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新闻播音之美
刘玉蕾
【摘要】新时期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新闻播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从民族化、风格化、意境美、韵律美四方面论述了“新闻播音之美”,并针对时下越来越快的播读节奏和越来越轻松化、娱乐化的播读氛围探讨了如何把握时代主旋律、把准新闻播音基调,以探寻出真正的新闻播音之美。
【关键词】新闻 播音之美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央广新闻播报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央广中国之声主打“新闻牌”,其新闻播报一直被视为广播播音界的标杆。近年来,在技术升级和时代演进的共同作用下,大众对媒体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这对央广新闻的播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播得更好、播得更美”,即探寻“新闻的播音之美”,成为当下播音主持人的共同追求。
一、新时代对央广新闻播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央广中国之声播出新闻的总体特点是:节奏快、信息量大。
中国之声全天滚动的新闻资讯、评论等各类稿件内容总字数在10万字以上,这意味着播音主持人每天要面对大量的新闻稿件,如果心理上不重视、准备上不充分,不仅谈不上“新闻播音之美”,更有可能因播音水平低而导致受众大量流失。从数据上看,2017年新闻综合类广播所占市场份额首次低于交通类广播,位居次席。①新闻类广播的吸引力正面临着考验,播音主持人应该为此多一点担当。
今年3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建制撤销,组建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目前原三台在媒体融合方面积极作为,在播音员、主持人合作方面也是动作频繁,其中第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由央广《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音员为央视《新闻联播》配音。
二、播音美学的理论依据
播音,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语言艺术活动。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张颂教授指出,播音美学研究至少有四个问题不得不涉及:播音的民族化、风格化、意境美、韵律美。②新闻播音虽有其不同于文艺、体育、经济、交通等类型广播播音的特点,但从其播音技巧的把握来看仍符合这一艺术规律。
(一)“民族化”,树立民族自信
民族化的概念主要是相对全球化而言,强调的是要体现出时代和民族的共同认知。以播音界前辈夏青老师为例,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教师姚喜双就指出,“夏青这种饱满的感情中包含有民族之魂,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反映着我们民族所具有的阳刚之美:质朴坚定、自信豪迈、顽强乐观。”③
(二)“风格化”,播音语言艺术成熟的标志
“风格化”强调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个人化风格,具有独特性。从风格化的美学高度来考察,人民广播事业发展近80年,一批真正拥有个人风格的播音员让人印象深刻,讲的比较多的有齐越的“朗诵式”、夏青的“宣读式”、林田的“讲解式”、费寄平的“谈话式”,他们都为播音贴上了自己个人的标签。现在值得研究的还有央广的铁城、方明、于芳,央视的邢质斌、罗京、康辉等,都是播音主持界的佼佼者。
(三)“意境美”,创造新的意蕴境界
所谓“意境”,就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在把握和领会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里超越外在的形象,从而创造出新的意蕴和境界。④李白的《静夜思》就可以创造出一种思乡的意境,“一条消息、一篇社論,包括天气预报、节目预告,都应该富有意境美”。⑤
(四)“韵律美”,给听众美的享受
“韵律美”,体现在诗词、音乐、舞蹈、美术、建筑等多种艺术领域中,它同样适用于播音艺术。就广播而言,让听众从声音的波浪中得到多方面的满足,让播音这一时间艺术满载空间立体感及于对象,发挥普通话独特的韵律美肯定是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⑥可以想见,韵律美中的“播读”,或平仄讲究、或格律对仗、或和谐押韵,再辅以播音员“美妙”声音的独特表达,听众必然多了一层“美”的享受。
以上四点,相辅相成,相通相异,构成了播音美学的理论依据。
三、新闻播音中探寻“播音之美”
上升到美学高度的新闻播音要求播音主持人必须有过硬的播音基础,包括能够自如运用“情、声、气”来播读稿件。以下针对央广新闻播音作品的播读来进行分析。
(一)新时代新闻播音的“民族化”,播报应沉稳、大气
当前,在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重要活动的报道中,都会大量出现展现“民族化”特征的信息。
例如,自2018年元旦起,央广中国之声推出一档新栏目《习近平最新用典》,即用中国经典讲“中国经验”,以中国道理说“中国道路”。近期节目连续推出多篇报道,如《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等,对中国古代经典的自如运用,既彰显了习近平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深厚文学素养及其对古典文化的重视与热爱,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中国智慧。事实上,在日常新闻稿件中也会大量出现呈现“民族化”特性的稿件,对此,《央广新闻》播音主持人应以沉稳、大气的精神面貌出声,不要出现声音轻飘、心理紧绷、局促小气之态。此刻,播音员不再只是“小我”,而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代表,播报时要有民族自信,底气要足,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可妄自菲薄。
