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视觉空间智能促进学生美术创造能力培养的策略
胡显强
[摘? ?要]很多學校的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不足,主要表现为以技能教育为主,教学方式单一、统一化要求以及忽视美术的创造性等。为此,可基于学生视觉空间智能,指向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具体策略包括:进行视觉空间智能的主题教学,基于视觉空间智能的多样化训练,基于视觉空间智能的学生美术创作,以及基于视觉空间智能的因材施教等。通过美术学习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视觉空间智能;美术;创造能力;主题教学
一、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创造能力培养的现状
基于美术课程的视觉性、人文性、实践性、愉悦性,在发展学生感知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促进学生愉悦学习的基础上助推其个性化学习与全面发展,是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重要价值追求。然而,对学生美术创造能力的培养暴露出诸多不足:一是以技能教育代替创造性能力教育的倾向,忽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二是以不变的教学方式应对变化的学生群体,忽视了新时期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三是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无视不同学生不同智能倾向的个性发展;四是忽视美术教学过程中的情趣性与创造性,使美术课程损失了自身的创造性价值。
二、基于视觉空间智能培养学生创造力
视觉空间智能是每个正常人都拥有的一项潜能。其中的“视觉”主要指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对视觉对象的性质、特征、形态的理解和把握,“空间”则强调头脑对视觉对象的立体把握,指能够精确判断物体的空间形象、空间位置或空间距离的能力。视觉和空间感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一方面,视觉空间智能的要素与特点均指向学生创造力培养。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视觉空间智能是指利用视觉或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其要素有三:一是准确感知物体的能力,即观察力;二是想象立体物或从其他角度描述物体的能力,即想象力;三是把个体感知通过平面或立体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即创造力[2]。另一方面,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美术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要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美术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把教学目标描述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和生活”;美术教学过程提倡营造学生创新学习氛围,要求美术教学“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形成创意,并运用美术语言和多种媒材创造性地加以表达,解决问题”[3]。
三、视觉空间智能视角下的美术创造能力的培养策略
1.基于视觉空间智能的主题教学
视觉空间智能理论视角下,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出以开发学生空间感觉和视觉为主的与知识点紧密结合的教学主题,表达美术教学真正的目标,以此促进学生对美的认识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在主题教学中,有些主题侧重指向学习美术理论知识,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的理解、运用等。例如七年级课本中“画画你我他”一课,可确定以抓“特征”为主题的教学,引领学生学习抓住人物特征的方法,包括抓哪些外形特征与表情特征,如何以夸张的手法大胆地使用线条刻画人物的特征与神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刻画方法,并刻画出特征鲜明、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有些主题侧重学生的思维品质,包括作品对比分析、想象创造等。例如六年级“添画人像”一课,以“异想天开”为主题,要求学生分析原作品的绘画表现方法和人物特征,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有主题或有意思的添画,并尽可能地画得不同。还有些主题侧重学生实际的创作能力,包括绘画、手工制作等。例如三年级“捏泥巴”一课,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创作具有独特性的新颖的泥塑杯子作品。在主题教学实践中,教师以激发学生的视觉敏感性以及空间想象力为出发点,注重与学生的对话沟通,选择某一侧重点设计一个好的主题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尊重学生选择和创造的方式。
2.基于视觉空间智能的多样化训练
根据加德纳的理论,个体的多元智能会发生变化,它们可以通过教学来培养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式,促进学生创造力及多元智能的发展。
一是以观察为核心的训练。美术课程强调构图、色彩、造型等因素,这些都对学生的观察力提出了要求。每个学生均是独立的个体,尊重每个学生与美术课程中的各类元素进行独特的对话,才能使学生发挥主体性,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观察与赏析。
二是以想象为核心的训练。美术课程非常强调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不仅包括对事物形象的想象,也包括对其颜色、状态等方面的想象。艺术没有对错,当然对于绘画的想象也是没有对错,正是想象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世界。
三是以操作为核心的训练。美术教学中最重要的便是操作技能的传授,需要从绘制有个性的路线图、设计作品草图以及手工制作等方面着手,帮助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技能提升。
四是以视觉化记忆为核心的训练。所谓的“视觉化”,指的是一种心灵建构或回忆视觉心像的能力。创造性思维从某种角度而言是从一个顿悟开始,或从一个清楚的心象或视野开始的[4]。如在讲解美术基本知识的主题教学中,要引导小学生能够把所读、所学的内容形成心象,并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记忆符号,使其将记忆连结到一个平面的物象或立体的空间映像上,从而不断丰富视觉经验。
3.基于视觉空间智能的学生美术创作
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出他们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的视觉空间智能。
一是视觉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演示、情境教学、媒体介入等方式指导学生的美术学习,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与感染性,从而激活学生的创作灵感与思维。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在快乐的节日里”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表演快乐的表情和动作,进行快乐的活动,观看快乐的视频,或者展示令人愉快的艺术作品,从而使学生获得直观体验,激发创作的欲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创作出了各式各样的快乐场景。
二是有效的小組带动机制。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多种智能,但其表现水平各有不同。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及作品评价选出具有良好视觉空间智能的学生,让他们分别与其他学生组成小组参与某些团体创作活动,这既可以强化他们的视觉空间智能,还能激发其他学生潜在的视觉空间智能并积极参与美术创作。教师要及时激励创造力表现有进步的学生,以提升其自信与美术创作的激情,进而培养其创造能力。
4.基于视觉空间智能的因材施教
视觉空间智能下的因材施教是指教师尽可能地去发现并挖掘学生内在的视觉空间智能。也许有的学生这方面的智能较为突出,有的学生稍微提点就能有所觉悟,而有的学生需要一些特别的方法才能激发出来并获得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个体的不同智能及需求而展开教学活动,挖掘学生的美术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实现个体的进步。美术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神奇的想象,挖掘审美的奥妙,进行一些能引起学生联想并发挥学生想象的创造活动[5]。
一是通过观察对学生提出个性化要求。观察学生的不同情况,再据此提出有差别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美术创作的积极性。
二是包容学生对美术学习的不同理解与创意。学生的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他们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体现着他们视觉空间智能的发展程度。教师应采取发掘并讲解作品闪光点的方式对学生给予肯定,引导他们进一步理解美术作品,发现努力的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并完成学习任务,增强美术创作的积极性,从而在创作中进一步发展视觉空间智能,提升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竑波.论视觉学习的内涵及策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视觉-空间智能”述评[J].中学教育,2003(7):3-6,19.
[2]韩典荣,陈娴.在物理教学中培养中学生视觉空间智力的策略[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80-8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4]陶李刚,张丽苹.培养幼儿视觉空间智能初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3(1):39-40.
[5]高凤云.浅谈小学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A].《教育科学》组委会. 2016年5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