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中医药外宣翻译

    孙雨葳 张乐凡 任欣怡

    摘要: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中医药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接受和认可。然而,因中医药语言具有人文性、民族性、文学性、历史性等多重特性,在中医英译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文化空缺、语意模糊等现象。因此,本项目旨在从顺应论的视角,对中医药翻译进行研究,找到適合中医药语言的翻译策略,总结相应规律,使中医药在不失原本民族韵味和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英译,并在世界范围内可以被广泛理解和接受。

    关键词:中医药外宣翻译;语言顺应论;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6-0054-03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与接受,为促进人类健康发展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中医是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等方面与现代医学迥然不同”,且中医注重整体和辨证思维,深受儒家等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中医英译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文化空缺、语意模糊等现象。因此,译文语言的选择要顺应目的语,即顺应目的语的语言结构、大众文化、认知心理等,才能确保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进行。

    1语言顺应论概述

    1987年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首次提出语言顺应论,该理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功能视角对语言的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进行了描述和阐释。他认为,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作出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的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语言的选择并不是机械的按照规则进行,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则指语言使用者可以从可选择的项目中做出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语言顺应性包含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意识的程度等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翻译时,译者必须要顺应具体的语言环境。这就需要译者具有高度的跨文化意识,充分了解源文化以及目的语文化,避免因文化不同而产生的错译。其次,语言结构的顺应指在选择语言时译者顺应话语的构建成分。另外,话语的选择还要顺应不同的话语类型和一定的话语构建原则。最后,维索尔伦的语言选择论认为语言选择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这是顺应论的核心内容。语言选择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时间顺应、不同语境对语言选择的制约和语言线性结构的灵活变化。翻译正是一个选择语言的过程,这个理论也适用于翻译现象[1]。

    2当今中医药翻译环境概述

    自古以来,中医药就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为沿线国家提供各种医疗卫生资源。近年来,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在防治各种疾病中的疗效和作用日益被广泛认可和接受。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医针灸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都表明中医药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医药的对外宣传具有重要意义。译者需要根据多项原则,结合中文术语规范原则进行翻译[2]。

    3顺应论视角下的中医药翻译研究

    3.1语境关系顺应视角下的中医药翻译

    语境指的是语言使用的环境。维索尔伦将语境分为了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在《语用学新解》一书中,维索尔伦将语境因素归入交际语境中,并指出我们应确认交际语境中必须和语言选择相互适应的全部因素。在语境关系的顺应中,我们要强调语言选择和交际环境,交际对象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可以成功进行跨语言翻译[3]。

    中医药语言具有人文性,民族性,历史性等特性,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语言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体系。语境顺应为中医药翻译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使其能够通过顺应源语和目标语时代背景,民族文化及语言特点等达到更明确的翻译效果。由于中西方的语言文化差异,译者需要在适当保留源语文化特色的同时,充分考虑目标语的文化背景,语言特色以及读者对源语文化的了解程度,尽量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和交际障碍。

    在中医理论中,“病邪、邪气”被译为pathogen,但是在“邪”用于描述具体的症状表现时,通常不译。如“寒邪”翻译为cold,“暑邪”翻译为summerheat。这就是在语境关系顺应视角下,对中医理论进行的顺应性翻译。既照顾到了源语言想要表达的目的,又考虑到目标语及读者的文化背景,如果直接翻译出“邪”,会导致目标语读者对中医药理论的误解,造成更大的交际和理解障碍。

    3.2语言结构顺应视角下的中医药翻译

    语言结构顺应指的是语言层次的结构可以灵活变化。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灵活安排话语的信息结构,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交际场景选择不同类型的话语。

    在词汇方面,汉语和英语有很大差异,汉语和英语词汇的词义和词性并不一一对应。在进行中医药词汇翻译时要顺应英语的词义和词性。

    3.2.1词义的顺应

    不同语言的词义之间会存在词义相符、词义相异和词义空缺三种情况。所以在中医药翻译时更要分别针对三种不同情况进行恰当的顺应性翻译。

    (1)词义相符。不同的文化之间虽然存在差异,但文化之间有文化共核,存在许多词义相符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中英文词义之间没有差异。例如,五脏六腑是人类共有的,所以中医里出现的内脏器官的名称都有对应的英文单词。如肺:lung, 肝:liver。此外,如人的情绪,在中英文中也有相同的表达,因此可直译。如喜:joy, 怒:anger。

