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县域义务教育 优质均衡发展的路径探索

    周军

    [摘? ?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新时期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基于我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特征和要求,要通过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来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同年,教育部发布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将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达标并得到巩固的基础上开展优质均衡发展评估。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为更好地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

    1.树立优质均衡发展的理念

    优质均衡发展的理念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均衡发展。所谓均衡发展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对政府统筹的资源要遵循公平原则进行合理配置和使用,从而促进区域内个体和群体的共同发展。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通过均衡配置和合理使用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县域内校际之间义务教育的发展差距。二是优质发展。所谓优质发展是指发展的质量要达到较高水平,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就是要极大地提高教育质量,能够满足人们对高质量、高品位教育的需求。

    2.树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理念

    树立“顶层统筹,城乡一体”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理念,将有利于指导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实践。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理念主要体现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资源一体化。教育资源一体化是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基础,需要将城乡义务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并统筹管理,最终形成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是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内容,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开展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

    3.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所以以人为本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1]。在教育过程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密切关注师生的需求与发展。一是关注学生。要努力让每一名学生,不论性别、民族、地域,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关心学生各方面的成长,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更要关心他们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要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让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和发展。二是关注教师。政府、学校和社会要尊重教师,要积极关注教师群体,从生活、工作和个人发展等多方面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待遇,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要关心教师的生活疾苦和身心健康,使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并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

    4.树立内涵式发展的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鼓励学校通过内涵式发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和实力增强,通过充分发挥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内部发展因素,实现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办学效能的提升。由此,树立内涵式发展的理念,将对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以及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

    1.确立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相关标准

    开展学校标准化建设是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重要举措,对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先决条件[2]。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建设理念重“均衡”轻“发展”、建设标准重“统一”轻“特色”、资源配置重“投入”轻“效益”、实施过程重“外延”轻“内涵”等[3],这主要是由于建设标准不统一或不规范等造成的。因此,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要将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标准制定作为首要任务,其中涉及标准制定的原则、标准的具体内容以及标准的执行与监督等,以实现建设标准达到科学性、规范性和统一性的结合。

    2.确立教育经费的投入目标

    以往许多经费主要用于学校硬件建设,用于学校办公、人员培训等软件建设的经费偏少。而且有些地方虽然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检查中已达标,但从相关检查反馈的情况来看,仍然有着教育经费投入政策落实不到位、教育经费存在缺口等问题。因此,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中央和地方必须高度重视教育财政经费投入,不仅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而且还要优化教育支出结构,从而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3.确立学校特色办学的目标

    优质均衡发展需要学校走特色办学之路,要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形成特色,这是形成学校办学品牌的重要构成和生命所在。只有确立明确的、科学合理的具有特色的发展目标,才能更好地引导学校走特色办学的道路。由于每一所学校在地理位置、人员构成、生源分布等方面存在差别,因此确立学校特色办学的目标要结合校情,做到因地制宜、因校而异。

    三、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1.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为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央和地方需要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城乡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其中,省級政府要在经费投入上担当起主要责任,要督促下级政府履行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相应责任,并且按照中小学适龄人口数量的变动、人口流动的变化以及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教育经费的合理拨付[4]。

    2.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

    (1)建立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教育资源是学校办学的基础,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前提。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要以公平为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主要途径,从制度上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进行顶层设计。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都必须达到统一标准,其中,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要比较完善,教学器材和实验室药品等要比较完备,以便能够满足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2)建立城乡学校师资管理一体化机制。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关键在于师资管理的一体化,要消除因正式制度的缺失和非正式制度的慣性阻碍城乡教师流动的不利影响[5],将“县管校聘”的师资流动管理机制落到实处;不仅要保证教师能够正常流动,而且要保证教师在流动中能够真正得到实惠,最终实现城乡学校师资的正常流动,缩小城乡师资水平的差距。

    3.加强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要以平台建设为重要支撑,为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提供重要保障。

    (1)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位置,指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基础和先导性的作用”[7]。因此,中央和各级政府要增加投入,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2)加强教育信息化师资的培养。相关研究表明,“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资源配置的城乡差距总体趋于缩小,但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师资源配置的城乡差距较为突出”[8]。因此,要加强教育信息化师资的培养,特别是要重点培养乡村学校教师。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育视野,提高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而缩小因城乡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不平衡造成的教育差距。

    (3)加强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网络是教育信息化的“骨架”,而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血肉”。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要开发出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如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和网络课堂等;另一方面要建立并开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让师生能够自由、安全、便捷地通过平台获取所需教育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中,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姿如,杨兆山.“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意蕴[J].教育研究,2011,32(3):17-20.

    [2]刘冬冬,张蓉.以学校标准化建设 助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辽宁教育,2018(12):42-46.

    [3]王天平,李鹏,王建平.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问题审视与优化之道——基于N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调研[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2-79.

    [4]李星云.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机制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教育与经济,2012(4):30-33.

    [5]陈坚,陈阳.我国城乡教师流动失衡的制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Z1):34-37.

    [6]杨方琦,杨晓宏.我国民族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71-79,88.

    [7]程南清.智慧校园视野下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及对策[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6(2):90-95.

    [8]陈纯槿,郅庭瑾.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态势与走向[J].教育研究,2018,39(8):129-140.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