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晁钟丹 牛余凤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途径和思维模式较之传统都有新的改变。但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新媒体的普及以及大数据技术的推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遇到了失语困境、去中心化风险和技术及思维困境。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地位不动摇,提高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和引导力;加强顶层设计,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信息素养,培育信息化发展的理性思维,从而寻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出路。
关键词:信息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8)02-0108-06
人类社会自经过了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信息革命正在引领人们走向一个崭新的信息社会。《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6》指出,2016年全国信息社会指数(ISI)达到04523,比上年增长41%。预计2020年前后全国信息社会指数将达到06,整体上进入信息社会初级阶段。[1]信息社会的发展加速了信息流动,给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信息社会这一新环境中,既有发展机遇,又面临发展困境。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新媒体的快速普及以及大数据技术的推广,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社会面临的时代课题。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新环境中趋利避害,创新发展,实现“科技理性”与“教育伦理”辩证融合,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机遇
信息社会是指以信息活动为基础的新型社会形态和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信息生产、应用和保障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与传统社会相比,信息社会中,科技与人文在信息、知识的作用下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社会生活日益计算机化、自动化;人们的生活模式、文化模式的多样化、个性化逐渐加强;可供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信息社会拥有覆盖面极广的远程快速通讯网络系统以及各类远程存取快捷、方便的数据中心。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等成為当今信息社会的重要标识。这些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空间
信息社会,我国着力提升以宽带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互联网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 074万人,其中在我国网民构成结构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5.4%。[2]
信息社会,互联网的发展已不再仅仅作为一种工具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是大大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环境。20世纪90年代以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实体空间进行宣传、实践。学校、课堂、书本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方式,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相对单一。教育主客体关系主要呈教与学的单向维度,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未得到很好发挥。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互联网以其巨大的信息容量、快捷的传播速度和广阔的覆盖面等优势逐步成为当代人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渠道和路径,其独特魅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青睐。互联网进校园,打破了传统教育格局,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处在信息社会各种思潮冲击之下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方面,强调要从现实拓展到网络,这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早在1999年,学界就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随着我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探索网络化教育的新模式。教育环体由实体空间扩展到虚拟空间,教育主客体关系呈现出双向互动、平等共存、相互转化的新特征,教育介体也更加立体动态、多样灵活。总之,互联网在高校的广泛应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转换提供了现实可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空间。
(二)新媒体的快速普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新途径
信息社会,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及广泛应用,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各种信息和娱乐服务。其特点在于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基于此,新媒体在现代传媒产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媒体是承载信息的工具,信息的流动、舆论的消长都与媒体息息相关。思想宣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宣传遵循信息生产—媒体中介—信息传播这一模式,媒体中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报刊、广播、电视以及宣传海报等平面媒体是进行思想宣传的主要途径。校报作为高校党委宣传的主阵地,担负着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思想育人的功能。高校杂志在报道校园文化、反映学生心声、加强师生了解、增进校际交流等方面也曾发挥积极影响。校园广播、电视以及宣传海报在促进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方面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但是,在信息大量生产并在全球高速流动的现实社会环境下,地球变成一个由网络和信息编织在一起的新型社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各种新媒体的产生,大学生生存方式发生变革,对传媒也有了新的感受与要求。报刊等传统媒体的影响力随着新媒体的不断产生而逐渐下降。新媒体的产生,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一对多的单向传媒模式,还打破了传播主体在进行传播中的话语霸权地位,受众的主动性和自由意志得到体现。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工具已经成为其生活的重要依赖。借助这些新媒体方便快捷、开放共享、尊重个性、互动性强、虚拟仿真等特点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及时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并通过与学生的平台互动,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培育其意见领袖意识。同时,通过这些新媒体可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时空约束的问题。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托新兴社交网络,可以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如2011年研究者们在探究了基于SNS平台的社交网站出现的弊端以后,集中关注了仅将大学生作为用户对象的“易班”建设问题,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极大改善了大学生集体观念淡薄、网络行为失范等现象。随着电脑、移动终端等的继续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持续推广,新媒体将广泛存在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之中,为信息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拓展新途径提供了平台和工具。
