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

    林燕娟

    [摘要]在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施工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组织土层的抗拔承载力以及抗压性得到大幅度提高,且地基不易出现大幅度的不均匀沉降,有利于提升建筑物的稳定性。因此本文主要对实现桩基础技术的条件,桩基技术实施准备工作及土建工程应用桩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并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建工程;桩基施工;应用;分析 文章编号:2095—4085(2019)08—0102—02

    1實现桩基础技术的条件

    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桩基础技术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主要是采用多个桩相连的形式,形成一个建筑平台,在岩石与土层之间承担起建筑物的重量,并对建筑物的荷载进行借用,使岩石和土层之间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压紧,从而避免出现建筑物沉陷的情况。但是对该技术进行应用,相对于传统的地基施工技术更加复杂,所以对于物质条件以及施工精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桩基础技术应用于不同结构的建筑物之中,技术要领也各不相同。

    2桩基础技术实施的前期准备

    2.1对施工场地进行实地勘察

    对施工场地进行实际勘察,是施工前准备的重要环节,其中主要包括。施工环境以及土质情况等,勘察工作人员需要对相关的数据进行详细准确的记录,并总结成为施工的基本材料。进行施工的机器设备同样需要进行良好准备,以保障施工过程的顺利。

    2.2施工方案的准备

    将进行实地考察过程中所记录的各项数据经过合理编写之后,成为施工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对施工方案进行编写,必须对以下原则进行遵循。(1)突出对文明施工的重要性以及保障施工质量的重要性。(2)根据相关实验研究结果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参数进行确认。

    2.3对桩基的高度进行有效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对桩基高度进行有效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相关施工人员必须做好放线定位工作,保障每一个水准点的精确性。另外,施工人员还应根据总体设计的要求,对每一根桩基的高度进行确定,以保障桩基的准确性得到提高。最后,施工人员还应在进行现场准备的过程中,将现场进行适当的清洁和整理,以保障施工过程中各方面工作都能够顺利开展。

    3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技术的应用

    3.1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技术

    在对建筑施工进行设计以及前期准备工作中,对桩基础类型进行选择是其中的关键步骤,由于建筑工程周边的环境能够对施工现场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施工人员必须对施工现场周边的环境进行充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对桩基础类型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

    首先,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施工现场的土质进行合理分析,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因为施工现场的土壤成分,地下水位等多方面因素均能够对建筑施工的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施工人员必须根据施工方式以及不同桩基的实际使用情况对桩基进行合理选择,以保证应用于施工过程中的桩基与施工现场的地质环境最为符合。

    其次,需要对桩基础的荷载量进行严格控制。在进行施工之前,施工人员首先应该对建筑上层部分对基础部位产生的荷载量进行精准的计算,之后再对每个桩基所需的承载量进行计算,最后才能对桩基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3.2不同类型桩基础技术的实际应用

    根据施工的方式桩基础技术,主要能够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两个类别。

    3.2.1预制桩施工

    对预制桩进行制作的过程中,其桩尖方向应根据打桩的顺序进行确定,也就是说,在对预制桩进行浇注的过程中,应该按照从桩顶到桩尖的顺序进行浇筑。通常情况下采用的方法包括震动压桩和静力压桩两种,且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对沉桩方式进行选择,且需要对桩顶部的高度以及方向进行精准把握,一旦桩顶方向出现偏差,就会导致预制桩沉入土中后其底部出现偏差。此外,为了保障预制桩的稳定性,施工人员必须对施工的每一个步骤进行严格把控,保障其中不会出现脱节情况。最后,因为桩基础技术能够产生的振幅通常相对较大,所以极易把桩基周围的土层挤掉,由此,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必须注意采用多种方式避免出现周围土层掉落的情况。

    3.2.2灌注桩施工

    沉管灌注,挖孔灌注以及钻孔灌注三种方式均属于灌注桩,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对灌注桩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灌注方式进行合理选择,避免出现断桩情况。同时还应对混凝土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避免出现堵管,埋管等情况。需要注意的是,挖孔灌注需要采用人工挖孔的方式,在此过程中必须对施工人员的安全进行保障。

    4结语

    总之,在进行桩基础具体施工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落实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并且充分结合各项要求,选择适宜的桩基础。同时,各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也需保持耐心,细心,负责任的态度对各项问题进行解决。还应积极对桩基础技术进行探索和创新,以促使我国建筑行业能够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建筑物构造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