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教学中对学生感悟能力培养的分析与研究

    田希寅

    摘要: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唐诗宋词无疑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两座高峰,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文化自信心的增强,同时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国学日益受到重视。推进唐宋文学教育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需要重视?需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一直都存在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而诗词这种文学形式的意义指向很多时候都不明晰,所以针对这些文学体裁的教学,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就非常重要了。本文主要针对在唐宋文学教学中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提出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唐诗宋词;教学;感悟能力

    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5-0078-02

    0引言

    感悟能力在文学的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很多微妙的心理活动或者情感需要仔细地体会才能领略其中的真意。而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唐诗宋词在欣赏的过程当中这种感悟能力尤其重要。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學生作为审美主体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专注于“启发”而让学生自己感悟文学作品。通过这种看似简单的师生互动将赏析对象真正纳入到学生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解读方法中去,这样先让学生“退而结网”,其自不会“临渊羡鱼”而无从下手了。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视思维的活动过程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方法一般都以讲述历史为主要脉络,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身世、思想还有性格,然后再重点学习其代表性作品。学生对于作家身世以及经历有较为浓厚的兴趣,然而一说起“创作风格”就只知道浪漫、现实、婉约、豪放等几个词汇,讲的非常的笼统和模糊。李白和杜甫两位唐朝文坛的双子星座为什么会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气息,而杜甫的诗歌却饱含着关照现实的深情。要深刻地理解这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就必然要对两位诗人的生平和家世进行深入了解。李白生活在富商之家,衣食无忧。又对道教有深入的了解,所以表现在其身上的性格是任性放达,作品当中所透露出的奇绝的想象和夸张的表现手法显然是受到了早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的影响。杜甫虽然其先祖杜预是西晋时的一位大将军,可以说家世显赫。但是到了杜甫的时候,家道早已经衰落,可以说杜甫小时候的生活比较拮据。但是另一方面杜甫的家庭又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他很自豪自己的家族“奉儒守官,未坠素业”,所以在杜甫的内心世界很少有像李白那样高蹈出世的念头,可以说儒家的家国情怀在杜甫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加上其身世飘零,落魄动荡的生活,诗人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对现实的关照,“位卑不敢忘忧国”。

    通过对生平经历和思想性格的介绍,李白和杜甫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方向的由来就分析清楚了,学生则完全可以举一反三去探究熟悉作者的创作风格,把自己的感悟能力建立在一定的理性思维基础上,之后才可以完全深入到文学作品中去,感悟鲜活的、有趣的、有深意的唐诗宋词[1]。

    总而言之,感悟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运用独特的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方式去感悟作品,领略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

    2对第一感觉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艺术总是重视直觉和天赋的,这一点毋庸置疑,那么文学感悟能力有差异的学生可不可以提高自己的感悟能力来解读天赋异禀的作家呢?当然也是可以的,这就需要学生加强直觉的感悟[2]。

    唐诗宋词像中国画一样是重视“远看”,重视整体印象。所以初步的审美判断往往决定了解读的走向。直觉可能是朦胧的,但是学生也不需要害怕和紧张,文学作品的“朦胧”就是它的特点,面对“朦胧”的事物做出“朦胧”的判断,这有什么呢?关键是怎样使学生将心中“朦胧”的直觉表述出来,重视“第一次”的心理感受在唐宋文学的学习上也是相当重要的,下面举一个李清照的例子。

    《渔家傲》[3](“天接云涛连晓雾”)一篇是李清照的词中较为特殊的一篇,词中写到: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yīn)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jié)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学生读到这首词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惊叹呢?他们都能够说出来的就是这篇词也太浪漫宏大了吧!根据这一点直觉就可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使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感觉。之后再问他们“为什么?”,即从哪里体现出的浪漫宏大,将诗歌内容从意象、意境、典故和神话中分析解读。

