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三山五园”校本课程体系开发

    刘荣铁 周丛丛

    

    [摘? ?要]整合教育资源,进行大胆创新,优化课程体系,是新时期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利用位于“三山五园”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丰富的资源,开发相应的“三山五园”校本课程体系,既是北京市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发展的需求,也是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文章以校本课程“玉泉山下的农耕文化”研发为例,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探讨建构“三山五园”校本课程体系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三山五园;农耕文化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因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每一所学校在其长远发展和文化积淀过程中必须首先明确的核心问题。而在这一核心问题中,所围绕的中心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因此,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需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中。北京市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围绕优势资源“三山五园”开发校本课程,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而“玉泉山下的农耕文化”是“三山五园”校本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贯彻与实践。

    一、核心素养下“三山五园”校本课程開发

    及其意义

    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根据这一总体框架,课程改革将由原来注重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中小学教学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即: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课程教学的综合化、实践性发展趋势;更加关注学生实践课程中的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等。而现阶段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无法一一满足具体学校学生的独特性、个性化发展需求,这就要求学校从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和本校实际办学需求出发,立足本校的独特资源优势,开发出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

    “三山五园”是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三山”指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五园”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和畅春园,“三山五园”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恰好位于“三山五园”皇家园林景区的环抱之中,具有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我国是拥有五千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保留下来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三山五园”作为明清时代规模宏大、最为繁华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围绕“三山五园”开发校本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如何将“三山五园”的地域资源转化为学校的课程资源,服务于学生,这就需要对“三山五园”特色课程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为此,学校将“三山五园”课程定位课堂内外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其实施主要着眼于四个着力点:一是注重多元体验,让学生走进体验馆了解家乡文化;二是开展项目研究,让学生学会研究的方法,形成研究报告;三是开发精品课程,立足于多元体验和项目研究,以“三山五园”为主线,形成几门精品校本课程;四是举办“三山五园”教育进课堂活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三山五园”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有利于落实核心素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期,课程改革形势下的核心素养不仅强调学生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更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这些核心素养的培育,若只依靠严格而统一的国家课程则很难做到,而校本课程可以提供辅助。校本课程将各学科知识融入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校本特色课程还彰显了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传承了学校历史文化传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从而增强集体荣誉感;校本选修课程还能够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精细化课程设计,丰富学生的体验,增进其社会参与,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2]。

    基于“三山五园”资源的开发与实践,有机地将园林景区历史源流、文化内涵、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在内容建构、组织实施及目标评价上,为学校基于核心素养开发校本课程积累有效经验,并且通过丰富的课程设计,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让学生动手动脑、合作探究,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和传承“三山五园”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2.有利于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三山五园”地区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它是北京市海淀区着力打造的全新世界文化名片,而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恰好坐落于“三山五园”腹地。学校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上多下功夫,以促进师生、学校的共同发展。

    (1)将“三山五园”作为拓展学生学科认知的重要素材

    初中教育以“宽”定位,关键是增强教育的拓展性。而“三山五园”作为补充性的课程素材,正是对学生积累知识的有益拓展,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使之在头脑中建立起立体、互联的知识体系网络。

    (2)将“三山五园”作为开展综合社会实践和开放性科学实践的实施场地

    “三山五园”为学校适应新中考改革,开展综合社会实践和开放性科学实践提供了天然的实施场域,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实践和考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发现并发展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领域。

    (3)将“三山五园”作为开展学科实践的资源载体

    北京市新出台的课程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各学科开展10%学科实践的重要要求,并且具体指出了10%学科实践的实施方式。以“三山五园”为资源载体落实各学科10%实践要求,能够通过跨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以及课时的有效整合,让各学科实践的开展更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并且能够突显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三山五园”校本课程通过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并且让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建设。如此,学生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在体验中感悟,在互动中创新,激发了课程学习兴趣,提高了课程学习质量。

    二是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广阔平台。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校本课程建设,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契机。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目标制定、内容选取、实施及评价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而且能够得到系统培训与相关专家的指导,并且增进了与其他教师的合作交流,从而促进了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

    三是以“三山五园”为课程核心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在目前是非常有创新意识的,有助于打造学校的教学特色,彰显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为学校的发展拓展新的局面。

    二、“玉泉山下的农耕文化”校本课程的研发

    “三山五园”的资源十分丰富,内容上可以涵盖各个学科,为此,可以从学科角度开发相应资源。即先开发与学科内容贴近的资源,落实学科育人目标,然后在学科之外发掘有效资源,建构课本之外的有效情境,激发学生探究与实践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玉泉山下的农耕文化”课程主要基于历史学科和地理学科视角研发而成,有一定的学科背景,学生不会感到完全陌生。同时,让学生在既熟悉又新奇的情境中体验课程内容,进行思考与探索,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学生核心素养与“玉泉山下的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内容解读

    利用“三山五园”资源,开发“玉泉山下的农耕文化”课程,其设置和实施策略应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引。因此,围绕核心素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解读。

