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读书会的“经典阅读”与大学生读、说、听、写能力的培养

    沈德康

    【摘 要】“读书会”是开展“经典阅读讨论活动”的重要载体,不仅是“自我教育”与“自由交流”的平台,其特有的“自由氛围”与“生活气息”也是将“读书明理”与“入世修行”连接起来的桥梁。“阅读”“讨论”“写作”是活动的三个重要环节,可有效提升大学生读、说、听、写等多方面能力。

    【关键词】经典阅读;读书会;大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2-0121-03

    一、读书会:“自我教育”与“自由交流”的平台

    自参加工作以来,笔者就计划与学生一道组建一个读书会。通过读书会,学生能循着自己的兴趣积极主动地阅读、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同学之间也能坦诚、友好地交流阅读心得,分享各自创作的诗文、评论,由此互相借鉴,砥砺向前。

    之所以有办读书会的想法,一方面是由于本人在2004年至2011年本科及研究生学习期间,与学友们一起成立了“天堂桌子读书会”,数年间举办了百余次阅读讨论活动[1],从中受益匪浅,于是认为将这样的学习形式延续下来很有必要;另一方面,作为高校教师,笔者为学生深度阅读的匮乏、阅读视野的狭窄以及过度功利化、职业化、娱乐化的学习倾向感到忧虑,认为这种基于个人兴趣的经典阅读讨论活动对目前相对边缘化的人文教育也算是一种补充。

    读书会也是自由交流的平台。通过定期举办讨论会,阅读不再是孤独的精神跋涉,而成为充满睿思与激情的多重对话,每一刻都让人体味到生活的质感与生命的热度。在活动中,书友们自主选择并决定是否阅读某部经典、是否参加讨论或撰写文章,这意味着参与的方式、程度、范围都由读者自己说了算。总之,阅读就是生活,过程就是目的,“自由”“自主”“自愿”这“三自主义”则是读书会不朽的灵魂。

    将阅读的内容、讨论的形式以及讨论会的频次、时间、地点等各种要素的决定权、选择权交给学生的同时,这也让每一位参与者真正“自由”地肩负起阅读、讨论的“责任”,学生由此成为活动的主体,从“要我读”转为“我要读”。由此可见,活动中的每次提议、选择、参与,其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教育。换言之,只有在自由、开放的学习活动中,参与者才能真切地体会到权利与义务、自由与责任不可分割的一致性、统一性。就此而论,和常规课堂教学相比,学生从讨论活动的组织形式、讨论过程中获得的东西要远比我们意识到的更多。

    二、西岩读书会:生活、读书、新知;自由、理性、宽容

    2018年3月,“西岩读书会”正式成立。读书会因湖南科技学院毗邻的朝阳岩公园而得名。朝阳岩亦称西岩,历史上为潇湘水路一线重要地标,为官宦商旅必经之地,历代文人骚客多泊舟于此,赋诗作文。客寓永州十载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作有《渔翁》一诗,此诗便从西岩写起,诗云:“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2]好一句“欸乃一声山水绿”!好一句“岩上无心云相逐”!潇水之畔,云蒸霞蔚,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博览覃思,遨游学海,恰如西岩无心之云,冉冉自生,来去翩然。由此观之,“西岩”可谓是湖南科技学院重要的文化坐标。读书会以西岩为名,旨在追攀古人高谊,表达一种充满诗情画意与睿思哲义的人文理想。鉴于此,西岩读书会以“生活”“读书”“新知”為阅读讨论活动的根本目的,以“自由”“理性”“宽容”为其基本理念。

    (一)读书会的“自由氛围”与“生活气息”:学习与生活的同一性

    常言道:“学到老,活到老。”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学习本身就是目的,换言之,人人追求幸福生活,学习作为生活的基质,学习本身也应是快乐的。而所谓“幸福”“快乐”的每一个细节都无不奠基在“自由意志”亦即个体“意愿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和“行动的自由”之上。由此可见,读书会特有的“自由氛围”与“生活气息”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的同一性。

