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中思 “意”趋深
吴云洁
语文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核心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对于高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品质提升的培养一直是教学中的关注重点,学生通过语言运用,能获得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才能真正具有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的思维品质,因此对于学生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对其思维方面的思辨能力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在写作教学中也要努力通过具体分析操练、指导方法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
思辨性思维本来是书育哲学范围的,但是通过考察近年我国的高考作文试题以及评分标准来分析,明显发现思辨性方面的立意要求要来越多,对高中学生理性地、全面地思考问题能力和辩证地、深刻地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也越来越受到高中语文教师和高三学生的重视。思辨性思维对考场作文写作乃至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笔者主要介绍了自己在教学中从一则“书店撵出只看书不买书的孩子”这则写作材料的审题立意展开,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书店和孩子的对与错”引出“一分为二”的思维概念,然后逐步深入巩固,提出了运用思辨性思维进行作文训练立意的时候需要注意的问题。
笔者在执教高考作文立意指导课的时候,针对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展开训练,选取了这样一则材料:
一家书店把经常只读书而不买书的孩子们撵出书店,是因为书店是卖书的地方,不是看书的地方。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们什么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们如果单单从材料的指向上看,作为一家书店,把经常在店里只是看书而不买书的孩子撵出去是错误的,但是我們就把书店的这一做法给予完全否定吗?孩子们长时间只读书而不买书,可见其对知识的渴求是非常强烈的,但是这样的做法是否符合社会公德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书店、孩子这两方不论是谁的行为都有正确的一个方面,当然也都有不恰当的地方,这个时候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去看待这个问题,通过对这则材料的分析正好可以进行一次思辨能力的训练。
下面,笔者把对学生进行思辨性训练分为三个阶段,实施激活学生思辨能力的审题立意指导作文教学。
第一阶段:讨论梳理阶段
笔者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梳理出很多的作文立意:
书店:书店应该具有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担当;要尊重知识;知识是无价的;尊重孩子就是尊重未来;文化场所不能失去方向……
孩子: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求知是人生的第一追求;读书无过,求知有道;不能剥夺孩子读书的权力……
当然,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也有提出“书店是靠卖书来盈利的企业,撵走只读书不买书的孩子,是书店的本分”“我的地盘我做主”“孩子只读书不买书有失社会公德”等不同于以上两种观点的立意。但是我们仔细分析来看,这些学生的立意和观点明显是非常片面的,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的及时点拨和引导。笔者在这个时候提出了两个问题:
①你认为孩子和书店谁对谁错?我们如果单单说哪一方是“对的”或者说哪一方是“错的”,是否合理?
②我们如果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应该怎样评价这一现象才是客观的、全面的?
经过学生的又一番讨论之后,学生们普遍认同了书店和孩子都有对的地方,也都有不妥之处。如果从书店的立场出发,书店作为文化场所,应该承担文化传播的责任,但是书店作为企业仅仅为了自身的盈利而撵走长时间只读书不买书的孩子也实在是无奈的做法;从孩子的角度分析,读书本来是没有任何过错的,但是长时间在书店只读书不买书也是违背社会公德的。这样一来,“完全否定”或者“完全肯定”的观点就都被彻底颠覆了。接下来,给学生提出“一分为二”的概念,这个时候学生的认知就会水到渠成地上升到了哲学的范畴层面上了。
第二阶段:能力巩固阶段
学生的辩证法理论在这个时候已经建构起来了,需要进一步的巩固、强化、加深学生对这个“一分为二”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笔者用PPT给学生展示了两个题目,要求学生从这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完成对所选题目的思辨性分析。
1.生命在于运动
2.沉默是金
下面是学生的讨论发言:
生1:生命确确实实在于运动,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出发,“运动”是不能一概而论的。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也是因人而异的。年轻人喜欢打球、登山、跑步;老年人喜欢钓鱼、散步、打太极拳。我们在运动的时候如果选择不是很恰当,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反而有害于身体的健康,所以说“生命在于运动”也要充分分析运动的形式是否合理。
生2: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固然是不错的,但是一定要在运动的时候考虑“度”的问题,凡事都要在合理的范围内,运动也不例外,运动要适度,过度的运动是不利于人们的健康的……
生3:沉默是金,但是沉默也要考虑场所,也要考虑具体的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概沉默,就是懦弱的表现。敌寇入侵,我们不能选择沉默;贪官横行,我们不能选择沉默;维护民权,我们不能选择沉默;老人跌倒,我们更不能选择沉默。所以,沉默不一定是金。
生4:我觉得生命在于静止,例如千年的乌龟,之所以能够那么长寿,就在于在“静”中生存……
很明显,前面三位学生的发言,是能够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的,是能够运用辩证思维去立意的,而学生4的发言,是否定了原先的观点“生命在于运动”,提出了新的观点“生命在于静止”,不属于思辨性的分析。那么,怎样的思考才是“思辨”呢?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们的学生有了思辨性分析,要在整个作文中占有多大的比例?