    (1)以中国古代农耕思想和农耕文化为视角梳理玉泉山京西稻发展史,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3]。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历史史实有准确的理解。中国古代社会以农立国,统治者历来重视农业发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玉泉山下的农耕文化”校本课程中,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上农耕思想和农耕文化的梳理,让学生对已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还原历史的真实场景,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治者对农业发展的重视,进而理解玉泉山下京西稻的发展和皇室重农文化之间的关联,从而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加深其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2)以京西稻和玉泉山生态环境为视角梳理玉泉山地理环境,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京西稻之所以能够在玉泉山下种植,还和玉泉山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4]。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玉泉山的地理环境,就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并灵活运用地理学科相关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玉泉山下的农耕文化”课程中,学生将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比如,研究气候和水文的关系,土壤和植被的关系等;综合研究地貌、人文、气候、植被和土壤等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地球表面全部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样,在研究层次上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有助于学生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京西稻水稻品种培育的价值和意义。

    (3)以京西稻的生产与民俗以及学农体验为视角,提升学生学习创新、体验探究的综合实践素养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内容应体现出综合性、结构化和实践性的特点。“玉泉山下的农耕文化”课程内容是多门学科内容的融合,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程内容体现出实用性,能够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意识等核心素养。在课程实施中,更加重视学生的亲自参与与体验,促进学生手脑并用、学思结合,同时以丰富、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对于这一课程,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在于实地观察及参与京西稻生产和收获的整个过程。由此,学生对古代和现代农业生产劳作形成了更加直观、形象而深刻的认识。

    2.“玉泉山下的农耕文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实施及评价

    (1)“玉泉山下的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内容

    “京西稻米香,炊味人知晌,平餐勿需菜,可口又清香。”这首老北京的歌謠中描述了京西稻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京西稻作为“御稻米”,是由清代康熙皇帝专门从南方引进,亲自试种并大力推广种植的粮食作物。学校位于玉泉山下,具备开发京西稻相关校本课程的优势和条件。“玉泉山下的农耕文化”校本课程主要面向学校初中阶段学生,考虑到他们已经对历史、地理和相关文化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并有较强的求知欲和一定的理解力,课程内容以了解地方文化、传统民俗及其内涵的拓展性文化知识为主。具体来说,是以“京西稻”为主线,从京西稻的种植条件、种植史等方面介绍京西稻的具体信息及其蕴含的传统文化。课程设计及素养目标如表1所示。

    以第三部分“探秘京西稻的发展史”为例,可以设置4课时。第1课时为“京西稻的‘皇家血统”,主要介绍京西稻的稻种培育史以及京西稻不同于其他稻种的地方,并且介绍在康熙皇帝的亲自管理下京西稻的选种与培育过程。第2课时为“京西稻与观稼辅政”,由于京西稻的发展与皇室的重农文化有着极强的联系,所以这一讲主要介绍京西稻种植中的重农文化。第3课时为“京西稻与农业管理”,由于农业是封建社会最主要的产业,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而京西稻在我国的农业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这一讲主要介绍京西稻与农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文化。第4课时为“京西稻与皇室生活”,京西稻曾经是供皇室消费的主要稻种,所以这一讲主要介绍京西稻的流通领域。

    (2)“玉泉山下的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实施

    “玉泉山下的农耕文化”校本课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践能力进行分层次、有梯度的课程设计。

    第一层次面向七年级全体学生,进行有关玉泉山京西稻历史源流、自然环境及生产和民俗的了解和学习。以讲授和实践为主,习得知识和技能,体验京西稻种植的过程,了解传统农耕文化。

    第二层次面向选修校本课程的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指导教师可给出具体可探索的课题,或学生感兴趣的个性化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对京西稻相关历史和地理环境进行实地考察记录,对相关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最后进行结果的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反思。

    第三层次面向自行组建兴趣社团的学生,在前两层次基础上进行京西稻培育活动,进一步与生物学科相结合,进行植物分类挂牌活动、盆栽设计与养护活动等,探究京西稻品种的种植与收获的全过程,在普及方法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兴趣,为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平台。

    (3)“玉泉山下的农耕文化”校本课程评价

    “玉泉山下的农耕文化”课程强调学生在课程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判断,不断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课程评价应包含以下特点。

    一是评价理念要具有多元化、过程性、发展性和全面性。评价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评价要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评;评价要更加重视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要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二是课程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和开放性。评价要重点关注学生具体关键能力的成长。课程评价方式包括口头表达、团队合作、阅读写作、实践问题的解决、作品的展示等。此外,教师还应当注重学生在实践情境中的成长和改变,并且要更加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三山五园”资源优势开发相关校本课程“玉泉山下的农耕文化”,以期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今后,学校将结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关于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在现有校本课程建设基础上进行更深刻、更广泛的研究和探讨,以形成独具特色的“三山五园”校本课程体系,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

    [2]李文杰.核心素养视阈下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及设计策略[J].甘肃教育,2019(11):71.

    [3]徐蓝.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25.

    [4]肖杰.“五举共生”提升初中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J].地理教育,2019(S2):39-40.

    (責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