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养培植下的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律动教学

    谢若

    【摘? ?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低年级段是学生奠定认知和能力的最佳时期。小学音乐课的律动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很好地完成了学生从幼儿时的“游戏式教学”到一二年级的“间接经验学习”的过渡。本文将基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究律动教学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音乐素养;律动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1?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09-0151-02

    Rhythm Teaching of Music Lessons for Lower Grades of Primary Schools Based on Quality Cultivation

    (Wenzheng Primary School, Yuh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China)XIE Ruo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ag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the lower grades of elementary school are the best period for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ir cognition and ability.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rhythmic teach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music class ha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game-based teaching" in early childhood to the "indirect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grades.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specific methods of rhythm teaching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Keywords】Music literacy; Rhythm; Classroom teaching

    律動不光是音乐教学的内容,也是学生素养提升的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了解舞剧,音乐剧,直观地感受舞蹈律动和音乐之间的联系,进而通过自编自导音乐剧、扮演生活角色等来感受音乐课程的实践性;教师也可以通过在课堂上用带有特殊节奏律动来玩音乐游戏,从而让学生掌握音乐相关知识与技能;教师还可以根据旋律节奏设计不同的律动,用更加形象具体的方式来解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重难点旋律或是节奏。同时律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也能提升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从而提高音乐素养。

    一、将律动渗透在课堂常规中

    (一)提炼常规渗透音乐素养

    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律动对他们的素养生成非常重要。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一方面也能培养他们的音乐思维。学生在律动的环节中踩着节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创造性,在节奏的律动中自由地舞蹈,身心都是愉悦的,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同时它将实践性带入音乐课堂,做与练、做与学对接起来,也让音乐思维随着节拍生成。换言之,律动就是通过教师临时设定的、原先固定的韵律、预设的或者学生临时发挥的舞蹈中的基本动作,在“唱游”的练习中进行音乐学习。学生通过边歌边舞的形式全面锻炼身体,在提高他们动作协调性和韵律感的同时,也让他们想起幼儿时的游戏时光,也更激发他们丰富的情感、奇特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可将律动设置在学生的日常礼仪中,让他们将使用这样的音乐形式变成生活起居的一种习惯。

    (二)架构音乐课堂常规模式

    教师巧妙构思,将音乐的律动与礼节融入课堂的学习中。教师打破传统文化课的模式,对于“上课”“起立”等这样的礼仪活动进行了改良,以让传统的礼仪焕然一新,也让律动变得程式化。课前教师可以弹奏或播放一段音乐,作为上课的标志。这个弹奏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若班上有许多学生都有学习过一些乐器,教师正好给了他们一个锻炼展现的机会。比如笔者用“135”这个和弦提示他们安静坐端正,每当我或者“小老师”弹出这个音,学生就把手背在背后,后背挺直,只坐半张椅子,用一个律动的动作解决上音乐课的体态问题。用“1234567”音阶上行的方式代替喊“上课”“起立”,并将师生问好行礼的过程也设计成律动。这样,一上课就能很好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二、以律动建构课堂教学环节

    (一)以律动为核心感知音乐

    设置律动的环节,对学生来说,是让他们的多感官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来,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节拍、节奏以及音色的教育,进而强化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明显地,律动可以使音乐教学动态化,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进而实现音乐教学的创新。让学生能主动地体验律动,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还要遵照他们的年龄特点,尽量地将游戏与律动对接起来。对于一二年的学生来说,玩还是他们的天性,幼儿园的游戏时光是他们音乐课憧憬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将律动与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可设置一定的音乐学习情境,让他们在游戏中识别高低音,在体验中感知音乐的旋律,使认知在快乐中得到深化,使音乐的艺术价值在律动中得到展示。同样游戏也是对接学生认知的一种方式,低年级学生的认知与能力都非常有限,比如他们的思考方式、表达模式、交流形式等都处于幼儿的状态。这就造成了他们不能安静地聆听音乐,更喜欢用游戏的方式加以补充,甚至边唱、边做动作。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快乐的啰嗦》为例,笔者先让学生听音乐的主题旋律A段并根据音乐给的感觉自由地做想做的事。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听的时候都会随着节奏不由自主地律动起来,这就是感知音乐的过程。然后教师根据速度、节奏和学生一起设计不同的律动,并在聆听的过程中实践起来,把聆听变成有效聆听。这其实是让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过渡的一个过程。

