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的课堂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追问的运用无处不在,教师对学生“穷追不舍”,以帮助学生剖析、升华学习内容。2017年,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后,学科的育人价值进一步体现,对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转换了角色后的教师如何把握课堂、进行有效追问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课堂追问;思维品质;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周云媛,无锡外国语学校。

    一、目前课堂追问存在的普遍问题

    1. 提问形式过于机械化。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受限于有效的课堂时间和繁重的教学任务,追问环节往往缺失或者流于形式。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很难有进一步的追问,甚至往往会机械化地自己做总结,以“Yes or No?”或者“Do you agree with me?”告终。

    2. 提问内容浮于表面。(1)缺乏梯度性。布鲁姆的认知学说(Blooms Taxonomy)将教育目标分为知识(knowledge remembering)、领会(understanding)、应用(applying)、分析(analyzing)、评价(evaluating)、创造(creating)六个梯级,我们教师上课时所提问的问题往往服务于文章本身,更加偏向于记忆、领会这个层面,很难达到评价、创造这个高度。

    (2)缺乏迁移性。如果说梯度性是对问题的深度挖掘,那么迁移性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横向分析文本,从而举一反三,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现实中的类似问题。思维品质的培养本质上是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追问中,教师的一问再问大多并不具备迁移性,很难跟实际问题挂钩。

    (3)缺乏互动性。课堂翻转是使学生课堂主体化的过程,打破传统的教师单向授课方式,新课堂需要师生间有意义的交流。有效的课堂追问不仅是对文本的阐释,更要关注思想的交流,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互动的课堂是不具备美感的课堂,而多数英语课堂互动不足,情感交流不深。

    二、新课堂新形势下课堂追问的必要性

    叶澜教授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提出了“新基础教育”的概念,突出强调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新基础教育”强调“独立思考、批判性发现和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不确定、变动性增强的世态中实现自我发展的生存能力的养成,是对人的深层挑战。”这也进一步强调了教师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所起到的突出作用。李爱云也将追问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作用摆在了突出位置,她强调“能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培养有高级思维能力的新一代,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追问”。美国应对新世纪新挑战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新思想,即“21世纪技能”,其中将创新与批判性思维列入了“21世纪技能”的精神内核。这也启示我们提问不单单是寻找答案,而是一种追求本质的思维交流,是一种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的探讨。

    三、把握追问技巧,丰富思维课堂

    1. 变化追问类型,消除思维定式。笔者在加拿大安省参加培训时,Nancy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追问案例。她用当地教材中的一个故事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来引发我们在场教师提问,故事梗概为森林里有一家子熊,熊爸爸、熊妈妈和小熊。一天,Goldilocks发现三只小熊家没人,就闯入他们家,吃了他们的早饭,坐了他们的沙发,还睡了他們的床,醒来后发现三只熊回来了,Goldilocks尖叫着跑走了。如此简短的故事乍听之下似乎没有可以挖掘的问题,但是Nancy老师的三连追问还是让我们拍手称快。

    (1)开放性追问,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Q: What might have happened if Goldilocks had found the home of three skunks? 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们不禁哄堂大笑,如果不速之客不是来到富足的小熊家而是来到人见人跑的臭鼬家,Goldilocks将如何抉择进退,需要学生运用想象力去思考各种可能。

    (2)考量性追问,启发学生批判性思维。

    Q: Can you evaluate Goldilocks behavior as a guest in a bears home? 这个问题从难度来说已经远超文本本身,教育的意义不能仅仅局限在课本的框架中,而要用简单又浅显的故事考量学生的是非观,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换角度追问,培养学生灵活性思维。

    Q: Can you retell the story from the bears point of view? 换角度复述故事本身对学生理解故事的要求比较高,学生经过大脑信息处理,切换角度,再用英语来复述故事,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是很有效的。

    这三个问题的追问均基于文本,具有连贯性、层次性,更具有高于文本的开放性,“四两拨千斤”。这样,几个不经意的小提问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思考,生成师生间的有效对话,由故事思考到实际生活,将课堂教学与思维品质培养相结合。

    2. 巧用追问方法,填补思维空白。(1)借助图表追问,让思维可视化。追问不一定局限于口头的提问,有时候图表类的追问更能直观地分析、归纳、总结文本。例如,西方课堂常用的思维井字游戏,九宫格设计能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问题的层次,帮助其剖析文本。九宫格的第一行问题侧重于文本本身,属于最基本的层次,三个问题可以有效检查出学生对文本了解的程度。第二行的三个问题属于第二层次,需要在基本信息掌握后,要求学生用不同方式表达出对文本的理解,让思维得以拓展。第三行的三个问题则属于第三层次,也就是post-reading部分。追问的问题往往在学生意料之外,这需要学生联系实际,用批判的思维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对于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2)追问——反馈——追问。很多教师在学生回答完上一问后给予的反馈过于简单,一个“Good”很难让学生去思考自己的答案到底有何不足,也很难过渡到后面的追问中。因此,教师对学生答案有效、及时的反馈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就好比一个简单的扔沙包游戏,我们给出的成功标准可以更加细节化,针对扔沙包的方向、高度等给出更加具体的建议。

    (3)冲突解决后继续追问,让思维深刻化。小红帽得救以后,原文的矛盾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但追问不应该止步于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延伸: What if the American president Trump is the big wolf? How do Chinese people connect the Little Red to Meng Wanzhou? 这些问题在看似不经意间涉及时事,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文本背后的深意,开拓其思维,将课堂延伸到生活。

    课堂追问展现出师生间交流的艺术,更是学生思维生成的助推器。教师通过“智慧”的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课堂真正成为有效交流、传递智慧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叶澜.探教育之所“是”,创学校全面育人新生活[J].2018.

    [2]李爱云.追问:打造“思情话意”的英语课堂[J].2018.

    [3]张义兵.美国的“21世纪技能”内涵解读-兼析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2012.

    [4]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