    从直觉出发,联系具体文学作品内容加以有理有据的分析,这样就使学生保留住了自己的灵性,鉴赏时依赖自己而不是先看其他人的评论。“站在巨人的肩膀”是学习的捷径,但它不应当是学习的第一选择,文学学习尤其如此。

    3充分运用比较学习法

    比较学习法是教学活动中较为常用的一大方法,因为它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启发学生理解。在唐诗宋词的教学活动中则更需要运用这一教学方法,不同时代的比较、不同作者的比较、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等等。比较学习法的好处综合来说就是两点:避免单一、狭窄,避免滞涩、僵硬。

    首先,一篇文学作品不是横空出世的,它有时代的呼唤,也有作者的激情,单拿出一首来则局限了学生的思路,限制了学生的分析方向。在同时代不同作者的比较中,学生就能够看到作者自身的创作风格、创造理念;在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中,学生就能够看到作者自身的变化。李白与杜甫的比较、杜甫盛唐诗歌与他中唐诗歌的比较这些都彰显出比较法的独特意义。

    其次,在比较中学生会受到更大的震撼,激活更深、更广阔的审美体验。以《琵琶行》[4]与《长恨歌》[4]为例,二者都是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对比之后则可以凸显出《琵琶行》的感情深厚、感同身受:“我闻此言已叹息,又闻此言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凸显出《长恨歌》的历史悲剧情怀,爱情悲剧色彩:“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审美体验的丰富会让学生的“潜意识的审美经验”得到不断的补充,有利于“直觉”的更好发挥。

    4引导学生读一些不熟悉的作品

    唐诗宋词这种文学形式有不少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对于熟悉的作者、熟悉的作品风格学生已经比较难提起兴趣,更难产生审美冲动,故而“陌生化”的作品更能够激发学生感悟能力。

    在朱东润先生所编写的《历代文学作品选》中,有很多作品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接触过,教师在讲课的过程当中应该把这部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以让学生集体备课,然后让某个学生来讲,这样既可以敦促学生发揮主动性,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陌生的作品,教师应该做足功课,在充分发挥引导者作用的同时和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这样就能够形成较好的课堂氛围,学生解读作品的时候态度也更积极主动,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新鲜的、不确定的作品是极具魅力的,学生对其产生的无限联想和诗意的感受也是最有价值的。散文“流畅自然”的特征与诗歌“充满诗意”的特征融合起来,让学生在语言的形式美和诗文所透露出的意境美当中深刻地感悟作品,从而顺利地实现“情感的体验”。而通过这种学习又能够达到对学生人文情怀和人文关爱的培养和塑造,这也是我们学习古典文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诗歌中还有直接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对比等多种写作手法,都是引导学生客观分析诗歌的途径。

    5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品位

    文史哲从来都是一体的,若不“通”则不能“精”,在学术上做出大成就的专家学者基本都是知识面广阔,且能融会贯通的,所谓“博闻强识”是也。比如敦煌文学的研究,则绝对离不开佛教、绘画、音乐等多方面艺术的兼收并蓄。比如对韩愈诗歌的鉴赏,也离不开对儒学、散文等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也绝不仅仅在文学作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进入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在课堂上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将与文学有关的多种艺术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素养,拓宽知识面,这样一来,学生的联想被充分调动,审美的过程就变得极为享受了,让学生自己有感悟文学的动力和基础,教师则教给他们感悟的具体方法。

    6结语

    重视思维过程、直觉、比较法、陌生化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才可以在唐宋文学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才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现实要求,而教师只有善于总结和反思,勇于探讨研究并实践新的教学思路,才能够紧跟教育改革的深入步伐。

    参考文献

    [1]蔡燕.唐宋文学教学中感悟能力的作用及培养[J].曲靖师专学报,2000(5):74-76.

    [2]吴静.唐宋文学教学中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149-150.

    [3]陈祖美.李清照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4]谢思炜.白居易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

    (责编: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