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壮族女红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黄婕
【摘 要】壮族女红文化是壮族文化最具代表性、富有文化内涵的文化体系,是壮族历史发展演变的载体和社会符号,承载着多元而丰富的民俗文化。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价值观念的改变、生存环境的严峻、民众保护意识淡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壮族女红文化面临着文化传承的危机,出现边缘化趋势。本文以壮族女红文化为切入点,试从研究女红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境遇,分析其在现代社会难为为继的问题,帮助壮族女红文化回归现代生活,重构和挖掘它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探索及创新壮族女红文化的传承体系,重视壮族女红文化的保护,使壮族女红文化在现代社会得以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壮族女红文化;传播;发展境遇;思考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1-0222-02
壮族女红文化是壮族女性精神文化的载体,也是女性角色认同的标尺、女性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和历史记忆的表述。壮族女红文化是壮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承载着壮族民众的文化心理、审美情感以及与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壯族支系较多,散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区,然而壮族女红文化如何生存与发展依然是我们值得关注与思考的问题,探析壮族女红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从而探索出壮族女红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措施。
一、壮族女红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危机与境遇
壮族女红文化历史悠久,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具有世代传承的传统。壮族民众创造出的女红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与精华,是壮族民俗文化的缩影与财富,是壮族社会文化发展的“活化石”。它记载了壮族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是一部“无字的史书”,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壮族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壮族女红文化在社会变革的进程中受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相互碰撞及融合的影响,壮族民众对待女红文化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改变,然而壮族女红文化传承与发展出现衰落的趋势。
社会变革、历史发展、价值观念的转变,女红文化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和土壤,日渐萎缩。它面临的危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壮族女红文化的生存土壤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
壮族女红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民间艺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与凝结,有着独具特色的魅力,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与各地的民族习俗紧密相连,与深厚的社会文化一脉相承。在壮族传统社会中,女红技艺水平超群的女子往往享有较高的社会威望和社会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价值观念的嬗变,多元文化、网络媒体时代的到来,壮族女红文化的发展轨迹在发生改变。壮族女红文化的社会功能已逐渐失去指向的作用,人们的观念在发生变化,如现在人们衡量女性的标尺已转向经济的获取能力而不再以女红为指标。
(二)壮族女红文化生存环境严峻
民间艺术在传统价值观念的根深蒂固和外来文化的新兴理念的相互碰撞、磨合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着。机器工业化、市场竞争激烈化、传播媒介的信息化冲击着壮族女红文化这一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壮族女红文化赖以生存的民俗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如壮锦销售市场低迷,壮锦因实用价值降低、成本的上升等因素面临着倒闭或从事织锦艺人转行的风险。消费群体普遍老龄化,壮族女红制造技艺繁杂,导致民众积极参与的兴趣不高,同时也缺乏对壮族女红文化销售市场需求的准确定位意识,经济收益波动大,壮族女红技艺队伍缩减等因素限制了壮族女红的生存与发展。
(三)政府扶持力度有限,传承艺人断层严重
壮族女红文化这一民间艺术得到了地方政府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与支持,在壮族女红文化的保护工作中,如壮锦织锦技艺,政府虽采取一定措施,但扶持力度有限,壮锦生产厂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尚未改变经费不足的现状。政府支持与引导是民间艺术发展的保障,民众参与是传承保护的关键。壮锦这一民间艺术仅仅依靠几个代表传承人去传播和推广壮锦文化以及壮锦技艺显然是杯水车薪。据调查,有一些年轻人知道壮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觉得壮锦制作工艺繁杂,不乐意学习其技艺。还有一些缺乏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觉得壮锦老土,不好看,民众对壮锦地方认同感逐渐淡化。壮锦传承人普遍老龄化,一是熟悉壮锦民间艺人相继离世;二是壮锦技艺繁杂,年轻人不乐意学;三是青少年外出求学、务工,人才流失,造成了壮锦传承人的断层严重。
二、壮族女红文化传承及发展的思考
重视文化的保护与推广比技艺传承更有价值。壮族女红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危机,探究出衰落的根源,坚持重塑壮族女红文化,发展壮族女红文化,振兴壮族女红文化,探索出壮族女红文化服装的新思路、新路径。