(三)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推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思维
大数据是信息社会的重要因素,当前,大数据的运用在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开启了大数据建设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这一总体要求,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指南,是信息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创新的顶层指导。信息社会中,信息是比物资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对信息能否充分利用关系到事物发展的态势和效度,可以说,掌握了信息就拥有了更大的支配权和影响力。信息往往蕴藏于数据当中,信息社会,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大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了数据信息的新时代。[3]云存储、云计算技术的创新和普及,使呈指数级态势增长的各类数据得以保存,为信息的分析运用提供了可能。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则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
这一模式缺乏有力的数据分析,模糊化的成分蕴含其中,会给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带来不确定性。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转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模式。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模式,更加关注对学生行为信息的分析。此外,信息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载体的网络化延伸,为学生行为信息的存储和收集提供了基础,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线下”走向“线上”。[5]
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日渐纳入制度设计当中,学生的各类行为数据都被纳入分析范畴,成为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大数据的时代环境,倒逼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势而为,创新思维模式,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
二、信息社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开放性、新媒体的多样化以及大数据的技术瓶颈和运用误解等现实状况,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系列困境。
(一)互联网的开放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失语困境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揭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时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6]这一论述,除了表达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外,还表达了语言是思想、观念、意识表达的外衣和载体,失去了话语表达能力,思想、观念等意识形态的传播便会受阻。随着信息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迅速普及,人们的生存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为思想意识的变迁提供了沃土。尤其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与世界交流广泛,互联互通程度不断加深,互联网打破了信息界限,“网络无国界”的趋势愈加凸显。
西方的价值观念对我国高校青年学生产生了极大影响。
高校作为网络应用的高地,在受惠于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遭受着严重冲击。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为多样和便捷,获得的信息内容日益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由传统实体空间延伸至网络空间,形式上更为丰富,但内容的改进方面仍较为滞后,话语表达方式呆板空洞,传播话语缺乏穿透力和厚重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对中国故事的宣扬不到位。同时,其内容缺乏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对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方面的内容涉及过少,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加之西方意识形态宣传的欺骗性和迷惑性,其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而言有极大的诱惑力,大学生思想呈现多元化倾向,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缺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易产生话语冲突。此外,随着大学生个性的不断强化以及受互联网话语模式的影响,大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间因对互联网关注焦点的不同易产生代沟,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产生话语沟通障碍。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失去传统的主导话语的优势地位而面临逐渐失语的困境。
(二)新媒体的多样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去中心化风险
信息社会,在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新途径的同时,自媒体等各类社交新媒体的出现也带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去中心化的风险。据2016年4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5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社交应用使用率情况为,即时通信作为重要的互联网应用,使用率为907%,其他社交应用的使用率为770%,其中以QQ空间、微博、人人网为代表的综合社交应用的使用率为697%。而这些网络应用正是网络舆情产生的高发地。在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背景下,以博客、微博、微信、QQ、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为平台的自媒体使传播主体日益多元化和普泛化。人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发布信息、表达观点、相互交流讨论甚至成为意见领袖引导舆论发展。经由自媒体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从而制造了人们社交生活中争相讨论的一个个热门话题。这一趋势扭转了传统媒体我说你听的广播模式,由广播模式向人人有个小喇叭的广场模式转变。对高校而言,在日益开放和多元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求新”和“猎奇”心理引导大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判断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价值判断标准。新媒体的出现适时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并使其成为新媒体应用的领衔群体,他们通过新媒体平台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言论。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主流媒体”的声音逐渐变弱,人们不再接受被一个“统一的声音”告知对或错的状态,形成了“每个人都可以‘讲话,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听或者不听”的局面。各种社会思潮以及不同价值观念的博弈愈演愈烈,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元主导的格局,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中心地位遭到质疑和动摇。