(二)新时代央广新闻播报风格将更加多元
播音风格,是播音员在播音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色和创作个性。它是播音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一个播音员成熟的标志。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张颂教授曾撰文指出: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内的播音风格可以表述为“爱憎分明,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⑦ 这当中也包含着美学理想。对央广来说,直到今天这一表述仍不过时,同时也会随着时代发展而生发出新的意向风格。一方面,央广有着悠久的播音传统,作为国人了解国内外新闻事件的重要窗口,一代代中国优秀播音艺术家长期聚集于此。在这里,可以听到最纯正、最悦耳的普通话,听到庄重、深沉、从容、大气的“大国之声”。另一方面,时代的前行让中国以更加进取、自信、成熟的姿态逐渐走向世界舞台,央广的播音主播人在播报时自然会更具个性、更富国际视野,语态上更朝气蓬勃、自信从容。
以2018年3月17日(全国两会期间)央广《全国新闻联播》的一篇新闻评论——《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国家的掌舵者,人民的领路人》为例。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社论指出,大国的扬帆远航,离不开掌舵者;民族的复兴征程,呼唤领路人。”惯性思维下播音员会将对仗句式中的“掌舵者”“领路人”放在重点加以突出,然而央广播音员于芳却直接提炼出“呼唤”一词,她强调“突出‘呼唤一词体现着当代人民的愿望与心声”,这种迫切的状态在这一强调中体现了出来。于芳播音的灵动、大气与态度鲜明的特点,凸显在她播报新闻时敢于停顿、敢于强调,敢于在情感调度上让看似平淡、中规中矩的新闻也有起有伏。
(三)新时代新闻播报“意境美”应表现为庄重、有大国气派
播音工作,是公认的“二度创作”,“意境美”特征就主要体现在这种“再创造”中。从播音实践上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锦上添花”。由于播音员的再创造,稿件变为有声语言之后,其中的精神实质、人物事件等都得到了准确、鲜明、生动的表达,既给人深邃的思想启迪,又给人高尚的美感享受。另一种是稿件“减色”,甚至“黯然失色”。由于播音员没有掌握政策精神,没有完美地表达稿件的思想内容,“再创造”成为“字变声”的简单念字过程,声音干瘪、苍白,影响了一系列工序的劳动成果。⑧
播音主持过程中寻找并把握“意境美”并不容易,但需要明确的是,央广新闻播报一定是权威的、可信的、有说服力的,节目的整体“意境”是庄重的、严肃的、沉稳的、有大国气派的。具体地说,节目中的每一条消息可以气象万千,但以整体格局来把控,一定不是轻飘的、放松的、娱乐化的。一段时间以来,“意境美”被“窄化”,大家认为只有诗词歌赋中的“韵味”才体现“意境美”,新闻播报中的“深沉”不算“意境美”,但事实上,庄重、严肃、大国气派的新闻播报始终应是新闻播音员追求的“意境美”。
(四)新时代新闻播报“韵律美”在于继承和发扬
实际上,即使是新闻稿件,也是有韵律和节奏感的,可以通过声音的高低、快慢、停连、起落、重音等方式去展现。
就央广新闻播报来说,韵律美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中国之声新闻大轮盘中“此时此刻”板块的播报,虽是单人播音,但注重“形式感”,兩分钟的一组短消息,正是强节奏形成了一种“韵律美”。再比如,各个时段新闻中男女声对提要的对播,形成男女声浪的交织,声音上的和谐,也形成了“韵律美”……
《方明的播音创作》一书中写到:“新闻播音是最考验播音员基本功的内容,不仅在于考察口齿的清晰流利,更在于考察播音员如何将很朴素的叙述语言播得吸引人。”⑨ 而在将“文字”转换为“语言”的过程中,将语言中形式上的“韵律美”表现出来也是一种能力。
央广主播团队多年来一直在探索多种播音形式下的“韵律美”,甚至在实践中借鉴诗词、音乐中“韵律美”的表达方式。夏青、方明老师都曾在其个人播音艺术发展过程中吸收运用了戏曲、曲艺中的表现手法。而这些优良播音传统需要今日央广主播团队继续传承并发扬。
四、结语
从新闻播报中探寻“播音之美”,当中既有共性规律,又有个性发展,在实践中一定有更多值得发掘的“新闻播音之美”,而整个探寻的过程也必将是长期而艰巨的。每个身处时代大潮下的播音主持人都应勇于担当,为时代留声,为社会留痕,为民族呐喊,为国家鼓与呼。
注释
①解永利:《新闻综合类广播》,《中国广播》,2018年第5期。
②⑤⑥张颂:《播音主持艺术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145页。
③姚喜双:《播音风格探》,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6月第1版,第116页。
④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46页。
⑦ 张颂:《播音主持艺术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160页、157页。
⑨刘卓:《方明的播音创作》,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第33页。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新闻节目中心)
(本文编辑:饶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