(一)以民俗节日为契机,鼓励多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节日是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而壮族地区民俗节日活动丰富多样,社会民众的参与是壮族女红文化得到发展的决定力量,重新审视女红文化在节日氛围中所产生的影响。现如今女红艺术已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与商业生产相互联系。在一些重大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七夕,商家针对不同阶层的消费群体,将民间艺术中的女红元素融入礼品盒的设计,形象大使方案的实施、开发生产女红手工艺装饰品、设立女红民艺专卖店等措施,扩大壮族女红文化传播的空间。七夕节当天,在七夕民俗活动中,文化产业以及企业充分利用节日的氛围,让女红文化回归现代社会视野。在日常生活中,女红产品可以以生活中废旧回收物品为原材料,如围巾、包袋、小挂饰等。在壮族地区的旅游景点,研发出独具壮族女红文化系列的手工艺术品,也可在景区邀请游客共同参与设计。在民俗节日复兴之际,节日文化与壮族女红文化的结合,不仅能丰富节日文化的内涵,也为壮族女红文化的传承发展寻求到最佳路径。
(二)壮族女红民间艺术渗透到各个领域,创新变革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然之路
女红的创新发展是促进女红艺术从单一走向多元化的重要因素,梳理女红艺术的发展脉络,如在广西纺织、服装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将民间女红纳入服装教学课程中,发展地域文化优势,优化课堂结构,结合民间女红技艺理念,以教育方式去传授传承民间女红技艺。民间女红技艺既弥补了服装设计的大众化,又能为设计者提供更多的灵感来源,为服装设计增添风采,为壮族女红文化的传承发展开拓新的路径。在室内装饰及家具陈设方面,融入壮族女红艺术要素,如壮族的图案纹样植物纹、动物纹样等,以及十字绣抱枕、剪纸装饰墙壁,兴起串珠帘的风潮,开启室内装饰新风潮。在珠宝首饰品方面,在珠宝首饰设计中融入壮族民间女红技艺,增强壮族女红文化的延续性,拓宽壮族女红技艺的发展空间。挖掘民间女红文化,加强对壮族女红技艺传承人的培养。如制作女红技艺纪录片、微电影等,采用现代科技3D进行录像教学,同时邀請民间女红技艺传承人进行课堂讲学,设立织锦传承人培训班,各个代表传承人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在高校以及中小学举办女红文化艺术节以及手工品艺术展览、女红服装秀,建立女红文化的学习基地。
(三)壮族女红文化的形象推广与传播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主力在于年轻一代人,他们也是接收与传播文化进行文化创新变革的主体。借助新的媒介,创造出壮族女红的新范式,开拓壮族女红文化新领域。注重对女红艺术的形象进行塑造与推广,获取大众的传播力度与影响力是引领文化传承发展的导向。一是扩大社交平台如官方网站、微博、微信 公众号,购物平台,如天猫、淘宝的宣传推广具有成本低,关注度与知名度提升速度快、拉近距离等特点。二是“借助线上的传播方式解决壮族女红文化传承老化的问题,构建完善线上线下的传播系统,扩大女红艺术形象的传播与推广”。[1]壮族女红艺术形象的传播路径中,依附于节庆,引发民众对壮族女红的关注与消费热潮,深化民众对壮族女红文化内涵的认识。三是动态传播。通过动态的画面展示其壮族女红艺术设计灵感的来源及设计理念,并将壮族女红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浓缩为一则精彩且富有内涵的视频广告,以“讲女红文化故事为主体”,塑造女红艺术形象,结合地方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向大众展示壮族女红文化的发展脉络,也是扩大壮族女红艺术的传播路径之一。
(四)壮族女红文化进校园,促使传承方式多样化
中国女红是民间艺术,仅仅依靠老一辈艺术家们的传授完全不够,年轻一代人不愿学习壮族女红技艺,从而会形成传承链条断裂。地方政府把学习女红技艺纳入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的美育课程以及广西大专院校在校园举行女红文化知识竞赛和阶段性女红文化文艺汇演,开设女红文化课程如(剪纸、中国结),在高校创立女红文化工作室,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建立女红文化展览馆,研究并收藏女红文化艺术珍品,充分感受女红文化的文化底蕴。“充分利用七夕节日调动人们对手工技艺的兴趣,以乞巧展示与巧技竞赛的方式激发青少年的创造欲望与创造动力,同时也是心智的磨炼,在技巧的比试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将七夕节作为传承技艺传统、倡导重视技艺实践的民俗节日,结合中小学教学中的手工课与课外兴趣教学活动开展七夕乞巧的展示与竞赛,如手工小制作、美术作品、小技术发明、电脑动画、程序设计等等”。[2]兼顾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女红”,发展演变为当代装饰艺术,它继承并发展传统女红的基因,又不失现代时尚,美化、服务现代生活。
三、结语
壮族女红文化是壮族民众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借助女红这一创作形式而形成的一种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现象,它是包含着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艺术的文化成果。壮族女红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承载着民众的历史记忆与情感。本文对壮族女红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进行深入研究,既是保护与弘扬地方传统,也是为地方女红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从而丰富地方女红文化的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多元的冲击,很多女红技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传统的民间女红艺术,拥有文化与艺术的赞誉,女红文化要在现代社会中,借助科技以及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的推力,不断创新提高女红技艺,把壮族女红文化与旅游业、家具装修、婚礼包装、戏剧脸谱等民俗事象相结合,并为其寻求合理实际的发展之路,拓宽壮族女红文化发展领域,探索出女红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从而实现女红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周剑. 壮锦艺术形象的时尚传播[D].广西大学,2016:46.
[2]萧放.七夕有爱更“乞巧”,http://www.wenming.cn/wmdjr_299/qx/201708/t20170829_44019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