(三)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技术及思维困境
信息社会,大数据正以一种革命风暴的姿态闯入人们视野,社会各领域对大数据展开广泛研究和应用,以期在信息革命的浪潮中驾驭大数据,实现全方位、多角度掌握信息、分析信息,从而为决策提供更全面、更科学的依据。我国实施大数据战略以来,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相较美国大数据技术发展而言,
我国的大数据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整体力量,[7]很多时候仍需借助西方大数据理论与技术平台。
在高等教育信息化推进和智慧校园建设逐渐展开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加入大数据运用的队伍,以寻求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解决之道。虽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运行办法和思维方式,但仍有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一方面是大数据技术及人才难题,这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大数据运用的前提之一就是要有数据收集的基础设施和数据分析的专门人才,虽然大数据技术和市场呈快速发展的态势,但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此外,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大部分未经过专门的数据分析训练,致使数据分析人员和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两支不同的队伍,加之高校专门的数据分析人才紧缺,势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造成很大障碍。另一方面是运用大数据的思维困境。大数据造就了一种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这一环境中,必然要作出回应。在回应过程中,有将大数据技术及思维很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案例,同时,也出现了对数据盲目崇拜和将大数据应用拒之门外两种极端思维。一种以数据为纲,过度依赖数据进行决策,同时忽视对相关数据进行关联性分析,造成信息异化;一种则强调大数据的种种风险和弊端,认为大数据只以客观数据为依据,不对主观数据作分析,运用大数据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和初衷。这些缺乏评判性的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产生了消极影响。
三、信息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出路
信息社会的到来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化、媒体化、数据化趋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全新机遇,但在这场科技变革的背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遭遇着现实困境。为此,必须寻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出路,才能趋利避害,实现科技发展与教育现代化的合理融合与链接,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一)强根固本,提高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和引导力
“根本”一词,语出《韩非子·解老》:“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8]其意为“基础或本质”,比喻事物的本源、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近代中国经过比较、鉴别及革命实践,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来拯救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强大生命力、创新创造力以及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推动我国改革、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马克思主义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地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信息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出现的新现象、新技术、新环境在给予大学生丰富的生活、学习方式的同时,也极易使其陷入浮躁和迷茫。尤其生活在中国和平发展一代的年轻大学生,没有经历过革命战争的残酷,难以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情感基础和认知渴求。处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使青年学生的思想易受西方价值观念影响,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不足,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造成诸多障碍。此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内涵深刻,不进行深入研究很难全面理解,这与当代一些大学生推崇的“速食文化”“快餐文化”以及追求快、新、奇的生活方式不相符合,从而消解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学习的兴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失语及被边缘化的原因之一,在于失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活生命力和创新创造力。
而信息社会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与表达的创新提供了契机,能够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趣味性和亲和力。
如《马克思是个90后》歌曲的创作,在马克思淡出年轻一代视野的时候,以这种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使大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反而深受大学生欢迎,其学理性与趣味性兼顾,不得不说是一项成功的“供给侧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传播还应体现在学校的党、团机构以及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团委书记陈志勇创办思政工作团队,在新媒体信息舆论多元化背景下,用可爱、可亲、可近的工作形式,研创网络卡通形象“福师大小葵”,以丰富化、生活化、感性化、大众化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赢得了青年关注,并获得了极大成效。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宣扬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只做机械的“搬运工”或“传声器”,要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新形势下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和形式,注重实践、贴近生活,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大学生乐意自觉接受的理论。总之,无论时代和环境如何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不能变、指导思想不能变,在复杂多变的信息社会,只有强根固本,增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控制力和引导力,才能与西方敌对势力相抗衡,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主义、为党和人民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
