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郑直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 1145(2020)4- 089- 02
摘 要 国企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国家参与经济调控的一种手段。行政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国企运行效率,通过对企业资源的管理和内部调整,加强国企的凝聚力实现节流增效,但国企的属性特别,以至于遗留了一些管理历史问题,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发展。文章从组织结构、政务系统、规章结构和人才资源四个方面,就国企行政管理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阐述了管理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并提出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为我国国有企业发展提供理论性帮助。
关键词 国企 行政管理 企业管理
国有企业企是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企业的总称,属性特殊,同时兼具商业性和公益性。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国有企业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代表形式之一。一方面,国有企业主要负责国有资产经营,实现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目标,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负责各个行业的先导经营,带头实现行业发展和市场净化。而国有企业多兼具行政特性,在经营方向、经营行为等方面需要与政府部门密切配合,因此其内部应有统一、系统的管理体制,对某一时期内出现的各种问题,必须及时解决。
一、研究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现实意义
行政管理工作是企业内部组织系统相关工作的总称,主要通过行政组织、控制、指挥、监督等行为,对企业自身内部关系进行调整,以调动企业内部协调能力,激发企业核心动力。可见,行政管理工作涵盖了企业内部所有工作范畴,属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前置性和关键性内容。通过行政管理,企业能够不断审视自身的优缺点,以此弥补自身短板,增强长处,尤其是减少企业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提高了了企业凝聚力。通过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可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并制定相应的企业管理计划,使国企与政府配合得更良好,在市场经济和国际商业环境下,国企可以快速进行指令调整,以适应多变的市场,从而提高了风险防范能力,保障了国有资产安全。从行业大环境看,国企在我国多作为商业领头羊存在,其管理经营方式对其他私营、民营、合资企业等具有借鉴指导意义,国企行政管理工作的优化,也可说是行业行政管理优化的先驱,对引领行业健康发展,保障我国多种性质企业生存与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1]。
二、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行政组织机构过于臃肿
國有企业的组织形式由来已久,一说是源自于“科层官僚制”而构建的金字塔式组织形式,这种形式有助于企业统一管理,在企业经营中依据领导的指令进行统一调度,可以快速便捷的执行工作计划。但国企毕竟不同于行政单位,过度的集中模式下,容易滋生官僚主义气息,以至于出现裙带关系、形式主义,主要表现为一些无意义职位的增设,如副职、顾问等,空有领导管理职位而实际上并无确切的职责内容,导致同一部门中领导数量过多,分工不明确也可能出现不同领导交替发布指令,导致管理失常。组织横向上看,各个职能部门采用的都是同样的组织构架,因此部门之间相对独立,且所设职务同样存在虚设、不实增设的现象,一个庞大的企业管理网络下,多出许多无实际意义的管理类职位,这样的组织构架浪费了资源、增加了决策和管理程序的复杂性,因此部门间协调能力较差,企业资源被浪费。
(二)管理意识存在偏差
管理意识问题是企业行政管理的持续性问题,能够直观反映出企业内部环境综合情况,尤其能反映出人力资源与企业核心价值、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之间的方向性偏差,简言之,管理意识问题是企业某一时间段内部系统综合配置下的问题表象。当前国企因自身属性和模式的特殊性,引发出一些足以影响企业行政管理效果和企业竞争力水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①国企单位工作在待遇、薪资、后勤保障等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入职人员无论是基层员工还是管理人员,都容易在稳定、安逸的环境下滋生享乐、安逸思想,以至于在工作过程中不思进取、随性而为,导致业务不够专精,岗位创新能力低下,甚至于出现消极怠工、玩忽职守的情况。②官僚性质的管理体制下,工作阶层成为部分人潜意识下的规则,致使专人专事,领导与职工之间、职工与职工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的工作界限分明,缺乏相互间的配合意识,而专人负责的责任制度,虽然有助于推动企业责任奖惩工作,也侧面增加了不同主体间合作的难度,导致整体性工作效率低。
(三)规章制度有待健全
规章制度是行政管理的框架,管理行为因规章制度而趋于统一规范。目前国企中的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存在缺失,以至于不能对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控制。①规章制度过于形式化,各个部门规章制度的设计,仅仅是基于行政管理的普遍性规律而制定的,缺少对具体部门之间差异性下的设置区别,以至于规章制度成为一种表面事物,不具备管理灵魂。②责任、奖惩等激励制度不足,员工在履行职责义务过程中,容易抱着安稳态度,积极性不足,责任未完全落实相关人员或部门相互推诿,问题解决困难。③关于部门间规章制度建设缺乏关联性,各部门过于独立,相关指令不能贯彻落实,甚至部门间存在排斥和反感,这是打造企业凝聚力的一大障碍[2]。
