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流动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影响
刘萌
【摘要】社会流动指的是社会群体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一个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会充满活力的象征,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而城乡间各种要素间双向的社会流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方式,本文将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探究社会流动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流动;城乡一体化
一、前言
城市与乡村拥有诸多方面的互补性和共生性,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社会流动与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打破城乡之间的经济割裂,促进城乡间社会流动,是解放经济潜力,发展下一个经济增长点的可靠路径。
二、长三角地区社会流动的特点
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的地位、位置的变化,包括社会分层结构中位置的变化和地理空间结构中的位置变化。社会学更多关注的是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高低的变化。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协调机制,尤其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农村经济相对于全国其他地方也较为发达,更需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来打破城乡之间的隔阂。同时长三角地区也是重要的流动人口集聚区,流动人口规模庞大,且多以外来省市人口流入为主。统筹长三角地区城乡人口发展,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能够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实现经济的进一步飞跃。
三、社会流动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影响
第一,城乡间的良性流动为长三角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现今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产业集群日趋国际化,城市化以及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就业机会,需要众多劳动力和人才支持,这是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吸引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主要动力。在这一背景下,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协调机制逐步建立。上海和苏州成为城乡一体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近年来,各城市不断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苏南模式、浙江模式,都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成功典范。发展至今,我国长三角地区的面积只占全国2%,人口占全国10%,但是GDP却占全国的21%,社会流动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第二,社会流动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广大农村地区的众多劳动力对城市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资源,甚至成为精英人才,更积极地投身于城乡建设之中,在为城市做贡献的同时,必然也带动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消除了城乡二元结构的阻碍,使得农村地区也得以享受到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丰厚成果。
第三,同时也要看到旧体制的局限造成的社会流动的滞后性及其不利影响。户口对中国的社会流动具有重大的制约作用。中国的户籍制度一直无法顺利进行改革的最大的根源在于附加在户口上的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而国外城乡之间没有户口限制,也源于覆盖在他们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健全。其次社会流动给城市地区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在人口管理、环境卫生、居住条件、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加重了城市负担。如何能进行合理引导与有效管理,最限度程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减少其带来的外部经济,是我们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四、对策建议
长三角地区城乡流动密切频繁,城市区域内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互利互惠的新型城乡关系。但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仍有不少问题,仍存在不少区域差别、城乡差别,需要进一步修正完善。
(一)户籍制度改革
我国的户籍制度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留物。从本质上来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把农民限制在了农村中,把更多的资源分配给了城市。推进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必须要改。目前全国许多地方都已近对户籍制度做了调整,但是这种改变还没有获得国家层面的推广,对全局影响不大。户籍改革的思路目前有两种,第一种是先把户籍制度涉及到的教育、社保等问题解决了,实现城乡同步,然后在顺水推舟实施户籍改革。另一种思路是先完成户籍改革,给其他方面的工作以法律依据[3]。
(二)农业产业化
城乡一体化发展不仅仅要求人口的社会流动,城市地区的资金、科技、人才流动进入农村地区也是重要方面。城市接收劳动力有限,如何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优势应是考虑的重点。依托长三角城市地区发达的经济条件,多向农村地区流动各类资本支持,如增加农用机械、发展农业科技、建立农产品加工区、旅游观光农业等方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走农业地区城镇化路径。
五、结论
综上所述,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财富积累和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统筹好城乡社会流动,在率先完成乡镇企业发展的同时,开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是完全可能的。
参考文献
[1]刘志刚.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2]金艳.上海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制约因素及突破路径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3.
[3]张皓逢.杨凌示范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4]田涛,郭淑敏,陈鹏.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可行性及其路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21:314-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