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下坚定文化自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进入了新时代。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最深厚、最持久的自信。“不审天下之势,难应天下之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审视前进路上的机遇与挑战,这具体表现在互联网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这三大方面对坚定文化自信带来的深刻影响。只有全面辩证地把握这些深刻影响,我们才能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增强问题意识,有针对性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而以更为坚定的文化自信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到来!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自信;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18)03—0085—05
[作者简介]孙泽海,男,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
经过长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坚定的文化自信,因为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不仅在理论与实践上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更具有重要的战略性考量”[1]。改革开放40年发展的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历史发展的关键期,这个历史关键期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要抵御来自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需要从学理上分析坚定文化自信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弯道超车”,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的奋斗目标!
一、互联网的发展与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带来了新的发展环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但同时也是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渗透的“信息高速路”,同时在某些方面也成为了西方与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战场,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发展对坚定文化自信的机遇与挑战,这样才能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增强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
(一)互联网的发展对坚定文化自信创造的机遇
首先,有利于扩大我国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网络化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全新的交流平台,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激活了人们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与以往的文化传播相比,网络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具有形式多样、方便快捷的优势,无论是微信公众号还是微博,都极大地方便了信息的传播。《楞严经》中“于一毫端现十方刹”已经真正实现。网络的出现也创新了文化传播的方式,文化交流与传播前所未有的自由与开放,人民群众在网络上能够自由、开放、包容地进行交流与互动,微博话题的讨论,微信公众号的留言都为文化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强而有力,形式多样的手段,给了人们文化交流更大的选择权,网络的迅速普及更加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的传播影响力。
其次,有利于中西文化的进一步碰撞与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人类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中国愿通过互联网推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人类文明进步。”[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借助互联网进行思想交流与传播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网络将全球各个地域丰富多彩的文化共同融入到一个空间中,前所未有地促进了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比如国家形象宣传片借助网络的传播也使西方社会更好地了解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同时中国人民通过网络也实现了足不出户就能了解西方社会的风景地貌与文化风俗。新时代下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更使中西文化能够随时随地、时时刻刻地交流碰撞,从而取长补短为自身文化的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活力。
最后,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创新。作为文化传播的新媒介与新平台,互联网突破了时空限制,塑造了全新的文化景象,为文化的传承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给传统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使传统行业获得新的生机、创造新的价值、体现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是群众智慧展现最广的空间,也是为创新才能的施展搭建最优的平台。这有助于打破固有的藩篱,实现全新的突破。只有持续不断的文化创新,才能使一个民族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为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插上了有力的翅膀,把握互联网大发展的机遇,促进民族文化的大创新是新时代的重要使命,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互联网的发展对坚定文化自信带来的挑战
首先,网络冲击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任何文化都是民族的,都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中国的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创造的,同样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网络的出现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打破了传统国家的概念,弱化了民族国家的文化主权,淡化了民众的爱国情感,消解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随着网络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网络越来越“淡化了人们对本国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国家和民族的传统的忠誠都已经被虚拟的世界所取代”[5]。西方的文化通过网络的传播影响了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甚至在现实中导致了许多青少年对西方文化的认同高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在文化领域向我国倾销、灌输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宣传为最好的,大肆推销自己的生活方式、道德标准、宗教传统等,这消解了许多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同时,网络社会的虚拟化与前所未有的开放度使个体在自由的网络环境下成为高度支配自我意识的主体,弱化了自身的集体归属感,个体价值的自我认知得到了以往传播媒介下难以想象的彰显。
其次,冲击着我国的文化安全。西方国家凭借着其先进的网络技术对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的文化安全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西方不断地借助于网络媒体传播其价值观形势下,如何保持本国的政治独立、文化安全就已经成为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新问题,此外“过去人们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受众,尽管有选择何种信息的自由性,但却无法利用媒介主动传播个人信息,而现在,网络上任何一个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6]。这对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也造成了一定的挑战。网上西方媒体所报道的新闻存在着大量虚假、歪曲的报道,不断地冲击着我国的文化安全,消解着我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最后,冲击着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使西方的思想、价值观、道德观自由而又迅速在传播。同历史上传教士对西方价值观的传播相比,互联网更具有传播的隐蔽性与时效性,使我国传统的文化、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在现实中受到强烈冲击,我国人民的社会主义信念也比以往受到了更加严重的动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其互联网的信息优势,用西方的“人权”“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念对我国进行价值观上的渗透,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新时代下,许多所谓的公知打着所谓“普世价值观”的大旗,散布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他们抹黑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雷锋等先烈的英雄事迹,歪曲国史、党史,对消解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定文化自信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原因,也是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重要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样也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中不忘初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坚定文化自信创造的机遇
首先,有利于优化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的不断市场化有利于加速资本、技术、人才在文化优势领域的迅速集聚。通过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文化产业主体可以通过吸收外资等手段迅速地获得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资金,为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资本上的支持。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为文化产业的升级转型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迫使文化产业采用最新的技术来进行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制造与传播,以此来提高文化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为文化的繁荣提供最重要的技术支持。
其次,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文化的市场化有利于我国扩大对外的交流,有利于我们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文化企业管理经验,也有利于我国的文化进一步“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占据国外的文化市场。我国在世界文化市场的份额远远不及发达国家,不仅欧美国家将我国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就连日韩也大大领先我国,这与我国五千多年所积淀的文化资源是远远不相称的。文化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扩大我国文化资源在世界市场上的感召力。
