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政策对影子教育系统发展的影响与反思

    内容摘要:为适应社会发展及全球化的进行,我国基础教育不断的调整和革新。自建国至今,课程政策也经历着不断的改革。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学生及其家长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逐,“影子教育”应运而生,同时课程政策也影响着“影子教育”系统的发展。通过本研究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政策发展变迁以及我国“影子教育”的发展脉络的分析,探究二者之间的具体导向情况,以期我国的教育发展更为合理。

    关键词:基础教育 课程政策 影子教育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竞争核心在于人力资本的竞争,教育改革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国家战略议题,课程政策的研究也将用于有效应对来自国际环境下的竞争和挑战。课程政策的研究对课程活动的开展、课程改革的深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学者总结:“影子教育与主流学校教育相对,是学生以培优或补差为目的、支付一定经济报酬参与的一切文化课或艺术课的辅导与补习的统称”。主流学校是课程政策的直接践行者,而其所衍生出的“影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其课程设置和开发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政策导向。这也导致学生们从校内的课堂学习竞争逐步转向校外的辅导班和培训班的学习竞争中去。“影子教育”实际上与学校教育共同组成了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教育力量,二者彼此竞争又相互影响。

    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政策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直接影响到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影子教育”系统的发展。因此理清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政策如何导向“影子教育”系统的发展,反思我们现有的课程政策对“影子教育”的不适宜的影响,以期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所助益。

    一.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政策的变迁与“影子教育”的发展脉路

    1.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政策变迁的价值取向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政策的改革探索已经有半个多世纪,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以后,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政策主要靠模仿和复制苏联国家安排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培养目标是以培养精英为主的精英教育;1957年开始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要求我们的基础教育以重视基础知识为主,同时进行的一场教育大革命也是对与当时的中央集权的课程开发和管理机制的固有缺陷所表现出的一种不满的改进,但是由于受到极左思潮的干扰对于重要集全课程开发机制的局限缺少理性的反思,采取了极端的自上而下的一刀切的措施,结果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可以说1957年至1965年这一时期,我们缺乏研究的积累和理论的武装的,也是我国历次课程改革所存在的一个通病。

    第三阶段是十年文革期间,同样也是一次极端的教育改革,十年文革时期,打破了中央集权课程开发机制的做法,这与上一时期的大跃进相比,只是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这一时期国家为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曾一度解散了国家权威代理机构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改为地方编写,各地编写各自的教材。片面强调突出政治和联系实际,显然是一种带有明显的政治运动色彩的反思活动。1977年开始,在起源于文革期间对教育造成的严重后果,以邓小平同志主持下的恢复全国高考为标志的教育政策开始重视人才选拔,凸显国家主义的价值诉求。1980年代终期开始的教育权利下放,成为课程多样化的审慎变革过程。1990年提出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表明基础教育阶段课程多样化发展进入理论建构和政策启动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标志,教育政策更加的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彰显大众主义价值取向。到2010年以来,新时期的教育以“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的提出为标志,教育政策更加的强调育人为本,突出人本主义价值导向。

    2.我国“影子教育”的发展脉路

    我国影子教育的起步阶段应从建国后国家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对教育进行改革,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向,采用了“应试”性质的高考制度。由此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一些课程辅导班和“夜校”学历进修班开始大量涌现。但这时的升学压力相对较小,学校重点与非重点的资源差距不是非常巨大,因此,影子教育虽已开始出现,但呈现为零散分布,尚未形成规模。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重点学校制度和择校政策的出台,导致学生为了取得更好成绩和特长加分选择进影子教育,但未形成市场化、集体化和规模化的大型课外辅导机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公众对教育优质资源的追逐,使得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影子教育机构大量涌现并迅速成长。

    近年来,影子教育市场发展迅速,其规模呈现出日益增大的状态,2017年中国产业研究院的研究显示,自2012年以来的发展情况及2018年至2020年的预测将会是逐年递增。学生参与影子教育的方式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从最初的家教、辅导班(一对一、小班、大班授课)到现代的网上授课等多种方式并存。