    孔子有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3]对今人而言,知识、思想、技能只是用来标榜的道具与谋生的工具吗?除此二用,学习的根本目的究竟何在?学习还能带给我们哪些实质性的东西?荀子认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4]由此可见,读书会特有的“自由氛围”与“生活气息”,可以让书友们明白:只有超越那种“为人”“为禽犊”之学,只有超越那种仅仅把学习当作单纯手段的观念,自由地学习,为自由而学习,为自由生活而学习,为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人而学习,那么,这样的学习者才是快乐的,因为人皆为自由才学习,唯学习才得自由,非自由无以成人。对“为己”的学习者而言,其自由的学习生活在手段与目的这两个层面实现了高度的统一。

    事实上,读书会的“自由氛围”与“生活气息”是对古典教育理念的承续,“为己之学”本质上是明德之学、生活之道。唯有深刻地认识到当代常规教育在道与术、德与才、行与知之间的多重断裂、错位与畸轻畸重,我们才能真切地意识到类似于读书会这样的学习活动葆有的独特价值。

    每到周五傍晚时分,书友们围成一桌,时而高谈激辩,时而哄笑如雷,有侃侃论之者,有娓娓道来者,蓦然间清风徐来,灯影摇曳,明月映帘,茶香悠悠,时间似乎停滞、凝固,之后又缓缓倒流,书友们仿佛回到了古典时代极富生活意趣的问学现场。彼时,诸子陪侍孔子坐而言志、樊迟从游问学于舞雩台下、庄惠漫步濠梁作鱼乐之辩、邹宋孟荀于稷下驰辨逞才,几乎与此同时,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论道于雅典街头、亚里士多德率学生徜徉林间、芝诺与诸学人激辩廊下……此种光景,不一而足,其情其境,令人感佩。

    (二)在生活的字里行间:“读书明理”与“入世修行”

    学习是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阅读则是很重要的学习方式。

    荀子有言:“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此言学无止境,非学无以成人。人生在世,交接者非“人”即“物”。善学于人者在与人交往中学习,耳濡目染,赤黑俱同,荀子所谓“学莫便乎近其人”即言从伦理实践中获得启迪具有便捷、直接与潜移默化的特点。善学于物者则格物致知,以经典为桥梁与古人交心,荀子有所谓“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5],此言阅读经典乃人完善自我的必要途径,为学终在为人。

    无论是“学于人”还是“学于书”,读书会作为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既为书友们提供了多样、广阔的“学习空间”,也为大家提供了一种富于精神性的“生活样态”,更为学习者架起了一座桥梁,桥梁的一头是“课堂”,中间一部部“经典”,犹如一个个桥墩,最后将“生活”这部大书送到学习者面前。

    实际上,当大家围坐一室谈古论今,这是多么有趣的场景!此时此刻,时间是一条沉默的河流,作者在源头浅酌低吟,读者在河尾藉着这一大群黑漆漆的字符日日思君。“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6]不同的世界,同一种精神,阅读经典,不就是一场与古人的精神恋爱吗?更妙的是,在现场讨论中,读者为之争执、辩解,时而引经据典,时而指陈时事,慷慨陈词又欲言又止。在读者之间,在喧嚣、局促的讨论现场与广阔无边的滔滔世情之间,你总能感受到蕴含在时空中的巨大张力。小小读书会,十数位书友晤言一室,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与这沉默的河流时刻相伴的则是读者爽朗的笑声。

    三、西岩读书会的活动流程及细节

    读书会坚持“自由”“自主”“自愿”的原则,参加阅读讨论活动的书友来去自愿、选择自主、讨论自由,尽量让每一位参与者通过一次次投票就活动中的各种细节问题达成共识。讨论时全程录音,之后再安排领读人或志愿者把录音整理成文本。文本稍加修订,就形成生动、自然的对话录,这是师生阅读、讨论的思想结晶。在下文中,笔者就阅读讨论活动的流程与细节进行详细说明。

    (一)组织与引导

    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首先涉及信息的分享与反馈,故读书会要使用各种媒介。使用最频繁的首先是QQ群,其主要功能为:1.聚合书友,分享阅读信息与经典文本;2.发起各种投票以确定活动各项细节;3.发布通知,提醒书友阅读讨论活动相关信息。其次是微信公众号,其主要功能为:1.发布要阅读、讨论的经典文本;2.发布、分享经过删订、润色后的历次讨论会对话录及活动现场图片。最后是海报,提前半个月设计并张贴活动海报于显要位置,将要讨论的经典文本标题及讨论时间、地点等信息公布出来,参与者可提前阅读并做准备。

    如前文所言,讨论会各项细节由各位书友在QQ群中投票决定。这些细节主要有:1.一学期举行多少次活动为宜?2.两次活动之间间隔多长时间为宜?3.活动在星期几的上午、下午还是晚上为宜?4.在何处举行讨论会为宜?