第三阶段:方法落实阶段
笔者为了把握、点拨好这次引导,抓住这次好的时机,给学生展示了《不要在颂歌中迷失自我》,要求学生读完这个文章之后,对文中的“思辨性”观点进行讨论和点评。
不要在颂歌中迷失自我
①有人把“毒舌”比作良药,苦的让我们没法接受,那么,溢美之词就是蜜酒,会让许多人沉醉其中,在沉醉中迷失自己。
②溢美之词是把温柔刀,一刀一刀砍着不能清醒的认识自己的人,最终会把曾经的太阳变成乌云,压得一切都是那么无力,一切都会扭曲。
③如果说《国色天香》只是为了点燃一盏油灯,那么《美人心计》则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再来一部《宫》就会立刻点燃了爆竹,让主人公一炮走红。各种溢美之词会源源不断的跑来,“金牌编剧”的名声会喊得十分热闹。各种赞美之词让他们忘乎所以,会更加盲目的去追求名利。可是他们会忘记,有的东西不是急来的。一杯好喝的豆浆需要慢慢的磨,一杯名茶需要慢慢的品,创作也是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日月的磨练。
(经过讨论之后,笔者又给学生抛出了新版的《笑傲江湖》,这个时候终于点燃了学生的火药桶。)
④当东方不败由男儿身变成女儿身之后,并且和令狐冲谈起恋爱的时候,终于学生们忍不住自己的疑惑,开始质疑,改编电视剧的底线到底在什么地方?令人可笑的是,居然还有人在大喊,我没有看过原著,如果没有于正编写的戏,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竟然有《笑傲江湖》这么好看的作品!大众的点赞显然是把于正捧得过高,同时也把于正给彻底颠覆了,也伤害了过于吹捧他的人。如果一个编剧不尊重原著,观众居然还如此为他叫好,试问,人们的是非观到底扭曲成了什么样子?
⑤当龚琳娜的一曲《忐忑》在网络上火爆的时候,人们开始纷纷模仿,高呼这是“神曲”,于是在这样的追捧之下又捧出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不能理解的《法海不懂爱》,只是简单的重复循环的歌词,很显然这是龚琳娜音乐的特点。然而接下来的《金箍棒》更让人大跌眼镜,引起网友高呼:“这到底是什么玩意!”显然,在溢美之词的背后,让音乐变了变了味,让音乐成了吸引观众眼球的工具,这样我们传统的音乐本身所承载的意义就荡然无存了。
⑥夸奖是有益的,但是如果溢美之词过于泛滥就会使人忘乎所以。捧红了一个人,一部剧,就容易让人为了创作而创作,为了盈利而创作,就会失去创作的本来意义,就会导致创作者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自我。这些溢美之词就会让创作者的创作偏离了方向。
⑦如果于正能够及时的认清自己,也就不会招致演员的一阵毒打,如果龚琳娜不受溢美之词的影响,也不会留给后来这么多的诟病。
⑧我们如果能在溢美之词中保持清醒的认识,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能够认清溢美之词的虚伪面孔,才能让阳光永远照耀大地和内心世界。
讨论和点评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
问题一:思辨性思维是不是就是简单的否定或者肯定?
问题二:文章是怎样一分为二进行分析的?
问题三:思辨性的语段在文章中占有多大的比例?
问题四:思辨分析和正反论证有什么不一样?
生5:文章中第6自然段是思辨性段落,首先肯定了“夸奖是有益的”,然后阐明了夸奖的“度”,这样,作者的思路就回到了课文的中心论点上来了,论证很清楚,阅读之后让我们觉得作者分析的有理有据。
生6:文章的观点是不要在颂歌中迷失自我,第6自然段中作者的思路一转变,提到了“夸奖是有益的,但是过多的溢美之词却容易诗人忘乎所以”的思辨论断,简单的提到了观点,没有过多的论述,这样突出了重点。
生7:思辨适合正反论证不同的,文章如果是正反论证的话,就应该写和这几个观点相反的例子,而文章只是一分为二的提出了“夸奖是一把双刃剑”而且点到为止,恰到好处。
这样经过我们的谈论、探究,我们不仅就《不要在颂歌中迷失自我》的思辨性做了分析,还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明确了“思辨”是思考、辨析,不是狡辩和胡搅蛮缠,更不是正反论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就是对事物多角度的分析。
综上所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提到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建构是运用的前提,而运用则是建构的重要途径”,双方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其实写作就是被认为是偏向运用的学习,而引入写作知识技能来训练写作能力便增强了学习的建构性。如果我们站在认知哲学的角度理解写作训练,通过情境化设计,进一步加强写作训练中的思辨训练有效性,并且能适当根据学情等因素选择相应的学习重点,开展针对性的写作活动,那么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会更有一体性的效果。
思辨是一种具体的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思维品格。理性地思考、辩证地分析問题是高中学生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学生作文有了思辨性,就具有了一定的哲学思考,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不同的思维学习活动之间发生激荡,在深层次、多维度上促进学生的语言建构,学生的作文就会更加全面、深刻、理性。
[作者通联:上海建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