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文融合 固基培能
周志恩,湖南省永州市第四中学督导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湖南省教育督导评估专家,省高中语文“优质空间课堂”首席教师;永州市学科带头人;陕西华夏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华夏教育科学研究院《名师研究》杂志执行主编。先后被评为永州市教学名师、市教学能手,获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研究课题6项。发表教研文章70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高中语文教与学》转载或索引,出版教学专著2部,主编、参编教学科研图书22部,指导学生发表作文180余篇。
[摘? ?要]新课标视域下文言文教学要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目标要求,应树立言文融合、固基培能的教学理念。文章在阐释言文融合、固基培能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文言文教学中的两条实施途径:诵读训练到位和教会精研深挖。其中,诵读训练到位是基础,教会精研深挖是深化,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助推“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目标的落实。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言文融合;固基培能;诵读训练;精研深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其中,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界定为:“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文言文教学要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目标要求,树立并落实言文融合、固基培能的教学理念乃切实有效之途。
一、言文融合、固基培能的内涵
“言文融合”是指文言文教学必须将词句理解、知识落实、熟读成诵、语感养成与内容分析、主旨把握、情感体验、意蕴挖掘、学文做人等紧密联系起来,达到言文学习同频共振,言文增进浑然交融。
一方面,文言文教学必须落实词句理解,引导学生切实掌握文言实词的准确用法,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掌握特殊的文言句式,让学生在熟读中形成较强的语感,能对不同文体的语段进行恰当的朗读,读出切合文意的意脉、情感、态度,在熟悉文言文特殊的句式特点、语法规则的前提下,力求熟读成诵,积累足够丰富的文言文学习素材。
另一方面,文言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把握内容要点,梳理结构层次,掌握写作技巧,感受情感态度,挖掘深刻意蕴,传承优良传统,学习优秀品质,化为人生养料,养成自觉行为,陶冶志趣情操,塑造健全人格,以学文促做人,达到学文做人并进。
“固基培能”是指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文言词句与句式的训练与积累,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积累、课堂讨论交流、合作梳理整合的基础上,能熟练地理解和运用古汉语语言文字,夯实古汉语知识功底,并通过理解、探究文言词句的丰富内涵,感受、体验作家作品的情感态度,发掘文本蕴含的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切实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思维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处事才能,增进学生的人生智慧,使学生既能适应知识能力检测,也能交出为人处事的出色答卷,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走得更稳健、更顺畅、更宽敞、更久远。
文言文教学要达成“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还要求教师在明确言文融合、固基培能内涵的基础上,积极探求落实的途径与方法。
二、诵读训练到位是基础
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诵读训练与语感养成。文言文的句式多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语句拗口、词义深奥、内容艰涩,学生初学起来会比较吃力、不适应。所以,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让学生读得顺口、停顿恰当,从而敏锐地分辨和判断出古汉语言语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词义、明确句意、熟练句式、归纳要点、梳理层次,进而通过自主实践与讨论交流,掌握古汉语运用的基本规律。
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具有出色的诵读能力、形成自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和领悟力,关键看诵读指导是否得法、诵读训练是否足够。文言文教学中,诵读训练到位,诵读能力增强,确保言文融合、固基培能的落实,可以用六个指标进行检测。一是要读得流畅,断句恰当,语气自然,抑扬顿挫;二是要读得充实,确解词义,领会句意,把握要点;三是要读得深入,揣摩个性心理,体验情感态度,感受志趣品质;四是要读出疑问,发现难解句,找出矛盾处,提出疑惑点;五是要读出艺术,理解语言之妙、行文之巧、情趣之雅;六是要读出智慧,明了立身之本、行事之要、处世之道。以《烛之武退秦师》最后一段为例: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教师要确保学生自主诵读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诵读默会,理解句式特点,掌握词语含义,读得通顺自然、停顿恰当、抑扬顿挫、张弛有致,才能达到“读得流畅”这一指标要求。而学生若能在诵读中留意“微”“夫人”等文言词语的含义,加深对句意的理解,同时能够把握整个文段的人物关系、句间关系、层次结构,便是落实了“读得充实”的指标要求。为使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读出疑问、读出艺术、读出智慧,如感受子犯提建议的背景与心情,体会理解晋文公的理智冷静等,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梳理、整合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并对每一个学生的观点进行即兴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补充完善意见。