(二)加強顶层设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加强顶层设计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保障和前提。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信息社会面临网络化、媒体化、信息化带来的重重困境时,国家和学校层面都应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包含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对于破解信息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而言,国家和高校需要侧重从以下方面进行设计。一方面,加强信息社会网络法制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信息社会,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使网络成为青年学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发布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进行网络诈骗、网络犯罪等活动,严重损害了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意识形态斗争的阵地延伸至网络。西方敌对势力借助网络渠道,向青年学生传输西方的思想价值观念,同我国展开对青年学生的争夺战,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产生极大威胁。一个国家的明天,取决于青年;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后辈。信息社会,互联网的发展已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面对互联网带来的种种挑战,对青年学生不仅需要引导,更需要国家顶层设计的支持和保护。国家应制定法律法规对网络行为加以规范,以保障网络主权和安全。学校层面应加强校园网建设,设置信息流入门槛,完善网络监督监管机制,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保障信息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有序、健康运行。另一方面,加快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大财力、物力、人力支持力度。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使高校能够借助学生的行为数据进行信息分析,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从而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由于高校信息化建设仍不完善,导致学生大量行为数据流失,有效信息不足。因此,高校要加强校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慧校园发展。信息人才培养也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一环。国家层面要重视大数据分析人才的培养,高校则需重视数据分析人才的引进并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数据素养的培训。此外,基于新媒体的广泛普及,高校要致力将新媒体应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推广如易班这种融合论坛、社交、博客、微博等新媒体应用,将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相结合的网络互动社区,并继续探索将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衔接的新形式。
(三)提高信息素養,培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理性思维
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除基本的信息文化常识外,更为关键的是要培养其信息意识和情感,包括:积极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不畏惧信息技术;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操作各种信息工具;了解信息源并经常使用信息工具;能迅速而敏锐地捕捉各种信息,并乐于把信息技术作为基本的工作手段;相信信息技术的价值与作用,了解信息技术的局限及负面效应,从而正确对待各种信息;认同与遵守信息交往中的各种道德规范和约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信息素养的提升,加强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教育者应努力将信息素养的培育融入教材、网络以及各种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提高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注重发展与信息素养密切相关的“媒体素养”“数据素养”等,
提高学生的信息辨别评判能力,以便对各类信息正确地加以评估,
全面提高学生信息时代需要的综合素质。信息素养的提升,有助于面对网络化、媒体化、数据化冲击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性思维的发挥。信息社会,一切有益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手段、方法和途径都应加以有效利用。面对信息社会的复杂形势,只有用理性思维看待各种机遇和风险,才能趋利避害,发挥网络、媒体及数据的最大效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和引导力。
综上所述,信息社会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一个全新的环境,让我们能够借助信息社会的诸多优势创新思路、开展工作。在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机遇和风险双重境遇。对机遇的把握和对风险的规避,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不动摇的基础上,顺势而为、因时而进,充分发挥信息社会的积极作用,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化发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6[EB/OL].(2016-05-18)[2017-08-16].http://www.sic.gov.cn/News/250/6362.htm.
[2] 2018年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8-02-02)[2018-03-05].http://business.sohu.com/20180202/n529928569.shtml.
[3]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
[4]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5] 张瑞敏.大数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9-93.
[6]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4.
[7] 赵娜.大数据研究综述[J].电子测试,2015(5):87-90.
[8] 许建良.先秦法家的道德世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7.
责任编辑:赵 玲
The Dilemma and Way Ou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Information Society
CHAO Zhongdan, NIU Yufeng
(College of Marxism,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Shandong 271018,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new situation. The space, way and mode of thinking and politics have new change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 However, with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the popularization of new media and the promotion of big data techn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also suffered a series of challenges such as aphasia dilemma, marginalization risk and technical and thinking dilemmas. Based on thi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Marxist theory, strong root fixing, enhance the Marxist mainstream ideology of control and guiding force; strengthen the top design, provide strong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the subjective information literacy, cultivate the rational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use thinking. We constantly seek the new outle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information socie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nternet; new media; big data