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盲校生物教学方法的探究

    李洁瑛

    [摘? ?要]新一轮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对盲校生物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重点强调了学科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适应性,要面向所有盲生,让盲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根据盲生的认知特点,寻找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改;盲校;生物;教学方法

    《盲校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6)》是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确定的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同时参照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借鉴并吸收了国内外生物学课程改革经验,结合盲生的身心发展及教师教学特点而制定的。

    盲校生物课标在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等方面有较大的革新,更加注重盲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一背景下,盲校生物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从而有效调动盲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潜能,弥补其缺陷。因此,如何选用高效、科学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师、学生、教材等诸多教学环节的有效互动,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是值得每位盲校生物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对此,笔者总结了以下方法。

    一、直观教学法,辅助盲生获得感性的知识体验

    在课标规定的内容中,有很多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经验基础。但是盲生的知识面狭窄,切身体验较少,如果单纯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则很难使盲生理解具体的生物知识。视觉学习通道的缺损导致生动的生物挂图毫无用武之地,因此,利用其他感觉通道的直观教学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直观教学法是指通过模型、图片、动作等直观呈现,将知识形象化,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1]。如在教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时,对从没见过显微镜的盲生来说,任凭教师描述得多么生动,他们仍旧无法理解。但如果直接向盲生呈现显微镜,他们就很容易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并理解各结构的功能。但与正常的教具不同,在盲生教学中所用的教具,必须根据盲生的特点和课堂教学需要进行改良。如在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上进行盲文标注,或根据低视力学生的视差为各结构部位设计不同的颜色,方便低视力学生辨认。此外,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自制教具也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在实验探究“设计校园绿化方案”中,教师可自制校园平面图及触觉拼图供盲生使用,完成教学内容。总之,直观教学法可以帮助盲生获得直观感性的体验,从而更准确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

    二、案例教学法,提高盲生的思辨能力

    生物学是源自生活的学科,教学内容涉及大量生活素材。引导盲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尽管盲生受视力限制外出学习的经验偏少,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盲生所掌握的信息也不断增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盲生原有的经验和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采用案例形式引导盲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如在“血液循环”一课引导学生认识血液成分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呈现血常规化验单,引导盲生对化验单上的内容进行深入探讨。经过分析、讨论,盲生认识了血液成分、血细胞的常规数量,及血细胞数值低于或高于正常值时可能出现的各种症状。盲生常常会因案例的呈现及衍生出的知识而感到震撼。

    又如在教学“泌尿系统”时,教师可通过呈现尿毒症的案例,引导盲生探究患者肾脏器官的哪些方面可能出现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盲生踊跃地发言,提出自已的观点。又如通过介绍水葫芦等生物入侵的案例,引导盲生从环境污染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讨论。通过讨论,盲生集思广益,提出了不同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并从中得到启发。总之,通过教师精选的案例,可引导盲生自主思考、探究,提高他们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思辨能力;同时,盲生作为案例分析和讨论的主体,课堂主人翁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符合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增强盲生的信心

    出于关爱和照顾的角度,盲生的很多事情长期被包办,听安排做事也似乎成为盲生一贯的处事方式。传统的盲校生物课堂亦沿袭了这种讲和听的“扯木偶”模式,导致盲生对生物的学习热情不高,信心不足,自我效能感普遍较低。为此,盲校生物课标明确提出,要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盲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2]。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推动盲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信心的有效方式。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个层次的任务中,通过学生不断地探索、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一般分为确定任务、尝试解决任务、实现任务三个步骤[3]。如在教学“人的生殖和发育”一课时,教学内容为介绍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受精与胚胎发育的过程。对于这部分知识,盲生既因为好奇而渴望学习,又觉得害羞而回避学习。在想学与怕学之间,往往使盲生对学好这部分知识的信心大打折扣。而教师直白的讲授,也常常使课堂出现哄堂大笑或默不做声的情况。为使盲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帮助盲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人类的生殖和发育,强化盲生对生物学习的信心,教师可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

    例如,教师可在课前设置多项任务,让盲生通过教材、网络、书籍等初步认识男女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接着继续抛出任务,如了解男女生殖系统中产生和输送生殖细胞的器官分别是什么,思考子宫的名称和它的功能是否有关,了解胚胎及胎儿的发育过程等,让盲生能够坦然地学好生殖知识,理解生殖的意义,了解个体的由来,体会母亲的不易,从而关爱父母、敬畏生命。通过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盲生不仅体验了完成任务的欣慰和喜悦,还增强了学习生物知识的信心,并激发了获取更多生物知识的欲望。

    四、参与式互助教学法,增强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

    当今时代是鼓励创新的时代,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虽然盲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但他们在接受学校教育后终将走向社会,参与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之中。因此,盲校的生物教学应设法保障盲生探究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在获取生物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考虑到生物实践探究的特殊性和盲生的差异,探究過程需要教师的辅助和同伴的互助。特别是在视力方面,可将低视力学生和全盲生进行搭配,使他们学会通过互助完成任务。

    例如,在教学“区别单细胞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时,教师可让盲生直接参与实验观察。在这一过程中,由低视力学生观察某种原生动物(如草履虫)的取食、运动和趋性,并把观察到的情况与全盲生进行交流。又如在讲解“生物的多样性”时,教师可以结合盲生的实际生活,要求盲生对自己家乡的生物特点进行观察和分析,调查哪些生物正在慢慢消失。通过调查研究,盲生养成了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并树立了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这种参与式教学法属于一种新型教学模式[4],不仅可激发盲生的潜能,提升盲生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还能增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信任,培养盲生协作互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切实促进了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五、分层分类教学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盲校的初中班级人数一般为12至16人,学生之间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有研究表明,几乎每年、每班都有约2至3名盲生因智力等原因,无法跟上大家的学习进度;约3至4名盲生需要辅助学习;约5至8名盲生介于能接受正常学习的范畴,这与普通学校两头少、中间多的成绩分布情况存在差异。虽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做到一生一案,但仍要坚持关注盲生的个体差异,科学评估盲生的特殊需要,实施个别化教育。

    具体来说,在课程的能力目标方面,要求低视力学生基本掌握生物学实验中常用工具和仪器的使用,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全盲生了解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发展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5]。在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教师要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对知识进行分层,对学生进行分层,即进行分层分类教学[6]。如对班上少数智力存在问题的盲生(即资源生),可使其通过音视频及模型感受生物知识,享受教育公平。而对其他视力存在差异的学生,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在“了解显微镜的使用和临时装片”时,要求低视力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池塘水中的微小生物,全盲生则要通过触摸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在“认识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时,低视力学生要制作临时装片,全盲生則要通过触摸模型对细胞进行感知。分层分类教学法在盲校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可满足学情多样化的现实需求,通过分层分类、因材施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可提高盲生学习生物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教无定法,但教要得法。在盲校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盲校生物教师的教学思维要更加开放,教学方法要更为多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升盲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夏新春.直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教学通讯,2014(12):31-32.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盲校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6)[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王红英.“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19(16):95.

    [4]周桂明.分析初中生物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8):156.

    [6]张先琴.分层施教——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4):112.

    (责任编辑?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