在学生发表观点、相互点评之后,教师还应进行归纳、总结、指误、点拨、深化。学生在对晋文公的回答进行诵读和讨论交流后,明确了内容要点:否决—理由—命令。但在理解晋文公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内容要点时,教师必须将学生的诵读由说话内容转到说话方式的点拨上,提升一个层次。“请击之”是一种冲动的行为,是没有深思、不顾后果的盲目行为,是完全被秦军阵前倒戈的背叛行为激怒的愤恨心理所致。对此冲动任性的行为,晋文公作为主帅必须态度坚决,明确否定。但必须安抚全体将士的情绪,让他们冷静理智下来,所以先给出总的理由“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然后,从于人、于己、于规三个角度分别予以说明:“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于人,不能恩将仇报,不讲良心;“失其所与,不知”,于己,不能失去同盟者,要考慮对自己的不利后果;“以乱易整,不武”,于规,作战必须符合作战规律,违背规律必将受挫。在以排比句的方式陈述了多方面的理由之后,子犯与其他将士应该会幡然醒悟,也会自觉意识到贸然攻击秦军确实是冲动危险的行为。这时候,再发出“吾其还也”的命令,将士们自然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学生能否读出晋文公一番回话的逻辑性,能否读出先表明态度、再给出理由、最后发出命令的说话方式与借鉴作用、启示意义,是衡量其是否读出艺术、读出智慧的重要依据。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诵读训练到位是确保“言文融合、固基培能”教学理念落实的基础。只有诵读训练到位,才能让学生懂得古人写作是怎样组词成句,组句成段的,才能够明白文言文的句式特点与结构技巧,才有利于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在长期积累、熟练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言语体系,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技能。
三、教会精研深挖是深化
文言文教学要能最大限度地开发教材资源,将教材内容作生活化处理,引导学生“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然后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所以,精研深挖是在诵读训练到位基础上的提升,是对“言文融合、固基培能”教学理念的深化。
阅读一篇文言文,应对文中精妙的重点语段、意蕴深刻的关键语句进行精研深挖,通过解剖个案掌握方法、形成技能,才能在文言文的学习中积累、掌握、建构起运用古汉语的规律,增强实际语言运用的灵活性与创造力。现以教学《荆轲刺秦王》为例,简述如何运用精研深挖法。
1.从人物的自身言行入手精研深挖
面对秦国大军压境的危急时刻,太子丹急切而又委婉地希望荆轲能够出力。荆轲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的这一番话有四个句子,表达了三个要点:一是为太子丹效力分忧的愿望;二是提出有信物才能接近秦王的看法;三是向太子丹要樊将军首级与督亢地图两个信物。理解文言词语并归纳说话要点只是第一步,探究荆轲如此安排说话层次的原因是接下来精研深挖的重点。第一个句子“微……愿得……”的假设句式,表现出荆轲不喜欢太子丹这种拐弯抹角的态度。荆轲的心声:你面临危难,需要我出力,直说好了,我早就做好了时刻为你效力的准备;你太子丹以这种试探性的口气来问我,是对我荆轲的不信任、不尊重。所以,第一句话既是荆轲对自己仗义担当的表白,也是对太子丹对自己不信任的微怒。第二句话表达了面见秦王必须要有信物的看法,虽然太子丹没有明说要荆轲去干什么,但荆轲早就知道要解除燕国眼前的危难必须擒贼先擒王,干掉秦王后秦军群龙无首,必将自退。荆轲不但知道这个道理,而且知道接近秦王的先决条件,可见他的虑事之深,智慧之高。第三、四句话是向太子丹提出要两个信物。其中第三句是说明要樊将军首级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荆轲身为侠士,不只是有蛮力。他身在燕国,却对秦国君臣之间的矛盾与彼此的处境、心理很清楚。虽不能说荆轲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但他善于收集、分析各诸侯国利益集团各方面的信息,对天下大势有着自己的预判。可见,荆轲不是一般的侠士,他勇而有谋、胆识超群,能够做到居一隅而知天下事,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最后一句话用“诚能得……秦王必……”的假设句,表达了荆轲的远见与自信,他的胸有成竹源于前期对各方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源于他作为侠士的感恩、担当与无畏。
文中写秦武阳到了秦国,在殿前台阶上“色变振恐”,引起秦国“群臣怪之”,这时候写了荆轲的行为表现:“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本来荆轲走在前面,秦武阳走在后面,所以荆轲并未看见秦武阳“色变振恐”的神态变化,但他从秦国“群臣怪之”的神态里敏锐地感觉到秦武阳肯定出了岔子,露了马脚。荆轲“顾笑武阳”,回头看了一下秦武阳,很爽朗地大笑了,这是处乱不惊的冷静表现,既安慰秦武阳,使其放松,也打消了秦国君臣的疑虑。荆轲“前为谢”,及时、主动地道歉,既给秦王戴一顶高帽子,盛赞其威严,也是巧妙地将秦国君臣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向秦王提出希望,不动声色地为秦武阳解围,化解眼前危急,避免行刺秦王的真实意图暴露。
