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六大基础推进区域发展

    庞晋先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按照“城乡共融、区域互动”发展思路,聚力发展短板,放大优势资源,持续用力“六大基础”,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成渝第二城核心功能区”凝聚了不竭动力。

    三大规划

    让城乡发展布局更加合理

    一是全域制定区域规划。坚持“全域顺庆”发展理念,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全盘谋划,统一修订完善了统筹城乡发展等10余个专项规划,初步形成了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全面覆盖的规划体系。二是同步制定城镇规划。按照“一核两城三线四组团”空间布局,启动小城镇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初步形成了城乡基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城乡互动、产城共融的一体化城镇发展格局。三是分类制定圈层规划。根据地域远近,将全区分为了主城区、近郊、远郊三大圈层,并结合资源禀赋、区位特点,分类制定了主城区、近郊、远郊三大圈层规划,城乡发展更加科学合理。

    三个一体

    让城乡互动发展更加共融

    一是推进公交一体化。组建成立城镇公交公司,启动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全面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截至目前,已开通城乡公交8条,覆盖18个乡镇142个行政村,力争到2018年底全区18个乡镇、237个行政村全部通公交。二是推进水务一体化。全面启动嘉陵江、桂花、康源三大集中供水工程,到2017年末,全区乡镇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到2018年全区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三是推进医疗卫生一体化。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全面实行双向转诊制度,完成7个卫生服务中心、37个社区服务站、20所乡镇卫生院、203家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三大产业

    让城乡产业发展更加协调

    一是坚持以科技为支撑,做特都市现代农业。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沿江蔬菜产业带、近郊观光农业带、中远郊林果产业带建设,初步形成了以蔬菜、畜禽、林果等为特色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新格局;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巩固提升嘉陵江沿江片区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带,启动建设桂花水库、西河流域兩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片,全力推进一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

    二是坚持以集群发展为重点,做强新型工业。以潆华工业集中区为依托,着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产业,先后招引规模以上企业18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由2011年的325.5亿元增长到385亿元。三是坚持以组团式发展为纽带,做优现代商贸服务业。全面提升五星商圈品质,构建形成“多点多极”支撑的商贸物流产业格局,巩固提升区域商贸服务中心地位。

    三大覆盖

    让城乡公共服务更加均衡

    一是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全面建成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站,就业机构、就业登记、就业培训、就业市场城乡全覆盖;全面推进城乡居民保险,医保、社保实现全覆盖,初步构建了“服务向下延伸、数据向上集中”的城乡数据网络体系。二是推进社会事业全覆盖。改扩建学校18所,基本建成中心城区、乡镇、村小三级教育网络;改扩建升级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 “农家书屋”和体育健身活动场所行政村全覆盖。三是推进信息网络全覆盖。推进电话、电视、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加快互联网+农产品、互联网+乡村旅游等品牌化建设,实现城乡信息网络全覆盖。

    三大模式

    让基层民主管理更加有效

    一是推广“三中心一平台”管理模式。分类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成立了大党工委联席会议平台,管理高效有序、民生服务满意、党建全面加强,街道履职能力不断提升。二是推广“大党委票决制”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了由群众代表、人大代表、党代表、驻镇单位负责人、镇村干部组成的“大党委票决制”,乡镇、村社“三重一大”事务均由大党委研究决定,有效提升了重大事项透明度、科学性。三是推广“一核四级”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了由党组织核心领导、民间社会组织参与、村民议事会议事、村委会执行、村民监事会监督为主要内容的“一核四级”民主治理机制。

    三项改革

    让城乡资源流动更加流畅

    一是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定民心。在全面完成农村产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在全市率先建成了产权交易三级平台,制定了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办法和相关配套机制,为农村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建立了政策支撑体系。二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破壁垒。按照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要求,全面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实现了城乡户口一元化登记管理。通过实施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了人口自由迁徙,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向城镇流动。三是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激活力。出台了《农村产权融资风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制定实施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产权抵押融资管理办法,建立了“政府搭台、银保合作”农村金融服务风险分担机制,完善了农户和规模经营业主的征信管理体系,推动了农村信用社区、信用村(镇)和信用专合组织等载体建设,保障了群众权益,提升了农民抵御风险能力,促进了农村资产变资金,极大激发了农村活力,推动了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