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阅读”

    吴生华

    【摘要】现在电视视频文化类节目产品大热,但广播音频文化类节目产品略显欠缺,其发展空间很大,也有自己的优势和发展的必要。本文从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出发,提出“听阅读”将成为注意力竞争的一个重要入口,认为广播有深厚广泛的媒资,开拓文化类节目产品,并走融合生产、平台订阅的发展思路,广播大有可为。

    【关键词】广播文化 听阅读 广播媒资 融合生产 平台订阅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概念的外延十分宏大,就当前我们能够收听收看到的广播电视文化类节目,主要是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传播内容的一些节目。特别是2017年春节以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电视文化类节目的热播所带来的热烈讨论,人们谈论中的文化类节目,大致是指较具文学性的诗文类内容。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所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引导性意见,确定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基调,对广播电视文化类节目的研究创新提供了新的动能。而在电视文化类节目引领这一波热潮的时候,广播文化类节目又该如何更好地发展?从“听阅读”的视角,本文试作探讨。

    一、“聽阅读”——大时代背景下注意力竞争的一个重要入口

    2017年春节以来,在电视文化类节目大热的背景下,广播文化类节目看似并无大的作为,但有两个现象仍然值得关注:一是《朗读者》开播,不仅节目视频播放总量以数亿计,节目音频收听量同样破亿,位列喜马拉雅FM经典必听总榜第一,最多订阅经典榜第一;①二是近三年来移动互联网音频行业竞争激烈,但是由深圳市懒人在线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懒人听书客户端宣传虽然不多,但他们以“解放双眼,畅听世界”为招牌,坚持优质正版内容,着力深耕“听阅读”产品,内容涵盖文学名著、相声评书、百科知识、影视原音等20大类,自2012年公司成立,三年多时间即发展用户超两亿,引领了国内听书行业的发展。②“听阅读”产品的广阔发展前景,由此可见一斑。

    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相当一部分的广播电台和广播节目仍然是以录播为主要制作方式,相声、评书、小说连播、广播剧(电影录音剪辑)和戏曲、曲艺节目等,构成了广播文化类节目繁荣的历史阶段。单田芳播讲的《隋唐演义》等评书作品和广播连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刑警803》等,至今仍然为老听众们津津乐道。但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电视媒体逐渐强大并对广播形成冲击,广播媒体在经历了一个短暂的低谷阶段之后,逐渐转向汽车收听。特别是2011年全国汽车保有量突破一亿辆,我国开始进入到汽车社会初级阶段,广播媒体移动收听率超过居家收听率之后,以早、晚高峰主持人大时段直播、听众积极参与互动为特征的伴随性节目成为主流,传统录播形态的文化类节目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一些经典的广播文化类节目也逐渐退守至深夜时间段。如浙江台新闻综合频率在2008年11月获批浙江之声呼号时推出的《三味书屋》节目,从原来的晚间21:00~22:00播出改到了晚间的22:00~23:00播出。

    广播文化类节目的式微,一些较为经典的广播文化类节目在播出时段上的退守,与广播收听场景的转变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些情节曲折、演播生动的长篇评书或小说连播,可能会让驾驶人情不自禁地被深深吸引,乃至注意力全神贯注到节目的收听,不仅会影响正常的开车,甚至会影响到驾驶人的行车安全。因此,广播文化类节目的生存和发展,因收听场景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一是频率专业化。一些以相声小品、戏曲曲艺、小说故事为定位的广播频率仍然坚守着以居家收听为主的目标听众,满足人们听戏听故事的收听需求,但这一类专业频率已经越来越少。二是插件化。一些电台将古诗词诵读欣赏及地域性的风俗文化知识等制作成短小的音频插件,穿插在直播中播出。如浙江温州市瑞安电台在《早安910》等节目中穿插的《我爱唐诗》、绍兴柯桥区电台在《下班万岁》等节目中穿插的《听我学说绍兴话》等,就分别是唐诗诵读和方言文化内容的两类插件化节目。三是夜间时段化。特别是一些综合性电台,白天和傍晚时段更多地安排满足汽车收听的直播互动节目,而将一些文化类的夜谈、夜读节目安排在深夜时段播出。