对荆轲向太子丹的回话进行精研深挖,不仅能让学生比较全面深刻地分析理解荆轲的性格特点,更能让学生从荆轲的说话要点与说话方式中习得一种高超的说话艺术;而对荆轲巧解秦武阳之难的行为的探究,可以让学生学会处理突发事件的机警、沉稳与即时说话的周密严谨。
2.从人物对人、对事的态度入手精研深挖
荆轲提出面见秦王需要两个信物的请求,而太子丹只满足他一个,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并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了愿望。从荆轲此番对事的态度可挖掘出“事在人为”“求人不如求己”“化被动为主动”“学会变通”的内涵,帮助学生增长处事智慧。特别是荆轲对樊於期说的两段话,先是激起他对秦王的仇恨,再提出“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的愿望,进而道出自己行刺秦王的计谋策略,指出事成的两方面效果,这样也促成了樊於期慷慨自刎的果敢行动。所以,引导学生熟读、精研、玩味、复述荆轲对樊於期的劝说片段,有助于学生培养语感,习得一种劝说技巧,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
3.从前后不同事件的联系入手精研深挖
在秦国大军压境的危急时刻,太子丹“恐惧”请荆轲。在荆轲留下来等待远方朋友,过了好一会儿还未出发的时候,太子丹“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前一事是太子丹想请荆轲为解除眼前危急出力,后一事是太子丹催促荆轲早点出发。这两件不同事件联系起来分析,可挖掘出“要学会尊重人”“出言须谨慎”“疑心终将付出代价”“疑心,团结信任之大敌”的内涵,让学生学会应该从怎样的角度、运用怎样的方法描寫人物的复杂心理。
4.从容易被人忽略的寻常词句入手精研深挖
容易被人忽略的寻常词句包括人物细微的动作、神态、语言,也包括一些副词、连词等。如文章的结尾部分: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在这里,写荆轲用了“废”“引”“提”“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等六个动词以及“而”“以”两个连词,荆轲“引其匕首提秦王”的举动是在被秦王砍中倒地之后发生的,荆轲“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的动作、神态是在被秦王“复击”而身受八处剑伤并“自知事不就”之后发生的。精研这些容易被人忽略的动词、连词,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荆轲坚强勇敢、视死如归、凛然无畏的英雄气概,学会以准确精炼的动词、连词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这里写秦王用了“方”“遂”“复”“良久”三个副词、一个连词,通过精研这四个容易被人忽略的虚词,可以挖掘出一种侧面刻画人物的方法,借秦王的惊慌失措、目眩失魂侧面烘托荆轲勇敢无畏的刚毅形象。
5.让学生找出自认为写得最精彩的片段进行精研深挖
同一篇文章,同一个片段,不同的学生会读出不同的收获。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自主朗诵默读、潜心意会,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每一个学生自认为文章写得最精彩的片段,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小组讨论形成共识之后,再推出代表在班上进行集体交流。这种自主研读、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文章最精彩的片段的研讨方式,能够促成学生熟读课文,感受文章遣词用语的精妙,研究古汉语的运用规律,理解人物形象刻画方法的运用与作用,分析探讨文章的写作技巧与作者的创作主旨,并且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充分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言语经验,提高语言的即兴组合与表达能力,增强对语言材料的梳理与整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可能会找出太子丹重金求购“趙人徐夫人匕首”的片段进行研读,对“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进行分析,从“取之”“淬之”“试人”“为装”读出太子丹为荆轲准备匕首的紧锣密鼓、不辞辛劳与良苦用心。有的学生可能会找出太子丹催促荆轲早一点出发的片段进行研读,会对“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有研读收获,会从意动词“迟”中体会到太子丹的复仇心切,从“复请之”中感受到太子丹的急躁冲动。或找出众人送别荆轲的片段来研读,对“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有研读收获,对其中的定语后置、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语法现象有了特别的关注,会从中感受到送行场面的悲壮与肃穆气氛,体会到燕国君臣同仇敌忾的复仇意志与坚定决心。无论学生找出怎样的片段,只要能够言之有理、自圆其说,都应予以肯定、鼓励。如此,才能通过充分的听说读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和熟练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从而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言文融合、固基培能应该是新课标视域下文言文教学的自觉理念与努力方向,只要切实加强诵读训练,认真探索和总结精研深挖的途径与方法,相信文言文教学一定能够出色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目标任务。
(责任编辑?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