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结算经济牵引县域新发展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已经进入稳步发展阶段,而中小城市和广大县域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还存在较大的滞后性。这主要是由于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县域发展有效模式仍然值得探索和研究,以结算经济牵引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可以快速有效的聚集各种资源要素,提升经济总量,并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打造更多的县域亮点,加速城乡统筹,进而加快县域新型城镇化进程。在这一模式的牵引下,县域发展必须要从全域城乡统筹角度加强顶层设计,以产业优势形成区域发展内生动力,以项目建设作为具体抓手,加强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最终创新新型城镇化运营和效能。
资源要素聚集
结算经济牵引县域发展的核心内涵
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差异巨大,大城市或者说核心区的城市经济的极化效应大于其扩散效应,使得县域经济未必能借核心的城市经济获得更快发展。处于外围区的县域经济要想实现发展,如果依靠或等待中心区的扩散效应来慢慢渗透,是一种被动发展。那么县域城市如何才能实现极化作用,聚集县域乃至周边地区资源快速发展,主动快速发展提升本地经济水平呢?以结算经济牵引的县域发展是有效模式。
所谓结算经济就是指通过政府主动的行为,在项目建设、城市管理、产业招商、园区运营、专项试点等方面给予社会组织一定的特许权,推动人才、技术、资金、产业等资源要素聚集形成产业集聚区,围绕产业集聚区打造形成多种项目、多种产业、多种运营、多种交易的结算类别,从1个产业集聚区到N个产业集聚区,进而不断加强各类资源要素聚集能力,扩散辐射整个县域,形成中心+园区+基地+县域的发展模式。
——以结算经济牵引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快速有效的聚集各种资源要素。结算经济以打造产业集聚区为目的,通过政府主动行为,在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领域以特许权方式推动各类资源要素聚集,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主动吸引集聚各类产业资源要素,构建产业链生态圈,这比被动等待大城市中心城的辐射扩散要更加快速。
——以结算经济牵引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迅速提升经济总量。结算经济的核心是要素中心,要素中心包括认证中心、交易中心、产业基金、双创中心、电商中心、物流中心等体现科技创新功能的要素,重点是将要素中心及专业市场的结算功能放进来,形成真正的投入产出,并由要素中心辐射扩散到第二圈园区建设,第三圈基地生产,都可以产生经济、社会等多重效益。
——以结算经济牵引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更好的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从对结算经济的概念、内涵和主要功能的分析可以看到,結算经济覆盖的是产业链的高端功能,是绿色循环经济的典型体现。同时,以结算经济牵引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掘地方的文化、生态、资源等优势,形成信息流、物流、人流、资金流的有机结合及集聚,推进县域发展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实现新型城镇的生态文明建设。
——以结算经济牵引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打造更多的县域发展亮点。结算经济的目的是打造产业集聚区,但并不是只打造一个产业集聚区,覆盖不同行业、不同产业可能是N个产业集聚区,每个产业集聚区都可以成为县域经济的一个发展亮点,因为每个产业集聚区都一定是紧密结合当地特色资源禀赋转化发展优势的,不同的乡镇、不同的乡村都有自己独特的文脉和文象,进而形成特色的发展路径。
——以结算经济牵引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加快实现城乡统筹。结算经济通过要素中心以及专业要素市场的打造聚集更多的资源要素形成中心+园区+基地+县域的发展模式,每个产业集聚区都是中心+园区+基地+县域的发展模式,N个产业集聚区形成的就是N个中心+N个园区+N个基地+全县域的发展模式,这样的一张网络化空间布局就是切实推进全域城乡统筹的操作路径。
——以结算经济牵引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加快打造县域核心竞争力。通过结算经济,深入挖掘该区域资源禀赋、产业要素的经济价值、区域价值、战略价值,结合区域大趋势、国家大环境,谋划县域创新发展路径,推动地区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功能优势、价值优势,形成产业集聚、构建产业链群,打造核心竞争力,加快县域城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全域城乡统筹
结算经济推动县域发展的首选路径
——从全域城乡统筹角度加强顶层设计。新时期的县域经济发展,不能再从单一产业、忽略乡镇村、只抓几个项目、一个思路解决所有问题等这些片面角度出发了,必须从全域城乡统筹角度出发,以系统思维对全县域发展做通盘考虑,统筹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产业、空间、重大项目、投融资以及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专项问题,构建以“生产、生活、生命、生态”四生理念做指引,信息化与农业化、城镇化、工业化“四化”深度融合的美丽乡村+镇域经济+县域经济+区域经济的四层结构新型城镇化价值体系,
——以产业优势形成区域发展内生动力。以结算经济牵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仍然是产业发展,必须通过挖掘特色优势资源,寻找动力源,培育新载体,形成龙头产业、配套产业和机会产业的复合产业集群,打通产业链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带动城镇化,通过全产业要素的集聚带动区域的城市建设。
——以项目建设作为结算经济具体抓手。以结算经济为牵引形成的三圈体系,即要素中心(包括认证中心、交易中心、产业基金、双创中心、电商中心、物流中心等),产业集聚区(包括特色消费、博览展示、生产加工、商贸配套、仓储物流等),整合辐射区(综合示范区、总部庄园区、配套供应基地、外阜协作区),这样的一个体系是众多项目集成的一个体系,每个具体的项目都可以作为结算经济的切实抓手,从项目建设作为突破口,逐步形成立体化真实的结算经济牵引县域发展模式。
——加强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县域经济实力本来就相对薄弱,单纯依靠县域自身统筹全县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不太现实,也会影响县域经济发展进程。因此,必须引入社会资本,通过采取组建地方性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公司、公私合营(PPP)、组团式开发、资源置换式开发等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投入县域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保障性住房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创新新型城镇化运营和效能。在县域经济投融资中应通过开发性金融、产业基金、产城融合的PPP等创新金融模式,实现城市的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做好结算经济牵引的县域新型城镇化投资运营,实现“产业+金融+科技+人才+互联网+土地”六大要素的有机复合。在结算经济中,要通过塑造地区投资理念,把理念变成项目,把项目变成项目集群,再把项目集群变成投资品,把投资品再落实,创造项目孵化器,改变偶然招商为持续招商、战略招商、项目孵化器招商,使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业保持健康的发展方向,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效能。
——加快智慧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智慧城市重点要解决县域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如何与产业结合形成城市新增长点问题,显著提升城市普惠化公共服务能力,突出建设实效和作用。海绵城市是“新型城镇化”体系下生态城市理念的重点内容,既要关注县域城市农田水利、江河湖泊、生态湿地等“城市生态圈”,又要统筹产业、环境、水源、水厂等“城市生产圈”,同时也要兼顾城市水务、都市产业、市政道路、景观园林、城市复兴等“城市生活圈”。智慧城市和海绵城市都是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的具体路径,在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的指引下,需要持续深入具体应用到县域经济发展中,并与之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