最后,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文化生活需求。今天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的条件下,对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已得到了相应的满足,而对精神文化生活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需求总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的文化消费以及多样性文化生活需求,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发展能够刺激人们的文化消费,愉悦人们的精神生活,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使人们获得含金量更高的幸福感。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坚定文化自信带来的挑战
首先,严重冲击着我国的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等缺陷,市场的参与主体追求的就是利益的最大化,文化发展中哪个产业的经济效益最大,这个产业就能够吸收到大量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这个产业就具有最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可能会带来大量的问题,经济效益最好的产业却有可能是最落后的产业,市场调控的滞后性很有可能导致某些文化产业需求的饱和。与此同时,其他的一些文化产业却面临消费不足的境地。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的结构还不合理,整体发展的水平还不高,对外竞争力也不高,尤其文化市场的一些法律法规还不健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文化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外来文化不断严重冲击着我国的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这就使得西方文化企业、文化资本、文化产业汹涌而入我国的文化市场,对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其次,破坏了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环境。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五千多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是最应该保护与珍视的文化遗产。但是在经济利益的诱惑面前,许多地区纷纷不遗余力挖掘自己的文化资源,由于创意不足和观念上存在缺陷,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产品大多都属于附加值比较低的产品,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非常小,这种粗放的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浪费埋没了很多市场潜质极高的文化资源,并且很有可能使之失去了再度开发的机会。一些极富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名胜,在旅游开发中遭受严重破坏,甚至有文物古迹遭到“保护性拆迁”。在文化产业发展热潮的刺激下,有些政府部门丧失了应有的清醒,在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全面盘点与评估的时候就做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规划,这些规划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三、全球化与坚定文化自信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虽然“逆全球化”的思潮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涌现,但全球化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就需要把握新时代世界发展的趋势,认真分析全球化對坚定文化自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在世界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一)全球化对坚定文化自信创造的机遇
首先,有利于与时俱进地批判中华文化中的糟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7]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无论是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还是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求、伦理关系处理上的仁义主张、事业追求态度上的自强精神、个人理想追求上的“修齐治平”,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也是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水流千里卷泥渣,中华文化中也有与时代精神所不相符的糟粕。比如“愚忠、愚孝,不讲原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观念和宗法观念,欠缺独立的思考能力,随波逐流,缺乏求知与竞争精神,缺少对科学精神的追求等等,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也十分不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有利于打开中国人的视野,通过与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以理性的态度来看待中华文明的不足,剔除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使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契合时代精神,在世界上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其次,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全球化下的文化交流不仅对中华民族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有利于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扩展文化发展空间,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外文化交流热不断升温,中华文化在世界上越来越散发出应有的魅力。中国与许多国家相互举办了“国家年”“文化年”“艺术节”等各类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中华文化的优秀精华在世界上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在世界上更好的传播,消解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猜忌和疑虑。同时,中华优秀文化中那永不过时的人文精神也有利于解决西方社会的顽疾,有利于国际社会对于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可。对此,需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8],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最后,有利于吸收国外先进的文化。世界文化是一个万花筒,各国的文化都有着自己绚丽的色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个国家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化,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相互之间的学习借鉴是文化发展的条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表明了要提高自身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就必须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增强自身文化的包容力。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增加了世界上各个国家文化相互交流的机会,为我们更好地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经营管理经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能够更好地增强我国人民的法制意识、效率意识和市场意识。
(二)全球化对坚定文化自信带来的挑战
首先,加剧民族文化同质化的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民族在文化生产上的规则越来越标准化,在文化运行机制上也越来越类似。标准化的生产流程的出现也批量化地、标准化地创造了千篇一律的商品,加速了民族文化的同质化。西方国家在现实中极尽所能地推动着文化朝着同质化的方向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吹捧着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这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影响了我国独特的社会、政治、法律等文化价值观,在民族文化加剧同质化的趋势下,一些人越来越数典忘祖,崇拜西方的生活方式,鄙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就对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其次,冲击着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全球化的持续推进使得我国的文化环境错综复杂,多元并存,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西方新社会运动、社会民主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各种思潮在中国思想领域竞相登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向我们输出资本和高新技术的同时,也输出了他们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现实中多元的社会思潮,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对我国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导致了民族虚无主义泛滥;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丧失;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大行其道;许多人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不断降低,甚至迷失了自己的信仰,而对西方文化顶礼膜拜。
最后,加剧了西方国家的文化扩张。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西方国家凭借着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把他们的文化价值观的触角伸向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全球到处宣扬其所谓的普世价值观,他们通过制定和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战略不惜一切代价地推行对外文化扩张政策。西方文化的扩张还冲击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安全。蘇联“红旗落地”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中国视为实现资本主义制度一统天下的眼中钉与肉中刺,打着自由、人权等旗帜,企图利用文化产业与文化传播等优势对我国发动“无硝烟的战争”,这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9]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破旧立新,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坚定文化自信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改革开放的新征途中,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伟大的社会实践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更为坚定的文化自信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到来。
参考文献:
[1]陆卫明,孙泽海.论习近平的文化自信思想[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
[2][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01).
[3]习近平在浙江乌镇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17(02).
[5]黄仁伟,刘杰:国家主权新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60.
[6]赵启正.大众传媒的革命[J].商业时代,2000(6).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1.
[8]习近平.加强文化交流 促进世界和平——在第六十一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式上的致辞[N].人民日报,2009-10-4(03).
责任编辑:杨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