    在确定上述细节后,书友们便各自在QQ群中积极推荐拟阅读、讨论的文本。推荐文本前需让书友们明确如下四点:1.推荐的文本必须是公认的经典;2.推荐文本的篇幅不宜太长,以3万字左右为宜,最好不要超过6万字;3.推荐文本的内容尽量多样化,涵盖文学、历史、哲学以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诸领域;4.每位推荐者最多推荐1个文本,也可选择不推荐。

    推荐完毕,便汇总文本标题,在群里设置投票组,书友们选择自己打算阅读的文本投票。一旦投票就意味着投票者要参加当次讨论,没投票的若愿意也可参加。最后,根据票数多寡确定本学期阅读、讨论的文本。让学生以自主推荐并选择的方式来确定篇目(书目),这是由于指导老师选择的篇目难度可能远超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学生对老师选择的篇目不一定有兴趣。但是,学生推荐篇目要兼顾文本的经典性与多样性,这由指导老师把握。

    一年半来,西岩读书会举行了17次活动,每学期大致6次。活动间隔时间为两周。讨论会通常在星期五晚上七点到十点。活动教室宽敞,正中为一张大桌子,周围摆十余把椅子,桌上可放图书、资料、水杯,书友们围坐讨论。录音、拍照都用手机来完成。每次参与活动的人数大致在10到18人之间比较合适。

    (二)阅读与讨论

    阅读经典,首先要找到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本,既要坚持文本的经典性、原始性,又要考虑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對于汉译经典作品,要选择有良好声誉的名家翻译版本。学生既可以下载、打印、阅读上传到QQ群的电子文本,也可以到图书馆借阅或在网上购买相关图书。

    关于阅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方法。就每次参加读书会活动而言,笔者通常在讨论前两周的时间里把相关文本阅读两遍。第一遍为顺畅地通读全文,随手用红笔勾画出文本中令人叫绝或引人深思的段落、句子。过一段时间后再读第二遍,将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想法详细地写在相应段落或句子旁。事实上,读完第一遍,读者虽然在忙其他的事,其实一直在潜意识中咀嚼、沉思文本中的相关问题。这样,在读第二遍时,往往会产生很多想法。

    如果说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那么,讨论就是读者与读者的对话。读者与作者其实一直在做一种努力,即越过横亘在二者之间的时间、空间、文化的鸿沟。对读者而言,阅读由此将过去、现在、未来贯穿一气,给人带来深长的历史感。读者与读者的讨论,则展示出各自的见识、阅历与眼界,这是人格的展露、思想的交锋、观念的碰撞。随着讨论的深入,彼此的对话逐渐与窗外的人事连缀成一张无比宽广的网,读书亦是读人,读人便是读这丰富多彩的世界,阅读、讨论、思考,必将带给读者最厚重的现实感。

    (三)思考与写作

    围绕“经典阅读”,以“读书会”为载体,书友们从私下里“读”到讨论会上公开地“说”与“听”,最后集思广益,以“写”来作结。所谓的“写”即活动参与者结合文本,基于自己的思考,在借鉴他人观点的基础上,找一个角度或某个点写一篇文章。文章围绕文本展开,题目自拟,体裁不限,长短皆宜,写完后可在讨论会朗读、分享,听众可点评。

    写作这个环节既是对阅读、讨论的总结、深化,更是学习层次的一种跃升。写作本身是深度思考的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及书面表达水平,也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论述至此,围绕“经典阅读”,一套将“阅读”“讨论”“写作”贯穿全程的自主学习模式就清晰地浮现了出来。

    总之,“经典阅读”活动强调学习内容的经典性、人文性,突出学习形式的自主性、参与性,重视学习结果的能力性、应用性,以此提升大学生的读、说、听、写能力,这是活动的根本目的。“经典阅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忱,强化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也是对常规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与升华。

    参考文献:

    [1]李益众.“象牙塔”里的读书人,《中国教育报》,2011年8月7日第2版.

    [2](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252页.

    [3]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4页.

    [4](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页.

    [5](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14页.

    [6]彭玉平.唐宋词举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2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