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途径和方法
殷万荣
[摘? ?要]培养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亲社会行为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都要发挥各自的功能,帮助学生最终达到自我教育。
[关键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爱国主义教育
亲社会行为指一切积极的、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社会行为,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如尊重和关心他人,谦让、鼓励或赞美他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照顾孤寡老人,捐赠、帮助弱势群体等。亲社会行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但是,从“女子当众扇母亲耳光、要求母亲下跪道歉”“13岁孩子居然亲手杀了自己的父母”,到香港持续发生极端暴力违法事件,一些青少年“突破公序良俗底线、妨害人民幸福生活、伤害国家尊严和民族感情的事件时有发生”[1],表明培养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刻不容缓。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家庭教育是培养亲社会行为的基础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只有爱父母、孝亲敬长、尊老爱幼,才能知道何为亲情;只有先学会爱家庭,才会爱学校、爱家乡、爱国家、爱整个人类社会。从个体成长的角度看,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最先向子女传授社会行为准则的人。已有研究指出,“冷淡、孤僻、不关心他人的父母,经常约束孩子、允许孩子表现出攻击性的父母,反复无常、对孩子进行体罚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往往会更具敌意,攻击性较强。[2]”失败的家庭教育往往导致孩子自私、性格偏激、叛逆,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为此,家长要给孩子上好三堂课。
一是上好感恩课。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还要通过算“经济账”“成长账”,使孩子能发自内心地感恩父母给予自己生命、抚育自己成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进而积极参加学校、社会组织的公益活动,学会感恩与承担责任。
二是上好养成教育课。古语道:“当孩提之时,过于溺爱,养成骄惰之气,及其稍长,务为姑息,纵其匪僻之心,恶态多般,自幼习惯,长欲其改又焉能乎?”意思是:“孩子年幼时,若过度宠爱,易养成骄奢怠惰的习气;年纪渐长,言行如有不当,又宽容不加纠正,心思将渐渐偏斜不正。小时任他长养诸般恶习,长大后怎能奢求他改正?”因此,家长应及早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三是上好榜样课。亲社会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形成的。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孩子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学会了父母的行为方式。如我国有“子不孝,父之过”“女不淑,母之错”的说法,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我要儿子自立立人,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我要兒子自助助人,我自己就得自助助人”。因此,父母要为孩子做好榜样。
二、学校教育是培养亲社会行为的关键
经过70年的努力,我国新增劳动力中有48.2%的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3.6年[3]。这足以说明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创新德育途经和方法,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
一是加强师德建设。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4]。因此,加强师德建设至关重要。学校可以开展以“做四有好老师”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大力宣传“最美教师”先进事迹,引导教职工克服职业倦怠,正确区分惩罚教育与惩戒教育,不断提高育人水平,努力做好“四个引路人”,引导学生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是再上感恩课,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感恩教育需要良好的氛围。学校可通过设立感恩长廊、绘制主题画报、开设讲座等,引导学生从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中,从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中,从万众一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此增强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国家的情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从“两免一补”政策、营养餐、助学贷款、救助活动,从宽敞明亮的学习环境、公平受教育的机会与资源中,感念祖国母亲的关怀,增强学习的内部动机,努力提高本领,乐于服务社会。
三是弘扬传统文化,加强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教育。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可通过诗歌朗诵、国学经典,引导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中汲取思想精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5]。例如,针对香港持续几个月的示威活动和暴力违法事件,香港特区政府首任律政司司长梁爱诗曾说:“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多花一点时间去了解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和文化。香港回归祖国,不只是换个旗、改个名,港人要有一个心路历程,去认同国家、民族,接受国民身份[6]。”学校要通过国旗下讲话、班团队会、道德与法治课、历史课、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近现代史和党史,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正确认识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是强化法治教育。近期,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校要把预防和抵制校园欺凌行为纳入议事日程,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要帮助学生树立“每一次改正都是进步”的思想,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预防犯罪。
五是加强劳动教育和勤俭节约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投入的增加,学校办学条件越来越好,一些原本学生能做的事由清洁工代做了。但同时,一些寄宿制学校中存在粮食、水电等资源的严重浪费现象。为此,学校要恢复并加强劳动技能教育课,“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7]”。学校可开展节约、惜物、理财等方面的教育,组织全域无垃圾清理、修补桌椅、清理积雪、搬运器材、食堂“光盘行动”等,切实把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同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结合起来,把学习知识和实践行动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
三、社会教育是培养亲社会行为的保证
每个青少年都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强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坚持源头预防、综合治理,强化家庭监护责任,充实学校管教责任,夯实国家机关保护责任,发挥群团组织优势,推动社会广泛参与,最大限度地防止未成年人滑向违法犯罪”。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民族自信心。通过组织观看改革开放40年成就展,了解建国70多年来中华民族、特别是家乡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歷程,坚信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复兴,巍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引导青少年理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8]。中国故事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全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奋斗干出来的。要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二是传承红色文化,厚植红色基因。通过参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观看展现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书刊、影视剧等,加强对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促其培养红色革命精神,汲取红色文化养分,自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三是弘扬正能量,凝聚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磅礴力量。要认真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提倡文明公约、促进邻里和睦、捐助受疫受灾地区到开展“最美教师”“最美医生”“最美职工”“最美家庭”等荣誉推选,再到“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共和国勋章”等评优树模活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时代潮流,弘扬正能量,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不断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
四、自我教育是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根本
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青少年不但要加强理论学习,还要努力构建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不断进行自我教育,积极追求真善美,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10/27/content_5445556.htm.
[2]郑礼宾.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EB/OL].https://www.doc88.com/p-5416223275431.html.
[3]中国教育在线.教育部长陈宝生:70年,中国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EB/OL].https://www.eol.cn/news/yaowen/201909/t20190926_1684897.shtml.
[4][7]新华网.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9/10/c_1123406247.htm.
[5]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讲话全文)[EB/OL].http://www.wenming.cn/qmyd_pd/jckd/201109/t20110907_315016_1.shtml.
[6][8]刘欢.述评:香港乱象背后的教育“病因”[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9-08/29/c_1124936148.htm.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