    然而,随着时代背景的发展变化,广播文化类节目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一是受众的需求。电视综艺真人秀化,广播节目脱口秀化,受众在收听收看过程中对这些节目中的“愚乐”场景心生厌倦,呼唤着更多具有文化滋养的节目内容。二是媒介的变化。随着新媒体端的发展,广播频率的线性播出与新媒体端的平台投放形成了较好的传播渠道互补格局,需要专注倾听、情感投入的文化类节目可以通过新媒体端投放到全网的大平台上,突破了传统广播线性传播和地域性覆盖的双重局限,更有利于目标听众群的聚集。三是听觉注意力的开发。随着视觉阅读注意力竞争的白热化,特别是手持终端上视频、可视化图文的泛滥,受众对于“解放眼睛”的诉求越来越强烈。而相对于视觉欣赏,其实并不是受众不愿意通过听觉来进行阅读,而是“听阅读”产品的匮乏导致了听觉注意力开发的严重不足。因此,结合“听阅读”产品开发,加强广播文化类节目的建设,将是参与当前大时代背景下注意力竞争的一个重要入口。

    二、广播媒资——有待开发的深厚文化资源积累

    近年来,电视媒资日益得到重视,各地各级电视台发现,办台以来的影像资料积累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产;相比之下,各地各级广播电台的办台历史更长,其音频资源的积累更加丰富。然而,广播媒资的保护和开发远不如电视媒资那样得到重视,一些电台几经搬迁,音频资源丢失情况严重;一些存有珍贵历史音频资料的老磁带,由于保管不善,老化严重,很难抢救。但越是如此,广播媒资越需要抓紧抢救。对于广播文化类节目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听阅读”产品的开发,广播媒资具有无可替代、不可再生的资源稀缺性。

    首先,许多地方戏曲和曲艺的珍贵录音,除了少量的公开出版物外,更多的存在于当地电台的资料库中。比如,江苏省常熟市作为苏州评弹的发源地之一,素有“江南第一书码头”的美誉。据悉,常熟电台的苏州评弹录音收藏量相当大,并有许多名家录音几成孤本。像这样的广播媒资,其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化资产。也许在当地广播频率中播出,感兴趣的年轻人不是很多,但如果经过编辑整理投放到全网平台,却可以聚集到一大批的兴趣爱好者。其次是一批珍贵的电台录音资料,包括历史原音、地方文化名人的录音资料,还有一些关于地方民俗的访谈等,随着时间的流逝,更显历史价值。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2009年4月为迎接新中国建立60周年而开展的“难忘的中国之声”活动,挖掘珍贵的历史原音和尘封档案,邀听众一起聆听“历史的声音”,进而成为常设性栏目,每年都有新的主题,至今仍是网络点播和转发量很大的历史文化。特别是2017年的最新主题《中国榜样——大时代的生活切片》,已经上升到了记录历史的新境界。第三是电台本身的节目资料,包括各级广播电台历代播音员的播音创作,同样也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比如2016年的《难忘中国之声——广播传奇》,让我们再次聆听到了齐越、夏青、葛兰、方明等一批广播史上著名播音艺术家的声音,弥足珍贵。又比如,2009年北京电台为纪念建台60周年而挖掘音频资源制作的《曾经的声音》,让我们也再次聆听到了雷锋、王进喜、时传祥等一批历史名人的宝贵录音,这一节目当年还由中国广播影视音像出版中心出版CD发行,成为了珍贵的文化收藏品。此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由各级广播电台名播音员录制的小说连播等一批长书节目,也是非常值得挖掘的“听阅读”资源,其本身就已经是珍贵的文化产品了。

    三、融合生产,平台订阅——广播文化类节目的发展趋势

    就当前广播文化类节目的发展,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处理好汽车收听的动态伴随性与文化类内容的静态欣赏性之间的矛盾。虽然说,主持人直播状态下的伴随性节目同样可以说聊历史文化,融入诗文典故,但毕竟随时的路况关注,以及主持人与驾车听友之间的话题互动更适合于新闻性、服务性内容的传播,和聊天式的交流形态相比,文化内涵的开掘十分有限。同时,除了相声小品、通俗小说、流行音乐之外,说文解字、诗歌散文、戏曲曲艺,以及文化名人介绍等,单一类别的文化节目受众面相对窄小,确实也并不适合汽车收听状态。因此,类型细分的文化类专业广播频率或者由综合性广播频率开办的夜谈、夜读类文化节目,结合新媒体端平台的投放,开发類别多样、内容丰富的“听阅读”产品,或许才是广播文化类节目发展的广阔蓝海。

