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现代“美文”入门创作三部曲

    王莉

    依据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写作教程应以训练学生写作叙事散文为主,通过指导学生写作我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写作时“无话可说,无文可写”

    也就是在写作时缺乏素材。例如,要求学生以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小故事为素材写作一篇叙事性散文。学生不是写“发烧生病,同桌送去医院”,就是写“考试失利同学互相鼓励”,这样的作品千篇一律,读之乏味,味同嚼蜡,违背了记叙性散文注重叙事抒情的核心思想。

    (二)写作时有“话”想说但写不出来

    也就是描写缺乏吸引人的情节,叙事出现“记流水账”的现象。例如,要求学生以“妈妈的手”为题写作,一些学生记录了妈妈一天中从早到晚的生活轨迹,叙事平铺直叙,行文仅罗列简单事例,缺乏生动的情节描写。

    二、写作教学策略

    (一)以课文为范例,掌握写作技巧

    高一语文必修教材中所选篇目包含多种写作技巧,我把写作技巧分为修辞手法练习、叙事情节描写练习、环境描写练习、谋篇布局练习四个部分。我会结合每一篇课文选择一个知识点,设计一个练习作为课后小练笔来巩固知识点的学习。

    例如,学习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我从写景抒情角度出发,让学生学会把日常生活中普通平凡的景物写得富有真情实感。原文中通过视觉写落蕊、扫帚细纹,原本无声无色无味,铺得满地的落蕊在作者笔下充满寂寥味道;平时所见最普通不过的扫帚的细纹在作者笔下充满寂寥、喜悦、落寞的情感。究其原因,是因为此时的郁达夫身处沦陷的故都,黍离之悲溢满心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感充溢于胸。

    同样的秋景,在不同人的眼中演绎出不同的味道,引导学生的观察视角必须要把引发情感、触动思考放在首位。根据具体学情,我以“秋雨话凉”为话题设计练笔。学生经历过一次考试失利之后,内心充满挫折的悲伤,如何把这种悲伤结合秋景表现出来,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模仿《故都的秋》中“秋雨话凉”这一部分的描写来写。

    (二)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唤起相似的情感体验

    一篇好的散文不仅美在谋篇布局之精巧,而且美在思想精神。能够唤起读者心中真实情感的文章一定是一篇“美文”。如散文大家冰心笔下的《小桔灯》用细腻、真挚的笔触写出一个孩子自强的内心,朱自清的《背影》用简单的几处细节描写就让一个“慈父”形象跃然纸上,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用平实的笔触勾勒出萧条、凄清的故都的萧索秋景。综观这些名家作品不难发现,他们笔下的人、物、景无不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之人、物、景。在作文教学中我告诉学生,在他们眼里貌似“威严”的班主任,其实也有说不完的“童年糗事”。这种“开场白”很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写作课变成一场心灵交流的“飨宴”。

    (三)开设专题教学,利用专题开展美文写作练习

    我把必修一、必修二中的現代散文进行了梳理,围绕这些散文我设立了以下专题:“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有个性特点的人物”“写景抒情系列”。根据这几个专题,我开展读书活动,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学习完《小狗包弟》《记念刘和珍君》这两篇散文之后,我引导学生阅读巴金的作品《忏悔录》,鲁迅的作品《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写作“美文”的能力,其出发点就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全面的审美体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一篇“美文”,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是触动心弦的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