    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接受与内化,为接下来的游戏做了充分的准备。笔者让学生围成一个圆圈,他们每人都假装拿着一个装了水的小碗,随着乐曲开始响起,他们向着圈中间洒水。自然地,他们会根据音乐的速度和节奏洒水,做动作。笔者无须指导,所有的动作都由他们自主发挥。教师能在学生游戏的过程中,从他们泼水的节奏中直观地观察到他们用律动表示的对音乐的理解。可见,律动与音乐相结合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进而充分调动他们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律动为媒介学唱歌曲

    将歌曲与律动融合起来,能让低年级的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喜欢音乐。歌曲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促成学生素养生成的主要方式,更是他们在生活中展示音乐才能、表达自我情怀的方式。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歌曲是有一定难度的。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歌词,知道的汉语非常有限;另外一方面又是由于他们懂得乐理非常少,不能体会其中用音乐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可将歌曲以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能从画面的整体的气氛中感知音乐。学生可以先跟着视频里的节奏自由地哼唱,接着再观察模仿视频里的相关动作与表情。

    以人教版二年级第三册的《过新年》为例,它是一首节奏欢快、情感热烈的儿童歌曲。在歌曲结构上它采用四二拍,五声C宫调式,单乐段格式。歌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律动性,因为它采用的是汉族民间音调和秧歌舞的节奏,同时歌本身用“咚咚锵”模拟锣鼓声,又将舞蹈律动的特色进一步彰显。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后,为了让学生对这样的律动有更深刻的领会,首先,笔者示范打鼓,让学生仔细观察其中的特点。他们能够发现鼓声是由弱到强的,笔者顺势总结这样的现象被称之为“渐强”。其次,让学生仔细观察,先让他们自由地敲一会儿鼓,感知其中的律动。当然,学生的体验是有序的,过程中要有教师的指导,教师的参与。因此笔者将学生以一竖排为单位排列开来,第一列先开始轻轻拍打,接着根据老师的提示按照顺序一列一列地加入进来,等到所有的组都打起来以后,看教师提示让力度逐渐增强,到达高潮后结束。

    整个感知律动的过程,学生的眼睛看着教师,耳朵听得仔细,律动在手上流淌。舞蹈也是歌曲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这首歌中教师可将秧歌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也来舞一舞。教师在学生的凳子中间放了两条红带子;学生安静快速地把它们捡起来,一手一条,准备姿势站好,跟在教师后面舞起来。学生就这样感知着舞蹈律动,他们先跟伴奏邊唱边打鼓,再跟伴奏边跳边跳舞;最后,分组表演,跟伴奏。在律动中,教师从动作、舞蹈、表演的节奏和方式训练学生基本的音乐节奏反应、配合、协调等能力。在强化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同时,也减缓歌曲的难度、化解学生在音乐认知上的难点,也为歌曲的教学增加趣味性。

    三、结语

    总之,小学音乐教师要充分运用律动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进而提升他们的核心能力与全面素质。运用律动,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律动参与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身体与思维有效结合,并使他们通过身体韵律动作的展现,实现音乐、舞蹈、律动的三位一体。

    参考文献:

    [1]周月.浅谈舞蹈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J]北方音乐,2019(08).

    [2]兰雅琴.基于音乐核心素养下的体态律动在小学低年级欣赏课堂中的有效运用[J].考试周刊,2018(79).

    [3]李晓玮.基于发展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施策略[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02).

    (责编? 张?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