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元”点绘区域创新版图
2017年1月19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以“创新2.0:启航新时代”为年度主题,以区域创新元为基本评价单位,对中国区域创新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力求科学测度区域创新水平,挖掘区域创新短板、障碍与掣肘,寻求激发区域创新活力的有效策略,为启航中国创新新时代、抢占国际创新价值链顶端贡献智慧。
《报告》形成耗时近一年,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天府智库·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组成的课题组调研了全国主要的创新高地,搜集了大量相关数据,建立了更加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方法,旨在客观、科学地反映中国的区域创新水平,为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实行区域创新规划和发展政策提供重要依据,为创新主体的创新实践提供参照。
首创“区域创新元”概念
在对中国区域创新水平进行评价时,《报告》认为,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是构成区域创新体系结构及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区域创新生命体中类似于人体“神经元”的创新元,是拉动区域创新的引爆点,这体现了《报告》视阈更为下沉的特点。
《报告》显示,年度区域创新综合指数排名前十位的优势创新元依次是:深圳、苏州、广州、南京、杭州、宁波、成都、武汉、无锡、珠海。西部、中部区域创新水平提升尤为显著。同上一年前十位全部位于东部不同,西部成都、中部武汉进入前十,西安、长沙、郑州、南昌、太原等中西部地区排位普遍提升,表征着中西部地区创新潜力正被快速激活,部分创新高地已具全国性竞争实力。
此外,依据285个创新元开展创新活动的方式不同,《报告》将其区分为企业自主模式、政府主导模式、科研引领模式、中介搭桥模式、园区支撑模式、网络协同模式、军民融合模式七大发展模式。
创新态势“众”字当先
《报告》指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区域创新呈现五大新态势:
一是从首位引领走向区域协同,逐步形成首位城市带动创新、周边城市参与创新的协同发展格局。
二是从精英导向走向大众参与,“草根”人才在区域创新中的潜能得以激发。
三是从政府主导走向多方合作,政府聯结其他社会参与方共同推进区域创新。
四是从线性增长走向非线性跃升,区域创新表现出高度活跃性和非线性特征。
五是从创新要素竞赛走向创新生态竞争,良性创新生态系统成为区域创新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源泉。
区域创新呈五大特征
特征1:创新空间呈“反海拔现象”。高梯度创新元往往处于低海拔地区,而海拔越高的地区创新水平往往越低。从全国区域来看,创新水平与海拔高度呈明显的负相关性,依我国地势三级阶梯降低,区域创新水平呈逐级升高之势;从局部区域来看,创新高地往往处于区域低海拔洼地,如成都、西安分别处于低海拔的四川盆地腹心和关中平原腹地。
特征2:创新阶段呈“两极分化”。全国区域创新两极分化现象明显,东部地区已率先总体进入环境制衡阶段,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仍然处于投入驱动阶段,还尚未进入产出掣肘阶段。
特征3:创新追赶呈“底盘效应”。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在追赶东部的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底盘效应”,三个追赶区域间的排序并非由首位地区决定,而更多取决于周边更广泛的腹地区域,即由“底盘”的支撑性决定。
特征4:创新动能呈“柔性特征”。未来的区域创新,会更依赖于通过创新制度优化、创新市场培育、创新环境营造形成具有“柔性特征”的创新动能。总体来看,东部地区已基本实现创新动能的“柔性”转化,中部地区正加快“柔性”转化,而西部及东北地区已开始呈现转化趋势。
特征5:创新热力呈“西进态势”。从各项指数中西部前3位排名来看,成都创新综合指数、环境指数、产出指数均排名第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表现尤为突出,成为内陆区域创新的标杆。
深圳、武汉、成都领跑三大经济区
从经济区来看,创新综合指数依然呈现东高西低的总体格局,但西部进步明显、差距正在缩小。
东部创新综合指数排名前15位的创新元为:深圳、苏州、广州、南京、杭州、宁波、无锡、珠海、济南、佛山、东莞、青岛、厦门、常州、中山,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
中部创新综合指数排名前15为的创新元为:武汉、长沙、合肥、郑州、南昌、太原、芜湖、铜陵、湘潭、马鞍山、襄阳、株洲、新余、鹰潭、黄石。
西部创新综合指数排名前15位的创新元为:成都、西安、贵阳、昆明、银川、绵阳、西宁、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兰州、鄂尔多斯、克拉玛依、包头、德阳、南宁。
此外,从省际分布来看,四川呈显著的引领之势,除成都一马当先外,德阳、绵阳均强势入围,特别是绵阳领先于大部分省会,为非省会城市之首,居西部第6位。
创新推进浮现五大难题
《报告》认为,随着区域创新实践的不断推进,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成为阻碍创新的重要掣肘。
主要表现在:创新领域同质竞争、创新要素惰性沉淀、创新资源共享困难、创新跟随现象突出、创新生态发育不足。
《报告》建议,未来应以副省级和地级市创新水平提升为重点突围,重点在推动共生性错位创新、培育跃动性创新要素、优化交互型创新平台、营造友好型创新生态、鼓励引领式自主创新、引导普惠式共享创新上加以突破,加快开启创新2.0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