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教育与高中化学教育如何更好衔接
丁语嫣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大学化学教育与高中化学教育在衔接方面的问题也逐渐变得更加突出。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不仅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并且这些阶段也是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在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衔接这一方面,其相关研究十分薄弱。本文首先简要地分析了大学与高中化学教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实现两者有效衔接的合理对策。
关键词:大学化学教育; 高中化学教育; 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8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5-005-001
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调整以及教材的改编等都会对大学化学教育以及课程造成一定的影响。作为大学化学师范学院学生来说,要实现两者衔接需要从教学内容以及方式等角度有自己的建设意见。
一、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方面
中学的化学教材相对较少,教材的内容基本涵盖主要原理,知识的层面也相对比较广泛,但是理论层次却相对比较低。与以往的旧教材相比,新兴的知识相对比较多,视野也相对广阔,但是内容的深度却随之出现了严重的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学校以及地方之间的差异,学生除了高中时期使用的化学素材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他选修的实际内容基本一致。
大学化学教材种类相对较多,因此各院校使用的教材不能实现统一。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所学的化学教材主要包括无机化学与普通化学两类。教材主要有《新大学化学》与《无机化学》两种。《新大学化学》主要宗旨是帮助学生明确化学基本理论以及相关知识。《无机化学》基本包含了高中必修以及选修的相关内容,并且與《新大学化学》教材相比理论以及系统性也更强,其层次以及深度也要远远的高于高中化学的相关内容。
(二)教学方法
高中化学的内容相对较少,并且课时也相对较多,教学进程也比较缓慢。教师对于知识点的讲解也趋向于更加详细与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作业以及习题等方式,促使学生不断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大学化学的内容相对比较少,课时也相对较少,在课堂上教授的化学内容十分丰富。而大学化学教师在进行课程讲授之时,将重点知识以及相关理论作为教学重点,十分重视化学知识的应用性。很少组织学生进行课后习题的练习,对于知识内容的掌握全靠学生课下的自主总结与归纳。大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接触几乎仅限于课堂,学生很少会有机会对教师进行信息的反馈。
二、实现高中化学教育大学化学教育衔接的有效对策
(一)授课内容
大学化学在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低起点与高输出的原则。首先,需要在基础知识方面实现对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只有做好基本的起步工作,才能为进一步深入地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有关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重点知识以及基本理论等相关衔接工作也是重点内容。另外,还要注意对其中包含的陈旧以及无用知识进行相对大胆以及合理的去除。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不断引进新型的理论与知识。
授课内容的选择需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的知识水平都是各不相同的,在同一学校的同一批学生,他们的知识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基于此,在进行教学内容以及难度的选择方面,需要注意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要照顾个别差异,还要兼顾整体水平,以此作为主要前提来确定教学内容的主要侧重点和难度方面的要求。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
开展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形式是知识讲授。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不能实现面面俱到讲解所有的知识点,教学的主要中心是进行重点知识内容的讲解,对于重点知识以外的其他知识留到课后让学生进行自学。因此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重视起来。
大学时期的课后时间要相对比较多,因此需要学生将这些时间充分利用起来,通过自主学习来进行学习信息的反馈,及时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与复习。对教师的建议是,可以为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导,具体点来说,需要教师为学生布置课后题目,或者是对学生在平日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有效的解答。尤其是大一的新生,刚刚进入大学生活,摆脱了以往严格的军训式学习氛围,难免会过于放纵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自修指导,帮助学生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制定学习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以此来收获丰富的专业知识。
综上所述,本文初步探究了大学化学教育与高中化学教育的基本衔接对策。在实现大学与高中化学教育衔接的过程中,大学教师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直接影响教育衔接质量的好坏,不仅如此,对于非化学专业教学的质量水平提升以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德强,李君,李俊芳.农学类专业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衔接教学[J]山东化工,2019,48(20):227+232
[2]罗晓明.高中新课程改革后大学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实践探析[J]湖北农机化,2019(15):58
[3]刘婧靖,王平,谭春红,何禹震,陈文琪,肖锡林.以学生为中心探讨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教育的衔接——无机化学主题[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40(08):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