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扬起的悲哀与愤慨
李汉超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朝诗人白居易明确指出,文学应该关注时代、关注现实。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诗坛开始抒写人的内心世界,抒写内心的体验与感悟、隐秘与幽微,基本上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发掘和探索,虽然在诗歌的表达深度和表现方法上有所表现外,大多是无关痛痒、无病呻吟之作,甚至云雾弥漫、不知所云。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的诗歌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诗人们好像躲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自我吟唱、自娱自乐。自此,诗歌因远离人民大众和平民百姓、远离现实和生活而逐渐被边缘化了,诗歌遭受冷落是必然的。而诗人王学忠坚持平民立场、平民话语,以一颗赤子之心关注底层民众、关注现实生活,以批判现实主义的勇气针砭时弊、表达心声,独树一帜,广受好评。他的诗歌《天天雾霾》针对民怨沸腾的雾霾天气,强烈地表达着内心的悲哀与愤慨——
与太阳一起来
不!晨风才扬起
山川、河流、城镇
已裹层层雾霾
不见了碧水淙淙
明净、轻快
纵横交错千万条
弹奏着清澈、清白
唉,时过境迁
突然而至的“世界工厂”
把利润拿走
留下污染、人祸天灾
缠绕心头的悲哀……
与太阳一起来
不!晨风才扬起
街道、学校、医院
已裹层层雾霾
但只见大街小巷
女人、小孩
面纱口罩千万个
罩住了美与爱
唉,今非昔比
星罗棋布的“中国加工”
把健康带走
留下疾病、人祸天灾
激荡胸腔的愤慨……
(选自《王学忠新诗文2014》)
王学忠,1956年生于河南安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6年国企改革,与妻子双双下岗自谋生路。已在《文艺报》《星星》《奔流》《当代诗歌》《辽宁日报》《青海日报》等全国多种报刊发表大量诗文,多次获得全国性征文大奖,正式出版诗集《挑战命运》《雄性石》《太阳不会流泪》等10余部。因平民立场和批判精神,他的诗得到国内外一百多位评论家的关注和赞誉,被尊称为“平民诗人”。
雾霾,是雾和霾的合称,它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当年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有報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环境破坏、污染严重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突出问题,对此,诗人怎么能袖手旁观、哑口无言呢?诗人王学忠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积攒在心中的火焰喷发而出,火热而炽烈。
全诗26行,分为两节。这首诗是诗人内在情感按捺不住的产物,也是他关注现实的平民诗歌中代表性作品之一,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强烈的批判意识。环境保护是人类意识的重要内涵之一,是诗人当代意识的反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面对环境一天天恶化、雾霾一天天严重的现实,诗人怎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呢?就要拿起手中的笔去战斗,谴责该谴责的,唤醒该唤醒的——这应该是诗人的使命担当。针对经济飞速发展中的工业污染问题,面对“突然而至的‘世界工厂”和“星罗棋布的‘中国加工”,诗人忧心忡忡,一针见血地进行遣责与批判,或“把利润拿走/留下污染、人祸天灾”,或“把健康带走/留下疾病、人祸天灾”。诗人对污染心如刀绞,对雾霾心如火烧,“悲哀”与“愤慨”充盈在字里行间,警醒着世人,感染着读者。
其二,严整的对称结构。讲究对称是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也是现代诗歌的结构美学,深植于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对称美简洁明目,有条不紊。本诗继承传统,在结构安排上十分严整,注重对称,呈现对称美。上节与下节一一对应,完全对称,每节行数相同、字数均衡,内部结构一致。词句与词句也讲究对称,“山川、河流、城镇”对应“街道、学校、医院”,“时过境迁”对应“今非昔比”,等等;词句的对称也是内容的对称,摆在那里,相互映衬,相互强化。同时,对称中又富于变化,长短句相间,活跃了诗的节奏,跌宕了诗的情感。诗歌结构的对称,表现的是一种建筑美,反映的是诗人对传统美的继承与追求。
其三,丰富的表现手法。诗人表情达意离不开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也不能单打独斗,本诗以叙述为主,兼用议论与抒情,叙中有议有情,较好地揭示了主旨。同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艺术效果。“与太阳一起来/不!晨风才扬起”与“已裹层层雾霾”及“人祸天灾”反复两次,有的是诗行的反复,有的是词语的反复,突出了雾霾的日常性和危害性。“纵横交错千万条/弹奏着清澈、清白”是比喻、拟人的兼用,表达诗人对干净河水的眷念。“把健康带走/留下疾病、人祸天灾”是对比,突显了工业化的弊端。这些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大大强化了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其四,简明的语言风格。简洁精练是诗歌语言的基本要求,但通俗明白却是平民话语的基本特点。本诗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因为污染,河流“不见了碧水淙淙/明净、轻快”;因为雾霾,“面纱口罩千万个/罩住了美与爱”……这样的语言,不枝不蔓,简明有力,又富于意味。“已裹层层雾霾”,一个“裹”字,精准地写出了雾霾的严重程度。还有动词“扬”“弹奏”“罩住”“激荡”等,都准确而生动地传达出了诗歌的情感信息。“把利润拿走”与“把健康带走”,都是简练而丰富的语言,有的放矢,切中要害。这样的语言风格,是诗人长期创作实践炼就的平民话语功夫。
王学忠在当下诗坛是个另类。下岗工人的苦难与幻想使他坚守平民立场,个体摊贩的辛酸与无奈使他积攒平民情感,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又赋予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不追风,不流俗,始终保持与时代同频共振,始终保持诗歌的批判精神,因此他的诗歌被评论界誉为“每一首诗都是时代的‘插图”。著名文艺评论家、原《小说选刊》主编贺绍俊在评介他的诗歌时说:“我们这些把文学当职业的人,真应该感谢王学忠,他以他的孤军奋战,证明文学仍然具有力量。”贺敬之、魏巍等对此都给予了高度肯定。王学忠曾发誓要“努力做一个诗人,用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生命写诗,抒发这个时代的声音,人民的声音”,他说:“本人自幼秉性固执,讨厌追风逐流,认定了哪条道就一直走下去,纵有十八匹马也拉不回。”这是他的本性,也是他的坚守;对于这样一位决绝的诗人,他决不会辜负诗歌,诗歌也决不会亏待他的。
[作者通联:湖北应城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