞手法来表现环境特点,《在柏林》中调用人的视觉、听觉等感官角度去渲染车厢氛围,均值得学生活学活用。
在本单元习作教学中,教师应灵活选用课文范例,通过有意识地教学与训练,让学生学会环境描写的方法与技巧,活化环境描写的语言,从而为创编的故事增添色彩。
总而言之,阅读小说时不能忽视环境,教学小说时更不能让环境置身事外。教师只有从不同维度解读小说中环境描写所承载的教学价值,才能让学生提升对小说文体的阅读能力,储备对故事创作的实践能力,最终达成阅读与习作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琼华.小说阅读教学“四部曲”[J].基础教育研究,2020(6).
[2]顾颖.小说教学,别忽视了“环境描写”[J].小学语文教学,2017(11).
[3]薛毓萱.阅读思辨:让思维走向深刻[J].小学教学研究,2020(10).
[4]刘凤英.人物,小说文本阅读的抓手[J].语文园地,2020(8).
[5]王崧舟.点亮语言的灯[J].小学语文教师,2009(1).
作者简介:罗伟康,1994年生,江苏南京人,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