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文言文词汇教学策略微探

    王庆华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难点。文言文教学的难度首先体现在对文言词汇的理解上。因此,文言词汇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初步探究文言词汇教学的策略:调动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区分不同类型的文言词汇、词汇教学力求“言文合一”、重视课外巩固和探究。

    关键词:中学语文; 文言词汇;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5-022-002

    文言文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都是中国古代作品中的经典名篇。在当今社会之所以高度重视文言文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古文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并在此基础上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言文教学包括“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文言”是文言文教学最基本的内容,不管是鉴赏手法还是体会情思,都要先扫清词句障碍,故“文言”一直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难点。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对文言词汇的处理常常存在逐字翻译、“言文分离”等问题,更有甚者,把文言文阅读课硬生生地上成了“古代汉语”课。所以笔者试图探究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处理文言词汇教学。

    一、调动学生已有学习经验

    文言文距今年代久远,所以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会不同程度地存在距离感和隔膜感。但是,即使学生阅读文言文存在困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依据原有的学习经验解读文言词语,而不必逐字逐句地讲解翻译。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文本中出现的文言字词同学生已经学过的文言知识进行对照,鼓励学生整合新旧,迁移运用。比如,《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一句的“异”,人教版课文中未作注释,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参照以前接触过的类似文言现象,比如学生在七年级学过的“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与“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这样,学生即使不能够准确把握“意动”的知识,也可以温故知新、触类旁通,理解“异”这一文言词语。再比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一句中的“军”,老师就不必再讲该词的词义和用法,而应该引导学生回顾同一单元学过的“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前后联系,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言词语,既夯实基础又减轻了积累负担。

    二、区分不同类型文言词汇

    在文言文教学中,解读文言词汇应该坚持“放过、突出、深入、分离[1]”这四个原则,切忌平均用力,字字落实,教师只对文本中的重要字词作解析即可。

    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是文言词汇教学的重点。这些“常用字词”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多是“一词多义”。所以语文教师应该足够重视,避免学生“以今释古”,适当给学生补充一些词汇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明了这个词的词义发展脉络。比如“缘溪行”(《桃花源记》)的“缘”字,课文没有注释,学生联想到现代汉语中的“缘故”“缘分”等词语,会产生理解困惑。所以教师可以理清“缘”字的词义演变轨迹,让学生知晓“缘”字“顺,沿”的古义同其本义“衣边、边饰”的内在关联。再比如,“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的“婴”,虽然课本注释为“缠绕”,但因古今词义差别大,学生仍然难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补充词汇知识:婴,从女,賏(yīng)。“賏”是颈项链。本义:妇女颈饰,似现代的项链。引申:缠绕,反复盘绕其上。

    引导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对于体现作者思想的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的字词,教师要深入挖掘,引导学生领会其中的内涵。比如,在《陈情表》中,李密在全文用27个“臣”字自称自指,这个字背后一定包含深意,需要师生深入探究。

    在文言文篇目中,也有一些字词是不需要教师特别讲解的。有些词语古今一致,对学生来说没有理解难度,老师则无需处理。还有一部分是生僻字词,在文言文阅读中出现概率小,而且课本也有明确注解,老师更不必讲解。

    三、词汇教学要力求“言文合一”

    “文言”“文章”“文学”“文化”是文言文的一体四面。“文言”是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它绝不是文言文学习的全部内容和最终目标。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传承和反思[2]。而文言文在文言、传统思维方式、古代仁人贤士的思想等多个层面上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文言字词教学要做到“言文合一”,需要通过文言字词的学习,带动对文章深刻内涵的理解。教学时,老师在找到重点字词之后,可以从字形和字义入手,深入挖掘字词的文化内涵,并将其与文章的解读相结合,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陈情表》中,“臣”字看似浅易,但联系李密和晋武帝并非君臣关系的文化背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深入挖掘“臣”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作者的表达意图。教师可以在幻灯片上展示“臣”的字源流变,让学生知道“臣”是象形字,像一只竖立的眼睛形,字形表示俯首屈从之意。这样,学生就能理解作者用27个“臣”,是为了向晋武帝表示自己的屈服之情。

    除此之外,还应该将“言”放在课文和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而不是将其孤立单独学习。因为任何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语境,没有“文”这个大的语境,“言”的学习就没有活力可言。一词多义是文言文词汇的常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随文释义,即通过上下文语境探求和判定词义。如:《荆轲刺秦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轲自知事不就”中的“就”字,这篇文章未注释“就”字。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比较前后两个“就”含义是否相同,并启发学生通过上下文解决疑问,前一个“就”字和“车”组合,当为“乘”;后一个“就”与“事”搭配,可以解释为“成功”。

    四、词汇教学应重视课外巩固和探究

    文言文词汇教学既要重视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分析,又不能忽视学生课外的巩固练习和自主探究。课内的精讲与课外的巩固练习相结合,学生的词汇积累才会更扎实。在课堂外巩固文言词汇的传统模式是,在老师布置字词积累作业后,学生更倾向于脱离文本,机械记住一个个注解。以这种方式巩固文言词汇,学生很容易遗忘而且还易产生抵触心理。笔者认为,即使是课外学习,教师也不应该只提出要求,而不提供指导和帮助。在文言文教学中,学习文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课文。所以,在课外学习中,教师可以围绕课标中列出的重点字词,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为原则,挑选合适的文言文篇目供学生阅读。在阅读实践中,学生可以迁移运用,正确理解相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断强化记忆。老师还要鼓励学生尝试在课后以自主、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文言字词的内涵。比如,在讲解《鸿门宴》时,老师可以围绕“大王来何操”“我持白璧一双”等句子,让学生课后探究“操”“持”“执”的区别和在文中的内涵。让学生围绕一个相关主题去搜集资料,然后合作探究,使学生将所学的词汇知识及时消化,又能扩充知识,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提升学习兴趣。

    文言词汇是学生阅读理解古文的一大障碍,文言词汇教学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笔者认为,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不断探究,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大胆突破逐字逐句讲解翻译,“言文分离”的传统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感受到“文言”中的文化魅力。作为语文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让当代中学生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孙志娟,程艳梅.文言文词汇教学漫谈[J]课程.教材.教法,2014.2:74-77

    [3]于淼.高中文言词汇教学初探[J]文学教育,2017.09:56-57

    [4]夏新雯.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文言词语的细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5]潘克峰.“言文合一”的教学实践探索[J]语文学习,2017.4: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