    3.二者的发展与变迁分析

    1949年建国至1977年恢复高考之前,国家经济处于待发展期间,教育水平落后,课程政策的改革和发展主要体现出政治性。80年代 ,国家恢复全国高考之后,教育也从之前的精英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教育,各种课程辅导班及夜校开始出现,此时课程政策对“影子教育”的导向正式开始,辅导班以及夜校的课程设置及教授等均参照高考的科目及要求而设置。90年代,随着经济的飛速发展,应对不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国家出台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重点学校制度及择校制度的出台导致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增加,各种形式的辅导班、兴趣班应运而生。此时的课程改革重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影子教育”则顺应学校的课程政策要求,各种“兴趣班”,如舞蹈、美术、绘画、英语等的加分或者为取得更好成绩而参加“影子教育”的学习。千禧年以来教育培训市场进入飞速发展时期,2012年以后开始完全形成并进入了市场化阶段。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政策自建国后其走向呈现出政治性(国际间相互关系)向国家主义发展,随后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向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发展,既是国家经济的进步,也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与关注,与此同时“影子教育”系统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学生主体的受关注度逐步走向繁荣。

    二.现价段课程政策对“影子教育”导向作用的体现

    我国传统儒家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加上當今教育以高考为指挥棒,人们对于优质的教育资源争相追逐,导致很多城市的择校热,因此家长们不断地让学生参加影子教育以取得更大的胜算,“影子教育”便是学生和家长们对于高分数的需求出口。如近年来,一些城市中热点小学的入学面试题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等各方面,难度远超适龄儿童认知水平。本应“就近免试”入学的“幼升小”,被一些热点小学异化为“变相考试”。许多学校为了争取到好生源,会自行组织难度较大入学考试。而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进入这些学校而让孩子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所举办的幼升小辅导的不计其数。而大部分幼升小阶段的“影子教育”课程主要是以通过入学考试为目的的培训和辅导。

    在2014年之前,“影子教育”系统中所开始的奥数奥语课程异常火爆,原因是各个重点中学或者示范中学的升学考试中会考到这些知识,随后小升初考试择校考的热度即便是在今天已经正式采用就近入学、电脑随机派位等的方式后依然热度不减,据报道今年西安市的民办院校面谈的报录比接近4:1,“影子教育”系统中的“小升初面谈课程”便也应运而生,各种的“面谈指南”、“心理素质辅导”等的一系列课程争相投入社会。

    中考和高考也是中国学生及其家长们相当关注的考试,自从中考中将史地生纳入升学考试范围后,原本学生围着的语数英物化等进行辅导后又加入了史地生的辅导课程,而高考英语多次考、语文提分等的政策的开始对于“影子教育”系统而言,势必会出现英语课程的报名人增多,对语文课程补习的加大等。

    结语:近年来“影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飞速,除了我国的高考政策、传统文化观念、择校热等的原因外,客观上还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政策的安排,作为主流学校的补充和延伸,“影子教育”系统总能找到主流学校教育的不足与空缺,如学校教育满足不了学生及学生家长们的需、我国的各个地方的中小学的教学质量的参差不齐等。“影子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和开发既是在国家课程政策的调控下对教育完善和补充,但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学生盲目参加补课班、补课费用高、学生学业压力增加等。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政策的改革既是对主流学校课程的直接调控,同时也是“影子教育”系统中的课程设置的导向。

    新课程标准强调立德树人,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实施的侧重点在德育方面靠拢,对学生最好的德育教育是在课堂教学的"不经意"中完成的,那么“影子教育”中的课程如果能做到配合学校课堂的德育,教育目标也许会更好的完成。另外已知课程政策对“影子教育”具有导向作用,那么课程政策在改革是考虑到对“影子教育”所产生的负向作用,提前预防,以及课程政策的改革考虑到动用社会力量的原则等,使学校教育和“影子教育”在课程上做到合作互补而非对立或者处于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对我们的教育则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吕亚楠.影子教育的利弊分析及其规范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 5).

    [2]薛海平.从学校教育到“影子教育”:教育竞争与社会再生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7).

    [3]2017年中国K12课外辅导行业发展规模及发展趋势分析_中国产业信息网[2019-08-21]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708/546528.html

    [4]谢玄曦.“幼升小考试”折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文化·科教.联合日报[2015-06-15]003版

    [5]齐燕.民主与法治时报.西安“小升初面试”背后的社会治理.[2019-07-14]006版

    (作者介绍:黄姣,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2017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