    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每日0:00~2:00播出的《千里共良宵》为例,早在2015年5月起就联合“为你读诗”微信平台推出了“千里共良宵·为你读诗”专题,形成了经典诗词诵读的热潮。本来,午夜至凌晨时段是广播全天收听率的最低点,相当一部分电台在这一时间段停播,或安排白天节目的录音重播,有的则安排央广中国之声或其他频率的转播,但中国之声“千里共良宵·为你读诗”专题的推出,较好地结合了移动互联网端的平台化传播优势,生产出了听众忠诚度高、传播面广的“听阅读”节目产品,走在了广播文化类节目融合生产传播的前列。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广播文化类节目——“听阅读”产品的开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融合化生产:节目的策划同时考虑到电台播出和新媒体端投放的两方面要求,节目精品化程度较高。《千里共良宵》每一期节目都会有不同的主题,比如2016年5月16日的《那些飘散在风中的承诺》、5月18日的《倾诉》等,每期的节目主题都会通过中国之声官方微博以及当期节目主持人微博预告,然后精选听众提供的内容进行策划制作。可以说,从节目的宣传、互动到内容制作,整个流程都体现了融合化生产的特点。同时,移动端的评论功能能够让听众对节目提出意见和建议,有助于节目制作方改进产品,更加适合于互联网听众的口味。

    (二)平台化投放:如《千里共良宵·为你读诗》专题不仅在中国之声官方网站上,在喜马拉雅FM、蜻蜓.fm移动端也都能轻松地搜索到。平台化投放的好处是除了方便听众二次收听外,移动端的“听阅读”产品还方便听众通过社交软件(微信、微博、QQ等)分享,借助听众间的传播扩大节目的受众面。据对蜻蜓.fm上2016年4月份总共30期《千里共良宵》节目的点播统计,发现平均点播次数高达17.6万次,可以说其传播的到达率已经远远超出电台首播时的听众数量。此外,不同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全国性覆盖能力,新媒体端平台化投放对于地方性广播电台的好处,除了突破瞬间即逝的线性传播局限,还可以打破地域性的覆盖范围限制,借助全网大平台,聚集起全国乃至海外的同类内容爱好者。

    (三)订阅化收听:通过与“为你读诗”微信平台的合作,《千里共良宵·为你读诗》专题较好地聚集起了一大批诗词诵读的爱好者,他们围绕节目的制作播出和微信平台,既可以欣赏名家和其他听友的诵读作品,又可以积极参与诵读和评判,就其情感的投入,已经形成了一种俱乐部化的成员机制,对“听阅读”产品的订阅与使用养成了极高的忠诚度。又比如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签署合作备忘录,全面展开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建设,中国之声新媒体于2016年12月19日起,在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推出“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系列“听阅读”产品,“就让全中国最好的声音,演绎那些曾伴你成长的课文”,在每周一至周五20:00准时上线投放,吸引了众多听众的收听。据查考,这些课文诵读,不算各网站、客户端的转载,仅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上,最多的点击量已超5.6万次,一般的课文诵读也都有2万多次或3万多次的收听人次,这一“听阅读”产品的开发,成为了拉动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订阅关注量迅速攀升的利器。③这也说明,凭借电台的播音力量,加强订阅化“听阅读”产品的开发,已经成为新媒体端广播文化类节目发展的蓝海,具有极大的收听市场开发前景。

    注释

    ①泽传媒研究院:《<朗读者>是文化综艺现象级?全媒体数据为你解读!》,“中国广播”客户端,2017年3月20日转载。

    ②懒人听书官网(http://www.lrts.me)。

    ③见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微信号zgzs001)各期点阅情况。

    (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本文编辑:刘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