(四)行政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关系到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的科学与否,是企业管理能力的基础,而专业知识更是管理人员胜任岗位开展工作的关键。因为行政管理涉及企业所有部门,是对企业内部行政关系的梳理和调控工作,如果没有专业的管理知识技能作为依仗,则容易出现管理错误,造成内部混乱,阻碍企业实现价值目标。一方面是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缺失,相对闭塞的对外交流通道,限制了管理人员的视野,难以汲取行业经验对企业行政管理进行科学审视,也不具备创新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是专业技能的缺失,如开展信息化管理,而管理人员却没有掌握相应的工具使用技术,也没有对新管理模式下工作细节的检查与反省的能力,因此纵使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最终也只是将办公从纸质文件转移到信息化工具而已。
三、提高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水平措施
(一)合理设计行政组织节构
将国企由“行政”模式向“企业+行政”模式过渡,突出国企的企业属性,以突出企业业务效益化,需要对组织机构进行整改,减少纵向管理阶层,逐步向协作型、对等型组织结构转变。例如:在决策方面,减少主要领导的决策项,改由部分领导或者部门直接依权限决策,减少决策中间环节,部分联合决策也可以由多部门协商一致后由单一部门发出指令。针对组织臃肿情况,需要采取精简措施,根据各部门工作需要设置管理职务。
(二)适用时代性管理措施
从世界性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国企现有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当有新的思路,主要可考虑从企业根本性质定位与企业综合管理体制着手。①扭转国企的“官僚”性质,逐步改变原有行政性质组织形式,深化企业性改革,弱化领导制度,强化部门制度,将领导权限进行释放,由部门内人员均分,一则削弱集权降低官僚思想产生的可能性,二则可以减少领导工作量。②采用企业制扁平化决策模式,落实普遍参与的人性化方案,在制定制度和决策前,更多的参考基层员工的建议和意见。③引进“会计+X”管理模式,以企业核心业务和战略目标为根本,通过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模式实现企业日常管理与战略同步,保障企业效益的实现[3]。
(三)科学完善规章制度
要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使各部门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同时也要利用规章制度刺激内部积极性。可分为几个方面:①以部门或工种为纲目,制定针对性的规章制度,如:人力资源部门、财务部门、考勤部门、销售部门等,要求在企业总体规章制度的框架下,結合各个部门或各种工作的实践内容,参考职业道德、技术规范、考核标准等制定生产工作制度,做到统一(原则统一)和异化(工作特色)相结合,形式与实践相结合。②落实责任、奖惩机制。以部门规章制度为基础,结合工作特色,明确制定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细节和要求,建立完整的评价考核标准,并对评价结果好坏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措施,鼓励岗位创新行为。③普遍参与制度建设。规章制度适用具有普遍性,员工既受到规章制度的约束,对规章制度建设也有相应的权限,这才是国企内部民主的表现。在初始制定环节,所有员工都应当有相应的探讨和发言权,结合各自的理解和实践经验,为规章制度建设提供宝贵意见,这样大环境参与下的规章制度,体现大多数人的观念与价值取向,因此更加容易获得拥护。在适用后,员工也应当有监督与建议的权利,可以就规章制度的实际执行和问题等提出自己的异议或建议,始终保持制度建设与实践相关联。
(四)建立企业文化,培养优秀行政管理人才
定义企业文化基调,以企业的“公益”属性为核心,强调国企与国家、人民的关联性,树立社会主人翁意识,将“爱国敬业”、“安全生产”、“服务社会”、“精于生产”等正能量词汇作为企业文化的基石,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凝聚力。重视以人为本理念,建立企业人才优化机制,招聘环节需要重点考察应聘者的专业知识技能和道德素质,对应聘者进行全面评价打分。为员工创造学习深造机会,将在职员工综合素质再度提高,构建国企高素质人才队伍。
四、结语
总之,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国有企业的大力参与,以确保经济发展方向和经济环境的纯净度,国有企业自带的企业属性,要求企业必须审视自身问题,以行政管理工作为核心,提升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在新时期环境下,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研究、学习和改进,通过管理理念、管理技术、管理模式的多方面优化,使企业内部结构更加合理,努力实现开源节流提高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勇.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优化策略探寻[J].中外企业家,2018(36):152-153.
[2]罗旭.唐冰开.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现状及分析[J].2018(26):106-107.
[3]张会平.国有企业行政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强化策略[J].2017(04):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