    (2)词义相异。受到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的人存在认知差异,这时选择直译并不可取。在编译中医药的内容时,需顺应英语读者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尊重其认知差异,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翻译,这样才能使英语为母语的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医药内容。例如:“太阳人”在中医药中表示的是过于“阳”的人,应译为greater yang person,而不是字面上的sun person。再比如“六淫”,在中医药中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因此应译为six climate exopathogens,而不应按照字面含义,翻译为six lewd behaviors。再如“肢厥”,是四肢逆冷的表现,这时应该译为cold limbs。此外,也有一些词,在中文中是一个汉字,但在英文中却有不同含义,这时应根据具体含义进行翻译。中医中“神”在翻译的时候就要多加注意,当表示心理、意识、感觉时,应翻译为mental;当其表示精神活动的时候,应译为spirit;而当“神”表示人的面色,人生命功能的表现时,则应译为vitality。

    (3)词义空缺。不同文化背景中,也经常会因文化差异等出现不同语言之间词义空缺的现象。而在中医药相关术语中恰恰有许多承载中华文化内涵的文化负载词。例如:“阴”“阳”“气”等。这时在翻译过程中可采用音译或直译的方法,把汉字的文化内涵移植到目标语言的文化中去,直接翻译为“yin”“yang”“qi”等。另外,有一些病名,如疳、痧、疔,在英文中是没有对应含义的。因此直接译为gan、sha和ding。再比如上焦,即脏腑三焦的上部,因为在英文中没有相符的词义,故翻译为upper jiao。

    3.2.2词性顺应

    翻译时不能局限于原文的词性,而是要顺应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和习惯,适当地进行转化,使译文通顺流畅,地道可读。“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指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的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即每当人们入睡、或即将入睡之时,汗液便偷偷的泄出来。所以在这里“盗汗”是以动词加名词的形式出现的。可是在翻译时如果翻译成steal sweat则会令读者难以理解。所以就要在理解原文含义后采用词性转换的方式翻译为night sweating。

    3.3顺应的动态性

    顺应的动态性也是维索尔伦在书中提到的重要概念。语言选择过程的动态性在三个方面得到体现:第一,时间顺应,语言会因时间不同而产生变化,因此时间因素会促使人们在时间不同的情况下进行改变和顺应。比如古代称专门治疗妇产科疾病的医生为带下医,因此在现代的翻译中应译为gynecologist,即现代的妇科医生。第二,不同语境对语言选择造成的影响。根据语境选择语言的动态性,与交际双方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的心理状态有关。第三,语言结构的不断变化,也体现了顺应的动态性。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和选择的过程是语境和语言结构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而通过翻译得到的译文也应该是语言结构和语境动态顺应的结果[4]。

    3.4顺应的意识凸显性

    顺应论中的意识凸显性强调语言的选择和顺应过程有着不同程度的意识凸显度,即语言使用者在翻译中具有一定的意识主体性。在翻译时,译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意识主体性和创造性,对材料进行翻译。在顺应论视角下,译者要在充分理解源语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了解的目标语的文化知识,社会背景及语言特色,能动地选择翻译策略,将文稿进行充分翻译。顺应的意识凸显性和动态性都是在顺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它们的应用对于结合顺应论进行翻译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体现译者主体性的过程中,有几种被广泛使用的翻译方法。

    3.4.1汉语拼音加英文解释法

    这种方法是指用直接音译的方法进行翻译,同时结合词语的含义进行英文解释。如药名“六味地黄丸”。译为:Liu Wei Dihuang Wan(Pill of Six Drugs Containing Rehmanniae Praeparata)。

    3.4.2直译法

    使用既有的普通语言对应词,即沿用一般非专业人员所使用,其含义与原本中医术语的含义相符的词语。例如:形体:body constituent,皮毛:skin and (body) hair。

    3.4.3词性转换法

    一般将中文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转换成英文中的名词性词组或非限定动词 (动名词等) 词组。例: 止痛(stopping pain)。

    3.4.4借用拉丁语

    西方人对拉丁语的应用比较熟悉。因此寻找中药名稱相对应的拉丁语词汇是比较常用的翻译方法。比如,益母草(Herba Leonuri),姜酊(Tinctura Zingiberis)和白术(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这样有利于西方世界对中药的理解和接受,更方便中医药走出国门。

    4结语

    顺应论提出的语言三大特点决定了顺应论的使用方法。它的出现为中医药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中医药外宣翻译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顺应论的视角下,译者能够更好地结合源语和目标语进行翻译,进而得到更好的翻译效果。在不失中医药原本的民族韵味和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使中医药翻译在世界范围被广泛理解和接受[5]。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洪梅,朱建平.中医药名词英文翻译与规范原则关系的探讨[J].中国科技术语,2013,15(2):46-51.

    [3]谈娆.从语境视角下看中医药翻译[J].海外英语,2012(8):148-149+155.

    [4]晏丽,杜雪琴.浅谈语境顺应论视阈下的中医翻译[J].老区建设,2014(20):54-55.

    [5]李占喜.国内外语用翻译研究:回顾、述评与前瞻[J].上海翻译,2008(1):20-26.

    (责编:赵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