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高年级段转衔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究

    刘旭

    

    [摘? ?要]为满足高年级段智障学生转衔教育的需求,甘肃省平凉市特殊教育学校以社会适应为目标,以生活质量为导向,构建以居家生活、社区生活和职业生活为核心,以社交、休闲、自我决策和健康安全为支撑的校本课程体系。同时,组织编写教材、优化教学形式、制定评估机制,以期帮助智障学生顺利转衔。

    [关键词]培智学校;高年级段;转衔教育;校本课程

    转衔是指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过渡,面临着角色、任务和生活形态的转变,发生在人生的各个阶段[1]。培智学校高年级学生处于从学校进入社会的重要转衔阶段。而智障学生受自身障碍和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其在这一转衔过程中面临着比常人更多的困难。所以,学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毕业需求探索了高年级段(7-9年级)转衔教育校本课程的建设,以期帮助智障学生从“学校人”向“社会人”成功转变。

    一、明确教育理念,构建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只有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未来发展,才具有真正的价值与蓬勃的生命力[2]。对于培智高年级学生来说,转衔教育的核心是让智障学生过上常态的、普通人的生活,能够从容应对日常生活中环境的改变、活动内容的改变和人际关系的改变等挑战。因此,转衔教育要围绕提高智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这一理念,构建转衔教育课程体系。

    1.以社会适应为核心,架构三维课程目标

    对于一直被“保护”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智障学生来说,在即将走进社会生活时,会受自身障碍的影响而较难处理好生活中所面对的问题,且障碍程度的不同也会导致其面临的困难程度不同。因此,根据智障学生的现实需求,高年级智障学生的转衔教育主要从学生毕业后面临的生活环境出发,将居家生活、社区生活和职业生活中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纳入到课程中,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转衔需求。如对于重度智障的学生来说,需要培养其在不同环境中的基础性适应能力,包括认识自己和家人、掌握基本的自理技能、学习简单的居家劳动技能、认识社区环境等;对于中度智障的学生,则需要提升其居家、社区生活能力和基础性职业生活能力,包括学习简单烹饪、正确认识社区、初步掌握基础性职业知识和技能等;对于轻度智障的学生,则需要培养其良好的居家、社区和职业生活能力,包括学习烹饪技巧、正确认识社区和独立使用社区服务、掌握基础性职业知识和技能等。

    2.以提高生活质量为导向,构建课程支持体系

    生活质量是关于人生价值的体验,是对一个人成功和幸福的主观评价,其核心指标包括情绪状态、人际关系、健康状况、物质条件、个人发展、自我决定、社会融合和权利这八个领域[3]。而智障学生因存在智力和适应性行为的障碍,导致其在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自我期待低、自我效能感不足等问题,从而影响其生活幸福感和价值感。所以,在转衔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中,应以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质量为导向,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休闲能力、健康安全能力和自我决策能力,内容涉及居家、社区和职业三个领域。如社交能力包括家中的待客礼仪、社区中与人交往的规范和职场中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休闲能力即帮助他们熟悉不同环境中休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健康安全能力则包括了解不同环境中的安全常识和技巧、认识青春期、正确处理两性关系;自我决策包括了解自己的能力与爱好、自主进行选择并评价、制定生活规划等,具体见表1。据此将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质量,实现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二、组织编写教材,奠定教学基础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落实课程的重要手段[4]。学校组织课题组成员以居家生活、社区生活和职业生活三个领域,以及居家认识与技能、认识和使用社区、职业通用知识和技能、社交、休闲、健康安全和自我决策七个主题为主要内容,编写高年级转衔教育校本教材。教材编写工作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每名教师书写相应主题的教案;第二阶段是教师结合教案授课并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调整教案;第三个阶段是编写教材的第一单元,并根据实际授课情况进行调整,确定教材的模块;第四个阶段是正式编写教材,并撰写具体的内容和编排图片。

    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呈现,每个单元都包括学习目标、学习用具、学习内容、学习小贴士、游戏活动、学习评价六个板块。其中,学习目标明确了每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指明了在学习后应达到的学习效果;学习用具呈现了每个单元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学习内容通过图片的形式逐步呈现学习的步骤;学习小贴士是对重点学习内容的补充说明,让学生根据学习情况进行学习方式的调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游戲活动包括难易程度不同的基础性游戏和提高性游戏,将学习内容融入到游戏环节中,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评价是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让教师和家长了解学生在每个单元活动中的表现,以此作为后续学习的依据。

    三、优化教学形式,追求高效课堂

    智障学生存在认知与理解能力不足、注意力时间短、做事缺乏耐心和毅力等认知和行为问题,在开展转衔教育时,需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基础性转衔能力、在校内实践中引导学生掌握综合性转衔能力、在社区环境中增强并巩固学生的转衔能力等,从而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形式中提升转衔能力。

    1.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基础性转衔能力

    基础性转衔能力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具备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培养这一能力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多学科的配合下完成。例如,生活语文课和生活数学课主要负责居家认知、社区认知和职业通用知识领域中的内容,包括认识个人信息、填写履历表、辨认钟表时间等;劳动技能课和综合实践课主要负责居家劳动、使用社区和职业通用技能领域中的内容,包括使用家用电器、去超市购物、学习制作豆贴画等;康复训练课负责各个环境中社交能力的培养;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保健课负责各个环境中休闲能力的培养;生活适应课负责各个环境中健康安全能力的培养,自我决策能力的培养则需要在各学科中同时进行。

    2.在校内实践中掌握综合性转衔能力

    综合性转衔能力是指对转衔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了让智障学生更好地运用转衔能力、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校内实践活动。如根据学生课程内容设置的“劳动技能大赛”“才艺展示大赛”等活动,既展现了学生日常学习的整理床铺、电脑绘图等技能,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此外,学校根据学生的能力开展了校内岗位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相应的岗位,如保洁员、厨房摘菜员、图书馆整理员等,并获得一定的报酬,让学生们在体验各种职业的过程中掌握与人交往、遵守规则、金钱管理等转衔综合能力。

    3.在社区环境中增强并巩固转衔能力

    为帮助学生提升生活实践能力,明确学习方向,学校将转衔课程与社会环境相融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通过清扫街道、义卖等公益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让社会更加了解智障学生,提高了对智障学生的接纳度。

    四、制定评估机制,提高教学实效

    1.评价主体多元化

    转衔教育的评价主体是指所有参与智障学生转衔教育活动的人员,包括教师、家长、学生、学校工作人员及相关社会人员。如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学习成果互相评价;家长可以根据学生在家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学校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校内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社会人员则可以根据学生在公益活动等社区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仅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在各种环境中的表现情况,还有利于参与人员更有针对性地帮助智障学生进行转衔教育。

    2.评价目的过程化

    评价目的对评价活动具有导向作用,有不同的评价目的,就有不同的评价活动。智障学生的评价也应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多方面表现,还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方式。如在认知和技能教学中,配套教材呈现了每个知识点和操作项目的评估标准,教师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初始能力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以此评价学生在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习情况;而在社交、休闲、健康安全和自我决策教学中,则需要根据学生在日常活动中的学习态度、學习表现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行描述性评价,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帮助智障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帮,陈影.美国特殊教育就业转衔服务解读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5(8):9-16.

    [2]郝德永.课程方法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62.

    [3]陈影,雷江华.我国特殊需要学生转衔研究综述[J].现代特殊教育,2017(3):31-37.

    [4]黄建行,雷江华.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63.

    (责任编辑?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