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介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译介研究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来源于群众生活实践的各种传统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译介,有利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助推其更好地“走出去”。本文将以湖南省浏阳花炮为例,从译介学的角度探讨浏阳花炮的对外译介情况,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译介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译介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译介;浏阳花炮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7-0050-02
0引言[1]
21世紀以来,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联系也日益紧密。如今,“一带一路”“走出去”等战略的提出,中国文化正一步步走向世界。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浏阳花炮作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湖湘文化的精髓,代表着湖湘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其对外译介情况却不容乐观,阻碍了其对外传播与发展。本文将从译介学的角度,以浏阳花炮为例,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四个方面探讨浏阳花炮的对外译介情况,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译介提出合理化建议。
1译介学视角下浏阳花炮对外译介研究
谢天振认为,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严格而言,译介学不仅仅只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原文通过两种语言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伸,实现文化层面的相互交流和融汇贯通,强调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1]。它主要包括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以及译介效果五个方面。结合浏阳花炮对外译介实际情况,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译介主体。即何人翻译。浏阳花炮的译介主体主要包括个体译者、政府单位和其他组织单位翻译人员[2]。译介主体在翻译工作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他们不仅是语言之间转换的纽带,更是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其翻译能力与文化素养直接决定着译本的质量,影响着浏阳花炮对外传播的效果。译介主体的目标是通过另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将浏阳花炮的相关知识植入到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土壤中,从而使目标读者感受及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促使浏阳花炮文化在新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3]。浏阳花炮传承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湖湘文化底蕴,制作工艺中蕴含着诸多古代汉语的表达,这恰恰是浏阳花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精髓所在,是浏阳花炮对外译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因此,译者不仅需要对目标语国家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方式有十足的考究,能让所翻译的内容为译介受众所接受,还需对浏阳花炮的文化背景、传统技艺等有充分的理解,在使外国读者读懂的同时也能了解浏阳花炮背后的文化内涵。
(2)译介内容。即翻译什么。浏阳花炮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从起源来看,浏阳花炮始于唐,盛于宋。据文献记载,当时灾害频发,瘟疫肆虐,唐朝李畋用小竹筒装硝,导引爆炸,以硝烟驱散山岚瘴气,瘟疫逐渐减退。从品种来看,浏阳花炮是烟花和爆竹的统称,烟花类分为:喷花、吐珠、线香、礼花弹等,爆竹类分为单响、双响、鞭炮、排炮等。著名的品种有全家乐、大地花开、万国伞旗、金盘起月等。从制作工艺来看,浏阳花炮的生产制作取材于土纸、土硝、硫磺、炭末等,全部采用手工制作,有12道流程、72道工序。传统的工艺流程有扯筒、背筒、洗筒、腰筒等等,这些均为浏阳民间的表达,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若不对浏阳花炮的传统工艺下足够的功夫,即使是源语读者都会感到晦涩难懂、一头雾水,更别提在一个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模式、语言习惯中生活的外国读者。
(3)译介途径。即如何译介。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浏阳花炮对外译介途径直接影响着其受众的接受度和对外传播的效果。不同于其他物质性文化遗产,浏阳花炮通常以手工实践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4],因此,浏阳花炮的对外译介需要运用语言文字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在传统传播媒介如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的基础上,融合短视频、数字技术、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拓展浏阳花炮的译介空间[5]。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浏阳花炮的译本基本呈空白状态,少有的译本也仅限于官网上的商品出口信息,且对外译介的传播途径较为单一,多局限于旅游宣传册、当地杂志报刊等等,未能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技术,从而限制了浏阳花炮“走出去”的步伐。
(4)译介受众。即为谁翻译。浏阳花炮的译介主体和译介受众是浏阳花炮走出去的关键,其中译介受众发挥接收和反馈的作用。但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语言环境、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外国受众接受与理解浏阳花炮信息的能力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制约。因此,译者在对外译介时要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充分了解受众文化需求,培养受众群体的文化认同感,使受众接受浏阳花炮文化,并对其进行传播,以达到对外译介的目的。
浏阳花炮的译介受众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受众,包括每年前往浏阳花炮参加浏阳国际花炮节的外国群体、进行花炮采购的外国商人以及前往浏阳旅游的外国游客等;另一类是间接受众,包括对浏阳花炮感兴趣或者对浏阳花炮有专业研究但未亲身前往浏阳的外国群体。相比较而言,浏阳花炮的对外译介工作更偏向于直接受众,几近空白的译本和单一化的传播方式使间接受众鲜有机会了解浏阳花炮。因此,要想更好地传播浏阳花炮文化,必须加大其国际推广力度,为间接受众提供更多接触浏阳花炮的机会[6]。
2浏阳花炮对外译介策略
2.1打造专业非遗翻译队伍,提高译者文化使命感
笔者调查发现,尽管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重视和非遗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湖南本地高校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研究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译介的课题以及科研项目,如湖南师范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长沙窑的对外译介与传播研究”、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国家级项目“新时代下湖南‘文化名片湘绣的海外推廣汉英翻译策略研究”等等,这些对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与推广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词汇都比较专业,而诸类项目团队多由一名导师以及数名高校学生组成,受限于项目基金与学生自身的专业水平,通常研究力度较小,研究成果不够显著。因此,政府应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译介投入,建立健全“遴选-培训-监督”三位一体制度,打造专业的非遗翻译队伍,提高译介主体的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增强对外译介翻译人员的文化使命感,为非遗对外译介的质量增加筹码。
2.2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强外国受众文化认同感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浏阳花炮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在继续利用传统传播媒介广泛宣传的基础上,浏阳花炮可以抓住短视频等新媒体技术的机遇,以浏阳花炮的历史、品种、制作工艺、国际花炮节为切入点,配以双语字幕,在YouTube以及各大平台上面宣传播放,加强与海外媒体的交流,扩大浏阳花炮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为了拉进外国受众与浏阳花炮的距离,可以利用VR虚拟体验技术,使国外受众有机会亲身体验浏阳花炮的传统制作过程,运用喜闻乐见的方式邀请他们一同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增强其文化认同感。
3结语
世界烟花看中国,中国烟花看浏阳。尽管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愈加重视,但浏阳花炮的对外译介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应提高译介主体综合素质,科学选择译介策略翻译译介内容,多维度丰富译介途径,以译介受众为中心,增强浏阳花炮对外译介效果,增强浏阳花炮的国际影响力,助推我国非物质遗产更好地“走出去”。
参考文献
[1]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宋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文化“走出去”译介探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5(4):11-15.
[3]李向民.贵州地戏文化“走出去”译介探究[J].安顺学院学报,2016,18(4):4-6.
[4]魏红,单小艳.译介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32):4-5.
[5]苏涛,黄焰结.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译介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9,8(3):51-54.
[6]崔璨.中药文化“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以亳州为例[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1(2):96-99.
(责编:王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下非遗对外译介策略研究—以湖南省浏阳花炮为例”(S202010542017)。本文在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唐燕玲教授指导下完成。
作者简介:陈逸锋,男,湖南邵阳人,本科,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指导老师:唐燕玲(1967—),女,湖南永州人,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